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勝兵,劉友金,向國成
(湖南科技大學 商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多重沖擊下沿海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與結構
——基于區域CGE模型的模擬分析
賀勝兵,劉友金,向國成
(湖南科技大學 商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科學準確地測度沿海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與結構是制定產業轉移相關政策的必要前提。文章運用區域可計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分析四種外生因素變化對沿海產業發展的影響,測算了多種典型情景下沿海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與結構。模擬分析的結果表明:(1)勞動力投入量和資本投入量對沿海地區的產業發展和產業轉移具有重要影響,如果“民工荒”和融資困難加劇,將導致沿海產業轉移潛在規模大幅增加;(2)稅率下調使沿海地區總產出水平增加或產業轉移潛在規模小幅下降,企業間接稅下調對地區總產出的促進作用比企業所得稅更為明顯;(3)由于產業結構不同,長三角和粵閩地區的產業發展對外生沖擊的反應存在明顯差異。在此基礎上,本文進而提出了促進沿海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的建議。
外生沖擊;沿海產業轉移;潛在規模;區域CGE模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地區憑借其堅實的工業基礎、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國家政策傾斜,承接了大量的國際產業轉移,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并且拉大了與中西部地區的差距。在這一進程中,制造業是沿海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但是制造業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區段[1-2]。由于缺乏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知名品牌,大批企業長期處在價值鏈的低端。2003年起,我國沿海地區頻現“民工荒”,同期生產要素價格明顯上漲,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大,特別是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使當地企業面臨的困難進一步加劇。在定價權缺失的情況下,由于無法將生產成本上升的壓力轉嫁出去,企業的利潤水平趨于下降。在此背景下,一部分沿海企業把生產經營活動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國家或地區,以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沿海產業轉移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和經濟格局具有重要影響。學術界普遍認為,推動沿海地區喪失比較優勢的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是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2010年,中央政府出臺了《國務院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并先后設立安徽皖江、廣西桂東、重慶沿江、湖南湘南、湖北荊州等承接產業轉移國家級示范區,積極引導面臨發展困境的沿海企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中西部地區也紛紛出臺涵蓋要素供給、稅費減免、配套設施等在內的多種形式的優惠政策,加入對沿海產業轉移的爭奪。但是,從區際產業轉移的實際效果來看,迄今中西部地區承接的沿海轉移規模明顯低于人們的預期。
我國沿海產業的發展深受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多種因素如勞動力和資本供給狀況、稅率調整、原材料和能源價格走勢、人民幣匯率變化、土地價格變化、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政策、國際經濟景氣狀況等都會對沿海產業轉移產生影響。于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在面臨不同的外生沖擊條件下,我國沿海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究竟有多大?潛在的轉移企業主要分布在哪些行業?顯然,弄清楚這些問題對于提高產業轉移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紤]到沿海產業轉移涉及多個地區、多個部門之間的商品和要素的流動,本文從全局的、系統的觀點出發,采用區域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測算多重沖擊下沿海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與結構,分析產業轉移宏觀調控的政策著力點。
我國統計部門一直沒有專項的產業轉移統計數據,較為相近的指標是各地發布的“內聯引資”或“利用省外資金”數據,但是各地關于這一指標的定義、內涵、統計口徑和范圍并不明確,其與區際產業轉移的實際規模仍有較大不同。
