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勇
2013年,浙江緊緊抓住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這一核心問題,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區轉型升級、技術市場改造提升、科技計劃體制改革等領域實現重大進展
回望2013年,浙江把創新驅動發展擺在核心戰略位置,緊緊抓住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這一核心問題,進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陳舊理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區轉型升級、技術市場改造提升、科技計劃體制改革等領域實現重大進展,科技體制改革亮點紛呈,為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企業研究院
“三位一體”,扎實推進產業技術創新綜合試點
述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中心任務是解決科技與經濟結合問題。浙江把產業技術創新綜合試點作為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以重點企業研究院建設、重大技術攻關和青年科學家培養“三位一體”為抓手,促進創新資源不斷向企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在全省優先選擇具有較好研發基礎、較強創新能力的龍頭骨干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建設一批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安排每家重點企業研究院500萬元或1000萬元補助資金;并設立重點企業研究院重大專項,由企業提出需要攻關的技術難題,省里對每個技術攻關課題每年給予不低于100萬元或150萬元經費,連續支持三年;另外,還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科技人才到重點企業研究院工作,任職時間原則上不少于3年。目前,已啟動實施氟硅新材料、現代農業裝備、“智慧醫療”操作系統軟件等產業技術創新綜合試點,累計培育89家省重點企業研究院,對67項新興產業技術攻關項目予以立項,資助研發經費達8100萬元。
評點——企業是技術創新、市場經濟的主體,只有企業真正成為研發投入、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主體,才能增強經濟活力。浙江雖是工業大省,具備很強的制造能力,但還不是工業強省,總體上還處于國際分工和產業鏈的中低端,其根本原因就是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目前,浙江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僅有0.98%,平均每個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162萬元,企業研發機構規模偏小,平均每個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人員有34人,低于全國平均值58人。啟動實施產業技術創新綜合試點,以培育企業研究院為抓手,正是把握住了制約浙江經濟發展后勁問題的根本所在,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干作用。”通過產業技術創新綜合試點的有力舉措,引導財政科技經費、青年科學人才等創新資源向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勢必有效發揮浙江大型企業的創新帶頭作用,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從而促進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然而,在扶持骨干企業創新的同時,如何處理好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關系,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動大中小型企業的開放創新與協同創新仍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優勝劣汰,充分發揮高新區的創新示范作用
述要——高新區是創新資源的集聚地、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浙江把高新區的提質增量和制度建設作為高新區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引導高新區圍繞一個主攻產業錯位發展,充分發揮高新區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載體作用。今年,在省政府的正確指導下,新批準創建永康現代農業裝備、湖州現代物流裝備、寧波杭州灣高性能新材料、諸暨現代環保裝備、蕭山臨江新能源運輸裝備等5家省級高新區,衢州高新區也有望批準創建國家級高新區。目前,全省國家級高新區累計達4家,省級高新區累計25家。另外,還制定了《浙江省高新園區評價辦法(試行)》和《激勵全省高新園區爭先創優建立摘牌退出機制的實施意見》,建立健全月度排序、季度分析和年度考核評價、末位淘汰制度。通過政策的激勵和考核評價制度的完善,充分調動市縣申報高新區的積極性,有效推動高新區“四個帶頭”工作。2013年1-9月,全省省級以上高新園區規上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176.2億元,同比增長10.8%,增幅高于規上工業2.2個百分點。
評點——高新區建設滯后一直是浙江科技發展的“短板”,不論高新區的數量還是質量都低于廣東、江蘇等兄弟省份。目前,全省國家高新區僅有4家,廣東、江蘇分別9家、10家。近年新增的紹興、溫州國家高新區基礎都還較薄弱。而且由于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打破高新園區限制,創新資源呈現一定程度的分化,使得一些省級高新園區也呈現出高新不高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省政府把高新區建設作為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適時識勢的,并提出高新區的錯位發展方向,既能避免重復投資,又能結合地方的產業優勢和科技優勢,實現區域的專業化分工,既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也符合浙江塊狀經濟的發展特色。下一步,高新區建設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如何推動摘牌退出機制的有效落實,在保證高新區質量的同時發展數量;如何推動高新區“四個帶頭”,真正發揮高新區科技創新的示范作用、培育新興產業的核心載體作用。
培育技術市場,加速促進技術成果交易轉化
述要——發展技術市場、促進技術成果交易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2013年,省委出臺的《關于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的決定》指出,要“加快建立展示、交易、共享、服務、交流五位一體的科技大市場,為產學研合作、科技成果轉化搭建科技信息和交易平臺”。省政府專門制定了《培育技術市場和促進技術成果交易專項行動五年計劃(2013—2017年)》,完成了51家技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的組建工作,推進技術市場的企業化運營和規范化管理;并研究制定了《浙江省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技術經紀人資質認定管理辦法》等系列政策法規,大力培育發展科技中介機構和技術經紀人。組織舉辦第二屆科技成果競價(拍賣)活動,2013年科技成果競價拍賣項目174項、成交額達2.68億元。
評點——浙江技術市場起步較早,在推動網上技術信息交互取得了顯著進步,尤其是2013年在推動網上技術市場的企業化運作、探索成果競價(拍賣)機制、培育科技中介機構和技術經紀人等工作都可圈可點,把發展技術市場作為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技術交易實際上一直存在,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高校院所的技術轉移很多是通過私下渠道轉化完成的,建設技術市場的目的是要通過專業化的技術經紀服務,降低技術供需方的交易成本,健全技術轉移機制。這就要求從制度上保障技術成果的市場供給、探索有效降低成本的技術交易方式、發展專業化的中介服務機構。因此,如何促進高校院所的職務專利技術成果上市交易、如何探索專利技術的網上交易模式、如何培育專業化的技術經紀與服務公司應是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突出市場導向,調整優化科技計劃體系
述要——科技計劃調整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充分體現了科技資源分配的導向性,在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具有重要地位。2013年,省政府對科技計劃體系進行了全面梳理和撤并整合,此次調整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突出企業主體,將企業作為資源配置扶持的重點,提高對企業資源配置比重;二是強化省級引導、省市縣聯動,將更多任務分解到市縣,把更多科技資源配置到市縣;三是改革資源配置方式,對于一些確實需要支持的重點研發機構,一事一議,采取項目、載體、人才“一攬子”扶持方案;四是優化競爭性分配程序,完善重大項目立項評審機制,建立項目立項集中審查制度;五是對原有的計劃體系結構進行了優化,解決資源配置分散化、碎片化問題。
評點——此次科技計劃調整是繼2008年科技計劃體系調整以來的又一次改革,此次改革充分體現了市場導向、需求導向、目標導向、績效導向和基層導向“五個導向”的原則,注重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首次引入了“科技計劃項目審查組”,小組成員由省內外專家、風險投資人、省行政主管部門隨機產生,進一步體現了立項機制的科學性與公正性;首次明確提出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任務賦予市縣科技工作的重要職責,調動市縣的積極性。此次科技計劃的調整實施,勢將對推動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