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永,康相武,馬欣
(1.科學技術部 社會發展科技司,北京 100862;2.中國農業科學院 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北京 100086)
我國適應氣候變化科技發展的形勢與任務
孫成永1,康相武1,馬欣2
(1.科學技術部 社會發展科技司,北京 100862;2.中國農業科學院 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北京 100086)
國內外應對氣候變化的形勢對我國適應氣候變化科技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回顧了我國適應氣候變化科技的進展,分析了我國適應氣候變化科技與國際先進水平和國內適應行動需求之間差距,提出我國適應氣候變化科技發展的思路,并明確我國適應氣候變化的主要任務:(1)發展氣候變化預估技術,準確預估未來氣候變化趨勢,為適應氣候變化的工程措施和經濟布局調整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2)發展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測預警技術和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為減輕氣候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提供科技支撐;(3)發展氣候變化影響評估技術,為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指明目標和方向;(4)發展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為城市安全、糧食安全、水安全等提供保障;(5)發展適應氣候變化的國土開發與經濟布局規劃技術,為我國重點產業和區域經濟布局長遠適應氣候變化提供支撐。并提出我國發展適應技術的政策需求建議。
氣候變化;適應;科技發展;任務
黨的“十八大”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氣候變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也日益顯現。暴雨、干旱、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工農業生產和公眾生活造成巨大的損害和嚴重的威脅。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國家發展面臨的一項重大戰略需求,適應氣候變化科技的發展也面臨新的形勢和任務。
在國際上,廣大發展中國家因經濟發展水平、科學技術水平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原因,已經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受害者,開展廣泛切實的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是當前發展中國家最迫切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氣候變化國際制度安排迅速發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適應委員會、技術委員會、適應基金、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國際機制等適應制度機制安排已成雛形[1]。
在國內,氣候變化最直接的威脅就是氣候規律發生改變,臺風、強降水、高溫干旱、低溫冷害、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發生的頻次、強度、持續時間和范圍等超出了以往的觀測事實和基本常識。過去10年,我國每年與氣候相關的損失高達1000-3000億元[2]。2012年,北京 7.21特大暴雨造成190萬人受災,79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16.4億元。未來氣候變暖趨勢將進一步加劇,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還可能增大[3]。可見,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具有高度的緊迫性,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是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民生問題。
目前,國內已經開始對重大規劃和建設項目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也在部分省份和領域開展了適應活動與示范[4],但大家普遍感到適應氣候變化工作見實效難度大,究其根本,還是適應氣候變化科技基礎薄弱,關于適應目標、范圍、機制等基礎問題和關鍵適應技術沒有取得重大突破[5]。氣候變化趨勢預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測預警、抗逆作物品種培育等一大批關鍵適應氣候變化技術仍然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或與發達國家研究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4],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關鍵適應技術基礎薄弱仍然是制約其開展切實適應行動的重要障礙。
多年來,在國家主體科技計劃的支持下,在全球氣候變化預測與影響、中國未來生存環境變化趨勢、中國重大氣候和天氣災害形成機理與預測理論及人工影響天氣等技術,以及氣候變化對農業、林業、水資源、生態系統、人體健康等領域的影響與適應對策開展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氣候模式、氣候災害的預報和人工影響天氣技術。并初步得出系列氣候變化情景下對各領域的正負影響,并在農業、水資源等行業開展了抗逆品種、節水灌溉、水資源調配等適應技術示范,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氣候系統模式分辨率偏低,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區域氣候模式尚屬空白。多模式預估結果的集成技術有所欠缺,預估結果的不確定性分析技術方法尚未完全掌握。氣候異常的預測技術受氣候模式模擬能力影響,氣候異常特別是極端氣候異常的預測能力較弱,預測技術的客觀化水平、預測結果的精細化解釋應用技術水平等明顯不足。對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條件的預報和探測識別、作業關鍵技術和作業裝備研發以及作業效果評估技術等方面仍需加強。
相對于國內適應氣候變化的科技需求,我國適應氣候變化科技存在巨大差距。氣候變化對農業、林業、水資源、生態系統、人體健康、城市等領域的歷史影響評估不足,目前仍未完成高時空精度的影響評估結果;對未來多情景影響預估的研究和不確定性分析仍有欠缺。主要領域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的專屬性較差,與現有生產技術的區別不明顯,適應效果難以評估。同時,適應技術和對策的跨部門、跨領域協調性不足,缺乏整體設計,經濟社會的綜合適應成效不突出。
我國的適應氣候變化科技工作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科技前沿,提升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科學研究水平,增強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研發的創新能力,發揮科技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適應氣候變化科技工作與適應行動的技術需求緊密結合,以需求為導向,集中力量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切實發揮科技在適應工作中的基礎性作用。
適應氣候變化科技工作與行業和領域的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升緊密結合,以支撐行業和領域的發展目標,形成行業、領域的適應氣候變化技術框架,全面系統地提升行業和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適應氣候變化科技工作與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緊密結合,以極端事件的預測預警技術為突破口,構建極端事件應對技術體系和應急預案,主動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
適應氣候變化科技工作與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堅實結合,以經濟社會發展與氣候變化趨勢相協調為目標,確保經濟布局和重大工程遠離氣候高風險區,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氣候變化不僅對我國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構成重大威脅,還對基礎設施、人居健康、城市發展等產生不利影響。而且,氣候變化引起的水熱資源空間分布變化會影響農業、林業、水利等氣候敏感行業的布局,進而對區域整體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深刻的影響。并且,由于氣候變化影響的復雜性、動態性和高度的不確定性,決定了我們要積極推動適應氣候變化科技研發,支持經濟社會有序適應,努力將氣候相關的風險控制到最低限度,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當前,很多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是基于對歷史氣候影響的總結,但全球氣候變化條件下,只有準確的預估未來氣候變化的趨勢,才能開展有針對性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避免盲目適應。但氣候變化預估技術是全球科學界的研究焦點之一,2010年以來,美國投入巨資加強氣候變化預估技術研究,而我國的相關研究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國急需發展氣候變化預估技術,準確預估未來氣候變化的基本趨勢,作為重大經濟布局的決策基礎使人居環境和重要戰略基礎設施遠離災害多發區、易發區和自然環境脆弱區,為國家重大工程和國民經濟布局適應氣候變化奠定堅實的科學支撐。