關于沿海產業轉移規模的研究,現有文獻中主要采用3種測算方法:一是根據不同地區的工業銷售收入[3]、工業總產值[4]或工業增加值[2]在全國所占比例,通過比較不同時點上沿海和中西部地區行業份額的相對變化進行衡量,這種方法的好處是簡便易行,但是存在明顯缺陷:即,如果一個地區某產業的產值比例上升,既有可能是外源性的產業轉移的結果,也可能是內源性的產業發展的結果;二是根據區域間投入產出表,通過計算關聯地區的投入產出變化來測度產業轉移規模[5],然而,投入產出模型中各部門之間的關系是固定的比例關系,這種方法既不能反映價格變動引起的供求變化和替代效應,也無法納入影響產業轉移的諸多因素;三是研究者先開展實地調查,然后在抽樣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統計推斷[6],由于產業轉移的調查對象是企業的決策者,出于保護“商業機密”的考慮,企業方面往往難以提供真實的營運數據,不僅如此,由于企業調查的空間跨度大,使得組織實施和過程控制的難度相當大,抽樣調查數據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現有文獻對沿海產業轉移規模和結構的討論,可以主要歸結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關于沿海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規模。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深圳市綜合開發研究院(2008)經測算得出:“到2010年,僅廣東、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轉出的產業,產值估計將達到14000億元。”[6]但是,該研究沒有測算分行業的轉移潛在規模,也沒有分析可能發生的外生沖擊對沿海產業轉移潛在規模的影響。與此同時,現有文獻對轉移實際規模的判斷存在分歧:一種觀點認為已經發生大規模的跨區域產業轉移[2];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跨區域產業轉移,或者產業轉移并不明顯[7-10]。數據顯示,2009年江西省利用省外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資金1367.1億元,其中有75.3%是來自長珠閩地區①數據來自《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報》2010年第18期。;2010年,湖南省內聯引資實際到位資金為1733.13億元,其中有63.98%來自廣東、浙江、上海、福建和江蘇五省市,僅廣東省就占到39.49%②數據來自湖南省經濟協作辦公室。;而來自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的數據顯示,2011年1至7月份,上海、江蘇和浙江在安徽投資1億元以上項目共3405個,實際到位資金1887.9億元,同比增長71.9%③數據來自新華網。衛婧、葛如江.安徽承接滬蘇浙產業轉移規模持續擴大.新華網,2011年09月21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9/21/c_122069096.htm.。由此可見,現時沿海產業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已有相當大的規模,且轉移的速度明顯加快,但是仍然低于人們的預期。
二是關于沿海產業轉移的地區和行業分布?,F有文獻普遍認為,我國長三角、珠三角和廈、漳、泉閩南三角地區是沿海產業轉移的主要轉出地。中西部各省承接產業轉移的實際規模存在明顯差異,沿海產業轉移到沿海欠發達地區、沿海毗鄰地區如安徽皖江城市帶、湖南湘南地區、江西贛州地區等,以及一部分產業基礎較好、人力資源充沛、區位優勢突出的區域中心城市如重慶、武漢、成都、鄭州等地的規模較大,還有一部分沿海企業轉向海外,如印度及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實際轉移規模較大的行業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以及技術層次相對較低、位于產業鏈中下游的生產性行業,如紡織業、服裝及鞋類制造業、五金制造業等[3,11-13]。
相比之下,測度沿海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就顯得更為困難。由于企業的轉移決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使得產業轉移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通常,只有當調整生產區位后能明顯改善企業的盈利情況,或者具有盈利改善的穩定預期時,一個理性的決策者才會選擇進行產業轉移。因此,觀察到的實際發生的產業轉移規??偸切∮跐撛诘霓D移規模。
不妨回到產業轉移的起點進行思考。沿海產業為什么會進行跨區域轉移?韋伯(A.Weber)的工業區位論認為,在考慮運輸、勞動力及集聚因素的相互作用之后,理想的工業區位應是生產成本最小的地點,以廖什(A.L?sch)為代表的市場區位理論則認為應是利潤最大的地點。此外,劉易斯(W.A.Lewis)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理論、弗農(R.Vernon)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鄧寧(Dunning)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赤松要(Kaname Akamatsu)的“雁行產業發展形態論”及小島清(Kiyoshi Kojima)的邊際產業擴張論,分別從要素、產品、企業、產業等不同層面考察了跨國投資和產業轉移的原因,雖然側重點各有不同,但是成本節約和市場接近仍然是這些理論最基本的關注點。2010年,我們課題組對珠三角和長三角轉移企業的實地調查顯示,轉移到湖南湘南地區(郴州、衡陽、永州)和江西贛州地區的87家沿海企業中,有69家將降低生產成本作為轉移的首要因素④企業的跨區域轉移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我們在發放的調查問卷中要求企業經營者對下列選項進行優先次序排序:獲取自然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接近目標市場;企業家故鄉情結。,這說明現階段經濟環境變化下沿海地區涌現的產業轉移浪潮更多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慮,而這一點也為眾多的實地調查所證實[14-17]。
