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項楓
當前向內地梯度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向境外資本輸出共同形成了一股浙江產業轉移的浪潮,浙江企業境外投資的境內主體數和境外企業數已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
浙江人均GDP于2008年達到了6000美元,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一方面,產業結構提升的要求趨勢日益增強,在實現產業升級的過程中,迫于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很自然地要把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加工工業向內地轉移、擴散,其本身則由工業生產中心轉向工業調控中心。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的浙江企業開始“走出去”,實現資本的境外擴張。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國際上普遍認為,人均GDP達到2600——5600美元之間,將會出現資本凈流出的現象,即大規模的資本輸出。目前,向內地梯度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向境外資本輸出共同形成了一股浙江產業轉移的浪潮,并呈現出以下幾個趨勢與特點:
一是規模龐大。據2007年6月底的統計顯示,浙商在全國各地的投資總額已超過1萬億元,其規模相當于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另據浙江省國際投資促進中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2月底,浙江省經審批和核準境外企業和機構共計5907家,累計中方協議投資額153.507億美元,覆蓋141多個國家和地區。浙江企業境外投資的境內主體數和境外企業數已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
二是轉移的產業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制造業為主,尤其是對資源、能源依賴性較強的上游產業轉移趨勢明顯。一些制造業企業通過“增量”意義上的跨地區發展,把在浙江當地逐漸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的技術、裝備、管理和人才等要素整體移植到其他區域重新組織新的產業生產基地,從而騰出空間和生產要素發展更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根據調查顯示,全省有68.1%的外遷企業從事加工制造業,其中從事服裝加工業的占11.5%、低壓電器制造業的占10.1%、其他制造加工業的占46.5%。
三是產業群集體轉移,同時要求承接地有較強的產業配套。這次的產業轉移潮中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塊狀經濟集群化“走出去”。很多企業突破單個企業經營模式,實行產業鏈異地重構,發展新的產業基地。企業從單打獨斗“走出去”發展到集群式規模開發。如奧康集團在重慶市壁山縣投資建設“西部鞋都”工業園區等。
四是產業轉移從以“被動”為主到以“主動”為主。過去產業轉移以“被動式”為主,因浙江的產業升級或資本、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偏緊,不得不轉移;現在產業轉移以“主動式”為主,有轉移意向的大部分企業既考慮生產要素,更考慮戰略發展,而且這部分企業大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資料顯示,從浙江實際來看,省外投資14%是進行資源投資開發,產業擴張占20%,開拓市場的占70%以上,浙江正從產銷地變成銷地。
五是產業轉移的形式呈現多樣化趨勢。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世界經濟格局深度調整,但這也成為浙江企業“走出去”拓展市場的好時機。境外投資呈多樣化趨勢:設立國際營銷機構。通過開展終端銷售,可以繞開中間商,提高產品的利潤空間;部分有實力的企業通過設立國際營銷網絡,可以變貼牌出口為自主品牌出口,提升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根據對40家境內重點企業在外設立的124家境外營銷網絡機構的初步調查顯示,平均每個境外營銷網絡機構帶動企業出口557萬美元。企業并購。借助資本力量積極“走出去”,國際并購、海外抄底已成為浙商海外投資的一項新武器。從2008年底開始,浙商開始頻繁出手并購國際名牌企業。境外資源開發。到資源富聚地投建穩定的資源供應渠道,成為浙商發展的另一個新空間,到2009年3月止,浙江經核準的境外資源開發項目有43個,總投資2.4億美元,分布在俄羅斯、南非、老撾等22個國家,涉及銅礦、鐵礦以及森林資源等領域。境外投資設立研發中心。目前,已有不少浙江企業不惜重金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利用國外的人才和科技資源,加快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如蕭山的浙江佳力公司在德國設立“佳力德國研發中心”,聘用德國專家,研發新項目、新產品,再拿到國內生產,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檔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