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銘勛
在著作權法領域,區分著作權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具有重要意義,原因在于對著作權直接侵權行為是否構成侵權的判定,勿需考慮侵權人的主觀過錯要件,只要行為人未經許可實施受著作權控制的行為即構成著作權侵權,主觀過錯只影響著作權直接侵權行為的賠償責任承擔?!叭绻鳈嗳酥阜Q被告‘間接侵權’,則應當舉證被告是在具有主觀過錯的情況下實施了引誘、教唆或幫助等間接侵權行為”①王遷:《知識產權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260頁。。對著作權的間接侵權行為追究責任,是隨著作品復制和傳播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日益受到各國重視的。“‘引誘侵權’和‘幫助侵權’是‘間接侵權’的兩種典型表現形式。”②王遷:《視頻分享網站著作權侵權問題研究》,載《法商研究》2008年第4期,第44頁。本文擬從比較視角,就中美關于版權教唆引誘侵權的規定及司法實踐進行研究,對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法釋[2012]20號文件)第7條及其應用相關問題進行評述。
“美國版權法中沒有明確的,讓第三人為他人的侵權行為而承擔責任的規定”③李明德:《美國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4頁。,也就是說,美國《版權法》沒有明確的關于間接侵權的規定,是通過判例的方式確定第三人為直接侵權人的行為負責,創立了代為侵權(vicarious infringment)和幫助侵權(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理論。所謂幫助侵權是指直接幫助他人侵權者應承擔法律責任。根據美國第二巡回法院在“戈什溫”一案④Gershwin Publishing Corp. v. Columbia Artists Management, Inc. , 443 F. 2d159 (2nd Cir. 1971).中提出的經典定義,“知道侵權活動而引誘、促使或以物質幫助他人實施侵權,可以作為幫助侵權者而承擔責任”。由此可知,幫助侵權有兩個要件:(1)“知道”,即幫助侵權者存有主觀上的故意;(2)幫助侵權者實施了引誘、促使或以物質幫助的方式幫助了他人實施侵權。根據這一定義及相關要件,版權教唆引誘侵權行為就涵括在幫助侵權的范疇中。
1.“商業性實質非侵權用途”理論
美國最高法院于1984年判決的“索尼”案⑤Sony Corp of America v. Universal City Studios, Inc., 464 U. S. 417, 220 USPQ 665 (1984).是關于幫助侵權的一個典型案例。該案原告Universal City Studios控告被告Sony因制造和銷售家用錄像機錄制原告電視節目,幫助觀眾實施版權侵權。在該案中,最高法院借用專利法相關規定發展了幫助侵權理論,認為在專利法中,幫助侵權是指故意出售特殊的和使用某一特定專利有關的零部件,但專利權人無權阻止那些可用于其他專利的產品銷售,并明確規定銷售“主要可用于非侵權的大路產品或商品”⑥美國《專利法》第271條第3款。不是幫助侵權。該案中,Sony銷售復制設備就像銷售其他的商品一樣,只要該產品可以廣泛用于合法的和不受反對的目的,就不構成幫助侵權。最高法院由此創立了有關幫助侵權的“商業性實質非侵權用途”理論,即“如果一個產品具有實質性的合法用途,那么不能僅僅因為這一產品的制造或者銷售者知道這一產品事實上在用于侵權而認為其具有引發(cause)侵權的意圖從而對其課以間接侵權責任”⑦張金恩:《美國版權間接侵權制度的新發展——MGM v. GROKSTER, LTD. ,ET AL案述評》,載《知識產權》2006年第2期,第57頁。。
2.幫助侵權兩要件
美國第二巡回上訴法院于1996年判決的“弗諾維薩”案⑧Fonovisa, Inc. v. Cherry Auction, Inc. 76 F.3d 259 (9th Cir. 1996).第4期。是關于幫助侵權的另一個典型案件。該案被告是一個跳蚤市場的管理者,負責經營跳蚤市場,收取攤位費和入場費,并提供相應的服務。由于某些承租的小商販,未經許可銷售了原告享有版權的錄音制品,原告提起訴訟。第九巡回上訴法院在該案中提出關于幫助侵權的兩個要件,即幫助侵權者應當具有主觀上的故意并且實施了幫助的行為。該案中,正是由于該跳蚤市場的管理者不但知道承租者的侵權活動,并且從事了幫助行為,符合幫助侵權的兩個要件,被判定構成幫助侵權。
1.主觀故意要件
1995年的“宗教技術”一案⑨Religious Technology Center v. Netcom Online Communication Services, 907 F. Supp. 1361 (N. D. Cal. 1995).是網絡環境下有關版權幫助侵權的案例。該案的被告之一厄里奇(Erlich)是一個教會批評者,通過一個公告板張貼原告“宗教技術中心”享有版權的作品,讓用戶討論和批評。在該案中,法院專門討論了網絡服務商是否應當為公告版的使用者的侵權行為承擔責任的問題。法院認為,只有原告能夠證明“網絡通訊”存在著主觀上的知道,“網絡通訊”才能為厄里奇的侵權行為承擔幫助侵權的責任。如果原告主張公告板主幫助侵權,應當證明后者知道厄里奇的侵權行為,并且以引誘、提供物質幫助的方式參與了相關的侵權。