考慮到現階段沿海產業轉移主要是由于經營環境惡化,致使企業生產成本增加甚至虧損而引起的,于是,以不同情景下沿海各產業的產出損失量作為產業轉移潛在規模的代理變量,成為一種可行的選擇。這是由于,當成本“逐底競爭”(race to the bottom)的沿海企業生產經營面臨虧損時,企業既有可能選擇退出生產領域,也有可能選擇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區、沿海欠發達地區或其他國家繼續經營。在通常情況下,如果產業轉移目的地的經營條件足夠優越、轉移之后企業的盈利水平能夠明顯提升,則這一部分因成本上升、利潤下降而陷入困境的企業,特別是面臨虧損的企業轉移到該目的地繼續經營是很有可能的,此時沿海地區的產值損失量也就相應地轉化為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因此,本文主要從宏觀的角度出發,通過測算經濟環境變化下沿海地區各產業的產值損失量,來反映沿海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和結構①產業轉移決策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一部分企業在面臨虧損時可能選擇退出經營而不是跨區域轉移。從這個意義上看,以沿海地區產出損失量測度的潛在轉移規模,可以看作是沿海產業轉移潛在規模的上限值。。
企業遷移或再區位(firm relocation)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在經濟環境變化下的一種市場行為。Forslid R 等(2002)、Knarvik K H M 等(2002)、Partridge M D(2010)等文獻在多部門、多市場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采用CGE模型考察了運輸成本、進出口關稅變動等多種外生沖擊對企業遷移的影響,通過設定外生沖擊的不同情景,進而分析各情景下企業區位選擇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18-20]。企業遷移是產業轉移的微觀表現,上述文獻為產業轉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之為借鑒,本文將從地區投入產出的角度出發,以區域CGE模型為分析工具,計算不同外生沖擊條件下沿海地區各產業的產出變化,進而分析各典型情景下沿海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與結構。
CGE模型實質上是一個多部門、多市場的模型,它把經濟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外生變量變化引起的經濟系統任何一部分結構變化都會波及整個系統,導致商品和要素價格、數量的普遍波動,使得經濟系統從一個均衡狀態向另一個均衡系統過渡。相對其它局部均衡分析方法,CGE模型能夠更好地刻畫經濟環境變化對地區產業發展的影響。國內學者中,賴明勇等(2010)基于CGE模型分析了四種不同類型的產業轉移對湖南省兩型社會建設的影響[21]。
傳統的CGE模型用于分析單個國家政策和經濟變化的影響,難以處理跨區域的產業轉移問題。本文在標準CGE模型[22]的基礎上,引入地區間貿易因素,建立區域CGE模型,包括生產模塊、居民模塊、政府模塊、投資儲蓄模塊、國際貿易和地區貿易模塊、市場出清條件6個模塊,共由42個方程組構成。模型以經濟環境變化下我國沿海地區的各產業發展為主要模擬對象,通過分析比較沿海各產業在經濟環境變化前后的產出變化,測算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和結構??紤]到國內外諸多因素的變化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對沿海企業經營產生影響,這使得準確模擬沿海產業轉移過程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為了突出研究目標和簡化分析過程,我們做了一個相對理想化的假定,假設區域外部的經濟環境沒有發生變化②區域CGE模型通常采用這一設定,如Stodick L.et al.(2009)建立的Idaho-Washington模型[5]、王錚等(2010)建立的上海市區域CGE模型[24]等也進行了類似的處理。,即在分析外生沖擊對沿海產業發展的效應時,未考慮其對我國中西部地區、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可能造成的影響。
國際貿易方程中采用的是小國假設,即國際價格外生,我國是價格的接受者,以此反映沿海企業缺少定價權的情況。國內產品和進口品不完全替代,二者之間的替代關系由Armington條件來描述。同時,考慮到沿海地區存在“民工荒”,區域CGE模型采用充分就業假設的新古典閉合準則,并以勞動力的工資水平為價格基準(numeraire)。模型以GAMS軟件為基礎編制計算程序,采用非線性規劃(NLP)算法求解各參數。為盡可能減少外生設定參數的影響,本文構建的區域CGE模型沒有引入動態機制。表1給出所建區域CGE模型的核心方程組體系,限于篇幅,價格方程等未予列出。
1.社會核算矩陣
社會核算矩陣(SAM)是CGE模型的數據基礎,本文的SAM表包括活動(商品)、勞動、資本、居民、企業、政府、投資儲蓄、區域外、國外9個賬戶。由于2012年的全國和各省級投入產出表尚在編制之中,因此,本文SAM表中的地區投入產出數據主要來源于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福建五省市的2007年投入產出表和2008年統計年鑒。為準確測度沿海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和結構,分別從長三角地區(上海、浙江、江蘇)、涵蓋珠三角和閩三角的粵閩地區(廣東、福建)以及包含這兩大地區的沿海五省兩個層次上進行考察,并分別編制相應的3個SAM表。企業所得稅、進口關稅等稅收數據來自于《中國財政年鑒2008》和《中國稅務年鑒2008》。由于這些初始數據的SAM表是不平衡的,采用直接交叉熵法對SAM表進行調平。同時,為描述分行業的產業轉移情況,將活動(商品)劃分為25個部門,具體的部門分類如表2所示。
2.參數的設定和校調
CGE模型的主要參數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CES和CET函數相關的彈性系數,取值需由外生給定,一般通過計量經濟方法進行估計,但是其估計值對所采用的函數形式、數據類型和數據結構較為敏感。在參考現有文獻[25-26]的基礎上,本文將各行業國內生產和進口之間的替代彈性系數及國內消費和出口之間的替代彈性系數均取值為 2;另一類是各種比例系數和份額參數等,采用標定(calibration)的方法,在基準均衡數據集和外生彈性系數的基礎上計算得到。隨后,將各參數取值代入區域CGE模型中進行復制檢驗,模型運算的結果與原有數據相一致,表明本模型和計算程序運行穩定。
