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建青 于文奎 姚淑遠
(山東省榮成市人民醫院,264300)
寒冷季節的嬰幼兒腹瀉80%由病毒感染所致[1],其中最常見的有輪狀病毒,其次如星狀、杯狀病毒和腸道病毒(埃克病毒、腸道腺病毒等)。該病起病急,常伴有發熱及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易引起脫水、酸中毒、電解質紊亂等,為小兒常見病、多發病。現將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運用吳茱萸敷臍聯合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療的嬰幼兒病毒性腹瀉的療效分析如下。
選取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急性病毒性腹瀉患兒102例,血常規及CRP、大便常規支持病毒性腹瀉,診斷符合《兒科學》(第6版)臨床診斷標準[1]。將102例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1例,其中男25例,女26例;年齡10~24個月,平均(17±1.2)個月;病程5~8d,平均(6±1.5)d。觀察組51例,其中男23例,女28例;年齡12~28個月,平均(20±1.7)個月;病程3~5d,平均(4±0.5)d。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病程和病情嚴重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兒采用口服蒙脫石散(用法:1歲以內每次1/3包,飯前半小時口服,每天3次;1~3歲,每次1/2包,飯前半小時口服,每天3次)配合靜脈輸液、補液支持及抗病毒等,具體補液方法參照《兒科學》(第6版)靜脈補液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內容。
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吳茱萸敷臍聯合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1歲以內每次1/2包,飯后半小時溫開水送服,每天3次;1~3歲,每次1包,飯后半小時溫開水口服,每天3次)。吳茱萸外用的具體方法:將吳茱萸粉15g與10~20g七成熟大米飯(夾生飯)混合均勻,攤成直徑8~10cm圓餅,外用透氣性好的紗布之類包裹敷臍并兩端綁于腰間,趁熱外敷,每晚睡前開始,翌日起床后撤掉,其間注意不要燙傷皮膚,療程3~5d。
為保證療效,穩定病情,患兒飲食一般改為腹瀉奶粉或米粉,注意腹部保暖。
療效評定標準:1周后根據患兒腹瀉情況來評定療效。痊愈:患兒解成形大便,每天1~2次,精神食欲好。有效:解糊狀便,每天3~4次,精神食欲較入院時好轉。無效:水樣便每天5次以上,伴有脫水電解質紊亂等。
結果:觀察組51例,痊愈36例,有效1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2%;對照組51例,痊愈21例,有效19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78.4%。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秋冬季節出現的腹瀉大多為病毒性腹瀉,常為輪狀病毒感染所致,可經糞口途徑傳播,也可以氣溶膠形式經呼吸道傳播,病毒潛伏約1~3d,起病急,除脫水電解質紊亂等,部分患兒可出現心臟等其他臟器損害[2],一般5~8d可以痊愈。臨床治療多以抗病毒及口服胃腸黏膜保護劑如蒙脫石散、腸道益生菌如酪酸梭菌等,輕度脫水可以口服補液鹽糾正,中度以上脫水可靜脈輸液補液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酪酸梭菌活菌散(寶樂安)為腸道益生菌[3],通過恢復腸道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抑制病原菌控制腹瀉。吳茱萸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功效[4],可用于腹痛、腹脹、腹瀉、嘔吐及五更瀉等[5]。外敷療法可有效解決嬰幼兒口服困難的難題,具有操作簡便、經濟有效、副作用小等優點。本次研究顯示吳茱萸敷臍聯合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療嬰幼兒病毒性腹瀉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口服蒙脫石散的對照組。
綜上所述,吳茱萸敷臍聯合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療嬰幼兒病毒性腹瀉有著顯著的臨床療效,可以改善臨床癥狀,縮短住院時間,且無嚴重不良反應。
[1]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2-301.
[2]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94-1296.
[3]夏麗紅.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療兒童腹瀉的療效及機制[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2,33(2):184-186.
[4]郭彩虹,夏映梅.中藥敷臍治療與護理嬰幼兒腹瀉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2,34(3):58.
[5]關德志,鄭紅,王麗華.中藥敷臍治療嬰幼兒腹瀉55例臨床觀察[J].吉林醫學,2012,33(4):776-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