2.合理通告
第九巡回上訴法院在2001年的“奈普斯特”案⑩A&M Records v. Napster, 239 F.3d 1004 (9th Cir. 2001).中也討論了幫助侵權問題。該案被告Napster是一家網絡公司,提供音樂共享軟件、音樂目錄、儲存空間和搜索服務。法院認為,盡管該案中有明確的證據表明,被告實際上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用戶在使用自己的系統交換享有版權的音樂作品,同時被告為這些直接侵權行為提供了實質性的幫助,但就幫助侵權而言,被告在以下三個條件下才可以承擔幫助侵權的責任:就侵權的音樂作品和錄音作品獲得了合理的通告;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此類文檔存在于自己的系統中;沒有采取措施防止此類作品的發行。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實際通告和拒不刪除侵權資料的要素,不能僅僅因為被告擁有一個系統就追究其幫助侵權的責任。
3. 引誘侵權規則
最高法院在2005年“格羅斯特”案(11)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 Inc. v. Grokster, Ltd., 545 U. S. 913 (2005).nd Economics, 1979, 22(2): 233-261.中進一步發展有關幫助侵權的理論,提出“引誘侵權規則”。在該案中,被告為兩家網絡公司,其向用戶免費提供可以讓計算機用戶通過P2P網絡共享數字文件的軟件,并知道絕大多數用戶使用自己的軟件從事了海量的文檔交換,包括交換了原告享有版權的音樂、錄音和電影。最高法院從該案中總結了一個“引誘侵權”理論,即當某人以慫恿、說服或者鼓勵他人從事直接侵權行為的時候,就發生了引誘侵權的問題。在版權法和專利法的領域,當被告通過廣告期望他人直接侵權的時候,就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同時指出,引誘侵權是一個敏感的法律規則,不能僅僅考慮引誘者的主觀意圖,而忽略了正常的商業活動和技術發展。對于那些既可用于侵權也可用于非侵權的技術,僅僅知道潛在的侵權或者實際的侵權用途,不足以讓提供者承擔責任。引誘侵權規則的前提是有目的的惡意表達和行為。此外,最高法院進一步指出,僅僅說明被告的意圖是不夠的。按照引誘侵權的規則,還必須說明產品的接受者或者軟件的使用者,確實從事了侵犯版權的活動。因此,最高法院在“格羅斯特”案中提出的“引誘侵權”規則至少要包括兩部分:即被告具有引誘侵權的意圖和被引誘者確實實施了侵權行為。
美國法院對于如何追究版權領域幫助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戈什溫”案提出了有關幫助侵權的兩要件,強調了對行為人主觀故意的論證;“索尼”案提出了“商業性實質非侵權用途”理論,指出“引發侵權的意圖”是課以間接侵權責任的條件;“弗諾維薩”案遵從了“戈什溫”案的兩要件理論,強調了幫助侵權者的主觀故意性。“宗教技術”、“奈普斯特”和“格羅斯特”案是網絡環境下如何判定幫助侵權的典型案例,在這些案例中,無一不強調網絡服務公司在版權侵權案件中的責任認定需要考慮其主觀要件,美國最高法院在“格羅斯特”案明確提出了“引誘侵權”規則,更加明確地認定幫助侵權行為人必須具有“有目的的惡意表達和行為”。對法院而言,證明這些實施間接侵權的第三人的主觀故意,是法院的一項重要任務。
1.我國關于版權引誘侵權的規定
與美國版權法相同,我國的《著作權法》也沒有關于間接侵權的具體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對相關間接侵權行為進行規范的首先是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蛾P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法辦發[1988]6號)中明確規定,“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6]11號)第3條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通過網絡參與他人侵犯著作權行為,或者通過網絡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犯著作權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130條的規定,追究其與其他行為人或者直接實施侵權行為人的共同侵權責任”。上述兩個解釋均將教唆幫助侵權這類間接侵權行為解釋為“共同侵權”,從而追究行為人的相關法律責任。2009年頒布的《侵權責任法》第9條規定,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盡管上述司法解釋對教唆幫助侵權行為作出規定,但并沒有對何種意義上行為構成教唆幫助侵權作出規定,實踐中仍然需要借助傳統的侵權理論對被控的教唆行為進行分析。
2.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幫助侵權認定案例
