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OBSERVER溢琳焱
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全體人民的互利共贏,并不一定要以犧牲某一部分群體或者某一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才能達到實現社會進步的目的
這次新一輪的改革開放浪潮,即全面深化改革,當仁不讓地肩負著革弊圖新和觸動利益等重任。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行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它與古今中外任何一次別的改革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當代中國的這一次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在破的方面做足文章,更要在立的方面做好文章。所謂破,正如《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言“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所謂立,《決定》也明確提出“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最終目的是實現全體人民的互利共贏。因此,最主要的還是要強調和宣傳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贏性,即并不一定要以犧牲某一部分群體或者某一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才能達到實現社會進步的目的。正所謂分好蛋糕不如做大蛋糕,其促進發展的意義與作用將更加明顯。
第一,更加強調全民共贏才能更好地凝聚共識。形成或者達成共識是任何社會改革得以實施、推進乃至取得最終成功的認識基礎,正所謂“心往一處想”,“勁才會往一處使”。但是,共識的主要基礎又是什么呢?這才是更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大家都聽過一句話:“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話糙但還有那么點理。同樣的,社會共識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利益休戚與共,結成利益共同體是達致共識的一個必要條件,盡管并不是充分條件。這就清楚了為什么更要強調改革共贏性的根本原因。因為唯有如此,才會獲取更多、更快的廣泛共識。大家一旦凝聚起這樣的共識,就會以主人翁的態度為改革盡一份心、出一份力。否則,遭遇的很可能就是一部分的抗拒甚至拆臺,給改革進程帶來困難。因此,在多管齊下的同時,還要從更加強調改革共贏的角度實現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利益驅動。
第二,更加強調全民共贏才能更大程度地減少改革的阻力。改革從來是有阻力的,無論古今、抑或中外,概莫能除外。歷史看,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就是在重重阻力下失敗,究其根源,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過于激進地強調廢舊立新,全盤否定舊的、一概而推新的。換句話,是沒有在舊與新之間找到科學合理的平衡與過渡。古今中外改革史充分證明一點,非黑即白的改革無不遭受來自舊利益的拼死抗爭,其結果往往魚死網破。國際看,奧巴馬醫改在極大阻力下已經大大放慢腳步,甚至很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味道。從表象上分析,是所謂相互制衡的政黨體制的掣肘,而透過現象分析,一個主要的根源也是操之過急,不給全民醫改一個科學合理的緩沖期、過渡期。其結果當然也是反對派的極力刁難、煽風點火以至民主黨內部在對待醫改問題上也開始出現分歧乃至裂痕。
第三,更加強調全民共贏才能更好地實現發展的目標。這次改革的目的已經講得非常明白了,就是讓全體人民得實惠,這個表述真的非常到位而且通俗易懂。那么這個全體人民是否包括可能成為這次改革對象的所謂既得利益者或群體呢?又是否包括這次改革可能的阻撓者或群體呢?從改革的藝術與智慧來說,顯然是包括的。只有這樣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改革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所要求的,只有這樣的說服等待、分步分段的改革才是足以確保我們最終通向成功的改革。
如何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民共贏?必須正確處理好這樣幾對關系:根本利益與枝節利益關系,以根本利益說服、牽引、帶動枝節利益;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關系,以全局利益說服、牽引、拉動局部利益;長遠利好與短期利好關系,以長遠利好說服、牽引、觸動短期利好。正確處理好這些關系,和中國夢所強調的國家好、民族好、個人好是同一個道理。只要更加強調改革的全民共贏,可以預計,這一次改革必然會在更加強調全民共贏中不斷走向成功,同時又必然在不斷成功中進一步實現全民共贏。這是良性的,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