一般認為,沿海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涉及勞動力、土地、企業稅收、企業融資、人民幣匯率、環境保護、產業轉移優惠政策等[7,13]。由于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眾多,須從復雜變化的沿海經濟發展環境中抽象出主要的因素。本課題組2010年和2011年對沿海轉移企業的實地調查顯示,廉價勞動力短缺和融資困難成為困擾沿海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生產經營的關鍵因素。在此基礎上,結合對數據完備性的要求,本文重點考察勞動力投入量、資本投入量①由于缺少沿海地區分行業的信貸缺口數據,此處以資本投入量的變動反映融資缺口的影響。、企業所得稅和企業間接稅對沿海產業發展和產業轉移的影響,進而計算各典型情景下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與結構。由于缺少各地區分行業的土地使用數據②我們對湖南湘南地區、長株潭地區和江西贛州地區的實地調查發現,轉移到當地的沿海企業中,絕大多數企業已經購置或打算購置工業用地,進而自建生產廠房。其中,超過半數的企業先期租用工業園區的標準化廠房快速投產,在進一步熟悉當地的經營環境之后再行購地、建廠。對持續生產經營的企業而言,購置土地屬于一次性投入,因此,對后續生產成本的影響相對較小。、各行業的進口稅率和出口退稅稅率等,沒有考慮這些因素變化的影響。在研究中,我們分別模擬了前述4種因素變動對沿海各行業產出水平的影響,測算了25個沿海產業相對于初始狀態的轉移潛在規模。下面分別報告了單因素沖擊和多因素聯合沖擊下的主要模擬結果。
“民工荒”是我國沿海產業發展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統計數據顯示,現在的農民工后備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峰時減少了600多萬人[27],而2010年浙江省前三季度求人倍率分別為 1.95、1.89、1.99,勞動力缺口平均達到 112.24 萬人③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浙江省從業人員總數為3636.02萬人,由此計算得到前三季度勞動力缺口的比例為3.09%。[28]。一些學者和研究機構預期我國勞動力總數將在2015年前后達到頂峰,以后開始下降[29-30],因此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我國沿海地區勞動力供給緊張的局面仍將進一步持續。另外,為抑制通貨膨脹,2011年國家連續出臺措施緊縮銀根,使不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出現融資難問題,沿海多個地區出現了“錢荒”危機,溫州等地甚至出現企業家“跑路”現象。
為刻畫沿海地區“民工荒”和信貸緊縮帶來的影響,我們將沿海地區的勞動投入總量(QLS)和資本投入總量(QKS)進行外生處理,模擬分析勞動力和資本投入各減少5%的產出效應,模擬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勞動力投入量(QLS)減少5%時,長三角地區除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總產出增長之外,其他部門的總產出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部門,其產出減少幅度較大,其中,農林牧漁業、紡織業、服裝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建筑業及其他社會服務業的降幅超過了3%。就長三角地區的滬、蘇、浙三省市而言,其總產出相對于初始狀態下降2.15%,即總產出減少4078.92億元,根據前文的分析,亦即此時長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潛在規模為4078.92億元。

表2 勞動力投入量和資本投入量各減少5%的模擬結果
當QLS減少5%時,粵閩地區的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以及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等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產出增加,反映出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對這些行業的發展影響不大。農林牧漁業等勞動密集型的部門,其產出減少幅度較大,尤其是紡織業和服裝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對勞動力市場變化較為敏感,下降幅度分別達到 16.12%和 21.27%,產值分別為640.85億元和1287.92億元。廣東、福建二省的總產出相對于初始狀態下降1.63%,即地區總產出的損失量為1927.15億元,此時粵閩地區的產業轉移潛在規模為1927.15億元。進一步觀察發現,如果不考慮產出增加的行業,其他行業減少的產值達到3192.67億元,占到地區總產出的2.7%,這一比例明顯高于長三角地區(2.24%),其中僅紡織業和服裝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的轉移潛在規模就占到了相當大的比例。
如果以沿海五省作為整體來考察,當QLS減少5%時,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的產出增加,紡織業、服裝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出降幅較大。沿海五省的總產出相對于初始狀態下降2.09%,總產出的損失量或者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達到6322.69億元。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資本投入量(QKS)減少5%,長三角地區除紡織業、服裝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的總產出略有增加之外,其余行業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等16個行業的下降幅度超過了3%。長三角地區三省市的總產出相對于初始狀態下降2.86%,總產出的損失量為5420.79億元,即產業轉移潛在規模為5420.79億元。