在未來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可能增大的預期下,大力發展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測預警技術,提高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測的準確度,為我們加強災前的預案和疏導,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提供了可能,可以避免人民群眾重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同時,人類不能改造全球氣候,但已經可以通過人工影響天氣技術,干預局部的氣象過程,過去幾十年,我國人工影響天氣技術在農業增雨、防雹、森林消防等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績,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人工影響天氣技術在防災減災、云水資源開發利用、生態建設保護等重點領域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因此,發展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測預警技術和人工影響天氣技術,是適應科技在減少氣象氣候災害方面最重要的抓手。
全面系統的評估歷史和未來氣候變化對各部門和領域的影響是適應工作的重要依據。識別歷史氣候變化的造成的影響,要充分辨識氣候和非氣候因素的貢獻,甚至進一步區分人類活動和自然變率導致的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充分認識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的危害,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預估未來氣候變化的影響,得出未來氣候變化導致的損失與危害的時空分布規律,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氣候變化風險,為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確定目標區域和適應方式。
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是加強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發展的重要抓手。在農業領域重點發展抗逆品種和種植制度調整技術;林業領域重點發展林火防治和病蟲害防治技術;水資源領域重點發展流域的旱澇監測與水資源統一調度技術;人體健康領域重點發展蟲媒和水媒疾病控制技術等。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城市群等重點區域發展基礎設施服務適應技術和受氣候變化威脅的生命線保障技術;黃淮海、東北、長江中下游等重要糧食產區發展抗旱防澇技術。這些重點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將為我國在氣候變化的挑戰面前確保城市安全、糧食安全、水安全提供關鍵的科技支撐。
全球氣候變化對文明發展與經濟興衰產生過重大影響。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樓蘭,在氣候變遷的過程中無法適應長期的干旱而逐漸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近些年,由于氣候水熱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教訓也很多。如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黃河中游地區都出現過大量耗水產業發展,疊加氣候變化因素,導致下游斷流,最后,國家不得不投入巨資治理。因此,在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計劃中,要深入考慮氣候變化因素,積極的發展并應用適應氣候的國土開發與經濟布局規劃技術,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與全球氣候變化趨勢相協調,為我國重點產業和區域經濟布局長遠適應氣候變化提供支撐。
適應氣候變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適應氣候變化的目標是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加強國家的生態安全,因此,適應氣候變化貫穿于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并表現在準確認識氣候環境的演變、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以及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各個方面。隨時適應科技的發展,要不斷深化對適應氣候變化與生態文明之間關系的認識。
同等重視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科技工作,深切認識到適應氣候變化科技工作已經滯后于我國整體的應對氣候工作需要。需要加快制定并發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指導全國的適應氣候變化科技進步。在國家主體科技計劃中加大對適應科技的支持力度,支撐國家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實施。
加強科研立項中整體適應、協調適應的研究,提出綜合適應效果最優的適應體系和方案;建立跨部門的適應科技協調機制,加強主要部門適應科技工作的相互配合。
將適應科技與提高民生緊密結合,選擇相對成熟、市場化前景廣的適應技術,建立適應技術推廣示范應用基地,解決地方在氣候變化方面面臨的問題,充分趨利避害,發揮適應科技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1]馬欣,李玉娥,仲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適應委員會職能談判焦點解析[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2,08(2):144-149.
[2]鄭國光.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保障可持續發展[N].人民日報,2011,11.
[3]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編寫專家組.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R].北京:科技出版社,2011,11.
[4]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適應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研究[R].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7.
[5]科技部.《“十二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發展專項規劃》[Z].2012,7.
The Situation and Task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SUN Cheng-yong1,KANG Xiang-wu1,MA Xin2
(1.Depart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100862,China;2.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Beijing100086,China)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puts forward a new demand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Aimed on progress and gap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we propose thinking,main tasks and policy nee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adapt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tasks
F752
A
1002-9753(2013)10-0182-04
2013-04-11
2013-08-21
孫成永(1961-),男,吉林長春人,科學技術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參贊(副局級),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科技政策與管理。
(本文責編:海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