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蘭 鄒曉娉 李曉濤 解云川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物理診斷科,黑龍江 佳木斯 54000)
影像學診斷椎動脈病變以CT血管成像、MRI血管成像及超聲多普勒檢查為主要手段,與前兩者相比,超聲檢查具有無創、便捷、舒適、廉價及短期內可重復動態檢測的優點。超聲掃查顱外段椎動脈可以迅速顯示椎動脈走行,清晰顯示椎間段血管及起始段情況。由于椎動脈存在走行變異,了解其常見變異情況,能更好更快地進行椎動脈的成像。
1.1 一般資料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椎動脈超聲檢查患者200例,其中男132例,女68例,年齡45~80(平均63)歲。
1.2 儀器與方法 選用HP IE33及GE Vivi7淺表探頭,探頭表面涂適量耦合劑,患者取平臥位,頭略轉向對側,由起始段至椎間段分別利用二維圖像、彩色多普勒、頻譜多普勒觀察、測量雙側椎動脈起點、走行、內徑及流速。
2.1 椎動脈入橫突孔位置異常 二維圖像及彩色多普勒均顯示一側椎動脈頸段延長25例,其中12例于第5頸椎、9例于第4頸椎、3例于第3頸椎、1例于第2頸椎橫突孔穿入,頻譜多普勒顯示椎動脈入橫突孔處流速較椎動脈頸段流速略高。
2.2 一側椎動脈發育不良 16例均為一側,其中左側椎動脈發育不良13例,右側3例,二維圖像及彩色多普勒顯示患側椎動脈內徑較細,血流細束,對側椎動脈則代償性增寬,兩側椎動脈內徑相差較大。
2.3 左側雙椎動脈 2例均起始于鎖骨下動脈,其中1例于鎖骨下動脈發出約10 mm處分為兩支椎動脈,較粗一支內徑約3.1 mm,較細一支內徑約2.6 mm,考慮發育不良,兩者分別于第6和第4頸椎橫突孔穿入,向上椎動脈椎體段可見3支血管并行,頻譜多普勒顯示為兩支動脈頻譜一支靜脈頻譜。另1例顯示椎動脈自鎖骨下動脈發出后分為兩支,其中正常椎動脈走行區可見管狀結構,彩色多普勒檢查未見血流信號,考慮閉塞,另一只椎動脈發出后沿椎外走行至第3頸椎橫突孔穿入椎間走行。
文獻報道椎動脈變異有4種,分別為椎動脈頸段入橫突孔位置異常;椎動脈發育不良;椎動脈起源位置異常(包括椎動脈起始于動脈弓、椎動脈與鎖骨下動脈共干、椎動脈起始于頸總動脈3種);單側雙椎動脈〔1〕。椎動脈入橫突孔位置異常約占正常人5%〔2〕。正常情況下椎動脈起自鎖骨下動脈行至第6頸椎穿橫突孔上行,但也有從5、4、3、2橫突孔進入,極少數進入第7橫突孔。利用二維圖像、彩色多普勒可清晰顯示椎動脈走行及其穿入椎橫突孔位置。
正常椎動脈左側平均內徑為(3.8±0.4)mm,右側平均內徑為(3.6±0.3)mm,左側較右側略粗,兩者內徑相差應小于0.2~0.3 mm〔3〕。在正常人群中左側椎動脈發育不良占57%,右側椎動脈發育不良占8.8%〔4〕。且多見于一側,二維聲像圖顯示對側常代償性增寬,彩色多普勒及頻譜多普勒顯示增寬的椎動脈血流速度正常,而發育不良的椎動脈流速在正常低限值或偏低。先天性椎動脈變異往往是幾種變異同時存在,在做常規椎動脈掃查時要注意起點位置,當未見到椎動脈起始于鎖骨下動脈時,應注意掃查鎖骨上窩切面,見其是否起始于主動脈弓或頸總動脈,才不至于漏診〔5〕。超聲二維圖像、彩色多普勒、頻譜多普勒可清晰顯示椎動脈頸段及椎體段起點、走行、內徑及流速,為診斷先天性椎動脈變異提供簡便易行的檢查方法。
1 任衛東,唐 力.血管超聲診斷與基礎〔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85.
2 從志斌,任衛東.超聲診斷先天性椎動脈變異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7;23(12):1803.
3 陳巨坤,滕紅林,陳 雷,等,腦動脈硬化患者合并椎動脈異常的臨床篩查探討〔J〕.中國骨傷,2012;25(3):212.
4 George B,Laurian C.The vertebral artery:pathology and surgery〔M〕.New York:Springer Verlag,2009:327-9.
5 李文秀,姚克純,李 利,等.飛行員頸性眩暈與椎動脈先天發育異常的關系〔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0;3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