岳雙柱 惠 磊 袁國艷 金保哲 馬鵬舉 周國勝 周文科 張新中
(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河南 新鄉 453100)
前交通動脈瘤是腦動脈瘤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約占腦動脈瘤的30% ~36%〔1,2〕,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間收治并接受顯微手術的前交通動脈瘤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入選患者均經CT檢查顯示蛛網膜下腔出血,CTA(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或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確診存在前交通動脈瘤,其中瘤頂指前2例,指后10例,指上9例,指下5例,復雜指向1例;男13例,女9例;患者年齡均為60歲及以上,平均(64.9±8.2)歲。其中合并高血壓9例,糖尿病7例,慢阻肺5例。按Hess-hunt分級:Ⅰ級3例,Ⅱ級11例,Ⅲ7級例,Ⅳ級1例;均以頭痛及腦膜刺激征起病,瘤體直徑<15 mm 16例,15~25 mm 5例,>25 mm1例。優勢供血側中左側14例,右側3例,雙側5例。
1.2 手術方法 優勢供血側開顱(雙側者選擇右側),翼點入路。頭架固定常規開顱后,顯微鏡下依次打開外側裂池、頸動脈池、視交叉池等;充分解剖腦底池,釋放適量腦脊液,降低顱內壓。到達前交通動脈區后,找到載瘤動脈,分離動脈瘤頸周圍蛛網膜等組織,避開穿支動脈及heubner回返動脈,動脈瘤夾夾閉瘤頸,無法夾閉者取棉絮及醫用膠行加固包裹術。
1.3 術后處理 術后常規使用法舒地爾靜滴8~15 d,行腰椎穿刺術2~11次。有并發癥者予相應治療。
1.4 觀察指標 出院時行GOS預后評分,5分恢復良好,4分輕度殘疾,3分重度殘疾,2分植物生存,1分死亡;術后隨訪5~47個月并行GOS評分。
22例患者27個瘤體中行瘤頸夾閉25個,行加固包裹2個。術中動脈瘤破裂3例,臨時阻斷載瘤動脈后處理動脈瘤。術后精神癥狀發生或加重者4例,并發腦積水4例,電解質紊亂5例,肺部感染9例,腦梗死3例,均予相應治療。出院時GOS評分5分者3例,4分12例,3分4例,2分2例,1分1例。按Hess-hunt分級,Ⅰ級者GOS 5分2例,4分1例;Ⅱ級者5分1例,4分8例,3分2例;Ⅲ級者4分3例,3分2例,2分2例;Ⅳ級1分1例。治療結果好占68.18%(15/22),結果差占27.27%(6/22),死亡占4.55%(1/22)。隨訪時間5~47個月,平均17.2個月,隨訪患者20例,失訪2例;隨訪結果好者8例(8/20,40%),差者 10 例(9/20,45%),死亡3 例(3/20,15%),因嚴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
3.1 疾病特點 前交通動脈瘤處兩側額葉間,周圍存在較多血管神經,與下丘腦、視交叉等關系緊密,解剖位置重要;瘤體形態復雜,又易被載瘤動脈等纏繞,處理困難,對手術技術要求高,采用顯微手術損傷小、療效較好〔2〕。老年患者基礎疾病多,身體功能較差,多數對手術治療有一定心理畏懼,宜根據其意愿、年齡、身體狀況等選擇具體治療方式〔3〕。
3.2 手術技巧 ①手術時機:晚期手術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并發癥,但再出血發生率明顯升高;老年患者在等待過程中,一方面會因長時間臥床出現肺炎、排尿排便困難等動脈瘤再破裂的誘因〔3〕,另一方面易出現或加重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影響手術療效,因此宜盡早手術。本研究22例患者中有20例均于入院后8~72 h內手術,2例患者由于血壓、血糖控制不理想而延后術期。②載瘤動脈定位:如前所述,前交通動脈瘤解剖位置復雜,在充分打開相關腦池、釋放腦脊液到達前交通動脈區后,需分離蛛網膜等組織,清除陳舊積血,以充分暴露載瘤動脈〔4〕,注意保護穿支動脈及heubner回返動脈。③較大動脈瘤的處理:瘤體較大時,可通過臨時阻斷優勢供血側A1、穿刺抽吸、電凝灼燒等方式縮小瘤體并降低瘤體張力,寬頸動脈瘤可應用多枚動脈瘤夾組合夾閉瘤頸。
3.3 并發癥及治療 ①動脈瘤破裂:病死率很高,是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2〕,可臨時阻斷雙側A1并安裝自血回輸裝置進行自血回收。本研究中出現3例動脈瘤破裂者均使用臨時阻斷夾暫時阻斷雙側A1,為避免加重血管痙攣或出現腦缺血,阻斷時間均在15 min內。②腦血管痙攣:術中器械、血液等的刺激會引起血管反射性痙攣收縮,出現腦缺血等損傷。為防止該并發癥的出現,術中瘤體夾閉后予生理鹽水沖洗術野以盡量降低腦池內積血量,取罌粟堿棉片貼敷載瘤動脈10~20 min,術后持續以血管擴張劑法舒地爾輸注等,因此本研究中未出現嚴重腦血管痙攣。③腦積水:蛛網膜下腔出血進入腦室可引起阻塞性腦積水,本研究中1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進入腦室者術中均行終板造瘺,4例出現腦積水患者均行腦室-腹腔分流術。有報道認為早期手術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降低腦積水的發生率〔4〕。④電解質紊亂、肺部感染:老年患者由于體質弱、身體免疫力下降、基礎系統疾病等因素,易出現電解質紊亂、肺部感染等癥狀,可予補充電解質及應用抗生素等對癥治療措施,加強術后護理。
1 Javalkar V,Banerjee AD,Nanda A.Paraclinoid carotid aneurysms〔J〕.J Clin Neurosci,2011;18(1):13-22.
2 Agrawal A,Kato Y,Chen L,et al.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an overview〔J〕.Minim Invasive Neurosurg,2008;51(3):131-5.
3 馬金良,朱曉波.老年顱內動脈瘤的外科治療體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5):701-2.
4 Hernesniemi J,Dashti R,Lehecka M,et al.Microneurosurgical management of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J〕.Surg Neurol,2008;7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