實踐中對信息存儲空間服務行為的侵權責任認定,目前通常作法是從幫助侵權角度予以認定。樂視訴杭州在信案(12)參見(2012)一中民終字第4696號。是“我國首例從教唆(引誘)侵權角度認定信息存儲空間網站侵權性質的案件”(13)芮松艷:《電影欄目與教唆(引誘)侵權及幫助侵權行為的認定》,載《中國版權》2012年2期,第49頁。。該案原告為樂視網,是涉案影片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人,被告為杭州在信公司經營的網站,其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用戶未經原告許可在該網站上傳了涉案影片供其他網絡用戶下載或在線觀看。二審法院審理認為,被告杭州在信是否對相關侵權行為承擔責任,關鍵在于被告對于用戶實施的這一行為構成直接侵權主觀是否“應知”,并提出關于教唆侵權的認定原則,即“如果被告實施了教唆網絡用戶上傳他人享有著作權的影視作品的行為,且該教唆行為在相當程度上直接導致了網絡用戶實施了上傳行為,則可以認定被告實施的行為構成教唆(引誘)侵權行為”,并對信息存儲空間“電影”欄目與教唆(引誘)侵權的認定之間的關聯進行了充分論證(14)芮松艷:《電影欄目與教唆(引誘)侵權及幫助侵權行為的認定》,載《中國版權》2012年2期,第50~52頁。,從而最終認定被控侵權行為已構成教唆(引誘)共同侵權行為。但法院同時指出,這一認定并不意味著任何信息存儲空間中設置“電影”類欄目的行為均構成教唆(引誘)侵權行為,該案中之所以這樣認定,還考慮了另一重要的因素,即被告在有能力采取相應措施避免網絡用戶未經許可上傳侵犯他人著作權的影視作品的情況下,并未采取相應限制措施避免侵權行為的發生。由該案可知,第三人(如信息存儲空間)的相關行為要構成教唆引誘侵權,至少應符合(1)教唆人存有教唆的主觀故意;(2)教唆人實施了教唆行為;(3)教唆行為與侵權行為之間存在相當的因果關系(15)芮松艷:《電影欄目與教唆(引誘)侵權及幫助侵權行為的認定》,載《中國版權》2012年2期,第52頁。。
3.網絡服務提供商教唆侵權案例
華夏視聯訴深圳快播科技案是涉及網絡服務提供商是否存在教唆引誘侵權的典型案件(16)參見(2009)深福法知產初字第227號。。該案原告為華夏視聯控股有限公司,被告為深圳市快播科技有限公司和李軍。被告李軍經營的巴巴在線(www.babady.com)可以為用戶提供免費電影,用戶使用快播器即可進行播放,原告擁有版權的電影《十全十美》就在免費電影的行列。被告深圳快播科技開發的QVOD軟件被巴巴在線電影網站用于播放電影《十全十美》,同時其還是網絡服務的提供者,快播軟件可以根據網絡用戶指令,通過互聯網自動為巴巴在線網站上傳的電影提供解碼播放、下載服務。但快播公司沒有對播放電影進行編輯、修改或選擇。此外,網絡用戶可以在快播公司首頁免費下載該款軟件。法院經審理認為,快播軟件可以進行多點對多點的傳輸,提高了傳輸效率,經常用于大容量的電影文件外,亦可共享進入公共領域的作品。盡管在該案中,快播軟件被用于播放侵權電影,但“不能僅以快播軟件被人用于侵權,而推定作為產品提供者的快播公司具有引誘他人侵權的主觀過錯”(17)祝建軍、魏?。?《網絡服務提供商引誘侵權的司法認定》,載《人民司法》 2011年第18期,第43頁。。
通過上述兩個案例,可以看出我國法院在法釋[2012]20號文件頒布之前,在判定第三人(信息存儲空間提供者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相關行為是否構成引誘侵權,對該第三人的主觀故意狀態的認定同樣是案件審理的重點,只有證明相關第三人存在引誘侵權的故意,才能判處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12月17日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12]20號文件)第7條的相關規定明顯突破了上述的條件設定。根據相關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以言語、推介技術支持、獎勵積分等方式誘導、鼓勵網絡用戶實施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構成教唆侵權行為。根據這一規定,只要網絡服務提供者在經營網站的過程中,實施了推介技術支持、獎勵積分等方式,并且有網絡用戶利用了該網絡服務實施了直接侵權,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相關行為構成教唆侵權行為。該司法解釋沒有將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主觀狀態列為考察教唆引誘侵權的要素。
該規定目前已經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發揮作用,中文在線訴北京智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一案(18)石巖:《版主網傳〈甄嬛傳〉 法院首判網站教唆侵權》,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4/id/941403.shtml。就是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于2013年4月17日適用法釋[2012]20號文件判決版權教唆侵權行為成立的著作權案件。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就智珠網公司是否構成引誘侵權的問題,認為智珠網公司經營的涉案ePub電子書區版規中規定有獎勵發布資源者的內容,并且論壇回復或者發布資源將會獲得“銀幣”獎勵,這種給予版主相應的權利以及提供資源獎勵的方式實質上會誘導、鼓勵網絡用戶來實施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為,因此判定智珠網公司對涉案侵權行為的發生存在過錯,構成教唆侵權,應當承擔停止侵權、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
比較樂視訴杭州在信案和中文在線訴北京智珠網絡案的判決,會發現法院在論證信息存儲空間提供者的引誘侵權責任時有很大的不同,樂視訴杭州在信案的判決有很大的篇幅討論作為信息網絡空間提供者的杭州在信的引誘故意,而中文在線訴智珠網絡案的判決直接將給予版主的相應權利以及提供資源獎勵的方式直接等同為信息存儲空間提供者的誘導行為。之所以出現此種差異的原因,就在于法釋[2012]20號文件第7條的規定。根據這一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如果在其網站上以言語、推介技術支持、獎勵積分等方式擴大其網絡用戶,相關網絡用戶恰好實施了直接侵犯他人版權的行為,那么法院就可判定該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相關行為即構成引誘侵權。
關于版權引誘侵權的問題,在法釋[2012]20號文件頒布之前,從相關案例可以發現,中國法院與美國法院均比較重視對相關引誘侵權人的主觀故意認定的考察,而該解釋頒布之后,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的判決為例,法院基本沒花筆墨就信息網絡空間提供者是否構成引誘侵權的故意進行論證,而是直接將網絡服務提供者在經營網站時實施推介技術支持、獎勵積分等行為等同為誘導、鼓勵網絡用戶實施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行為。中國法院出現此種變化的原因就在于法釋[2012]20號文件的頒布。
盡管法釋[2012]20號文件已于2013年1月1日正式適用,但其第7條規定的合理性是值得商榷的。首先,法釋[2012]20號文件第7條的相關規定,其本意在于強化信息網絡服務商監管網絡內容是否侵權的法律責任,這種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當前較為盛行的以獎勵積分方式實現信息交流的論壇分享行為所帶來的侵權,但也有可能使一些法院將正當的合法的獎勵發布資源行為作為版權侵權對待,從而影響相關網站的正常運行。美國“宗教技術”案中,第九巡回上訴法院就明確要求原告必須證明被告“網絡通訊”存在著主觀上的知道。
其次,法釋[2012]20號文件第7條的相關規定忽視了網絡服務商的主觀故意要件,會間接模糊版權直接侵權和間接侵權的構成要件,在實踐中有可能擴大版權間接侵權行為的認定。這種做法與美國法院在案件審理中所堅持的“為作品傳播技術的發展留下了空間”(19)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 Inc. v. Grokster, Ltd., 545 U. S. 913 (2005), concurring by Justice Breyer.審判精神,以及我國法院一直以來所秉持的教唆引誘侵權的判定規則是不相符的。
再次,法釋[2012]20號文件第7條語言模糊,無法從中理解最高人民法院的真實意圖,是網絡服務提供者實施了推介技術支持、獎勵積分等行為就等同為誘導、鼓勵網絡用戶實施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行為,還是需要法院在實際運用該條規定的時候,仍然要根據具體案情考察相關行為人的主觀故意狀態。從北京市朝陽去人民法院的關于中文在線訴北京智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一案的判決來看,應該從第一層意思來理解。如果這樣的話,就意味著該規定將網絡服務提供者推介技術支持、獎勵積分等行為直接等同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用戶上傳侵權作品實施誘導和鼓勵,這實際是不恰當的。因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實施推介技術支持、獎勵積分等行為有可能是為了激勵用戶提供有意義的非侵犯版權的內容,也有可能是鼓勵用戶提供包括含有版權的各種信息,具體屬于具體何種行為,必須經過證明才能得到確認。
從美國近四十年來有關幫助侵權典型案件的判決來看,追究信息網絡服務者的第三人責任,對該行為人的主觀狀態考察是案件審理法官的一項重要審理內容,而中國法院直接用司法解釋的方式省去對相關行為人的主觀狀態考察,不考慮具體案件的實際情況,無疑是值得反思的??偠灾?,法釋[2012]20號文件第7條第2款忽視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主觀故意狀態,將網絡服務提供者通過言語、推介技術支持、獎勵積分等方式鼓勵用戶上傳信息的行為,模糊地視為網絡服務提供者誘導或鼓勵用戶上傳侵權信息的規定是不恰當的,會在實踐中產生諸多問題,需要加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