當QKS減少5%時,粵閩地區產出增加的行業與長三角類似,除紡織業、服裝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及農林牧漁業的產增加之外,其他行業產出均出現下降,尤其資本密集型行業的產出下降較為明顯,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的降幅達到13.73%、8.76%和9.98%?;涢}地區的總產出相對于初始狀態下降4.01%,總產出的損失量為5435.89億元,即產業轉移潛在規模為5435.89億元。如果不考慮產出增加的行業,其他行業減少的產值為5968.16億元,占到地區總產出的 5.05%。
如果以沿海五省作為整體來考察,當QKS減少5%時,紡織業、服裝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的產出增加,其余行業均有不同程度的縮減,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產出下降幅度較大。沿海五省的總產出相對于初始狀態下降2.92%,總產出的損失量或產業轉移潛在規模達到8833.62億元。
稅收是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重要因素,減稅是當前的一個熱門話題。2011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繼續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減稅能夠使企業的生產成本下降、贏利空間擴大,其中一部分轉化為產品價格優勢,有利于增強產品競爭力,一部分轉化為資本所得,有利于企業擴大再生產,還有一部分轉化為勞動者收入,有利于提振居民的消費需求。本文主要考察企業間接稅和企業所得稅對沿海產業發展的影響。從稅收結構上看,數據顯示2010年以增值稅為代表的間接稅占我國稅收總收入的比例達到56.7%①數據來源于中國青年報。何代欣.為什么越減稅,收上來的稅收反而越多.中國青年報2011年12月14日。,因此,適當降低間接稅是實現結構性減稅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隨著經濟蛋糕的進一步做大和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未來企業所得稅率仍有下調的空間。鑒于此,我們模擬了企業所得稅率(τde)、企業間接稅率(τzj)下降10%對沿海產業發展的影響,模擬的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企業所得稅率和間接稅率各降低10%的模擬結果
從表3可以看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企業所得稅率τde在原有基礎上縮減10%時,長三角和粵閩地區的25個行業類別中,大多數行業的產出變化趨于增加,但是增長幅度較小,兩個地區產出變化率分別為0.08%和0.02%,相應的產出增加數量為151.77億元、23.65億元,這顯示出企業所得稅降低對粵閩地區企業的刺激效果更小。在此情景下,沿海五省的總產出變化率為0.07%,即總產出增長211.76億元。
為什么長三角和粵閩地區的產業發展對稅率調整等外生沖擊的反饋存在明顯差異?兩大區域的產業結構差異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與長三角地區相比,粵閩地區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的加工貿易類企業所占比例更高,2011年,僅廣東省的加工貿易就占到全國的近40%①數據來源于商務部。2011商務形勢系列述評: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2年1月1日。http://www.gov.cn/gzdt/2012-01/01/content_2035240.htm。。加工貿易企業以賺取加工費為主,雖然產品進出的總量很大,但是企業的利潤水平很低,因此,以企業凈所得為課稅對象的企業所得稅,與作用于生產和流通環節的企業間接稅相比,其稅率調整對企業發展的影響相對較小。由于缺乏核心競爭力,加工貿易類企業轉型升級的難度較大,因此,不利的外生沖擊對珠三角產業發展所造成的困擾更為嚴重。
我國沿海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勞動力短缺、流動性偏緊、稅負偏重等一系列需要克服的問題,前文分別模擬了勞動力投入、資本投入、企業間接稅及企業所得稅變動對沿海產業發展和產業轉移的影響。但是,現實中企業所面臨的往往并不是單一的問題,通常多個不同因素會對其同時產生影響。下面將分3種情形模擬分析上述四種因素變動的不同組合對沿海五省產業發展的影響,表4展示了模擬的結果。
從表4可以看出,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當沿海勞動力投入量(QLS)和資本投入量(QKS)同時減少5%時,沿海五省25個產業的產出水平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所有行業的降幅都超過了3%。此時,在勞動力供給減少和資本供給減少的雙重不利因素沖擊下,沿海五省的總產出下降4.94%,即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為14956.04億元。從行業產值來看,潛在轉移規模最大的10個產業依次為:化學工業(-1297.05億元)、建筑業(-1234.55億元)、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1217.07億元)、金融及技術服務業(-1211.5億元)、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958.39億元)、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916.88億元)、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882.44 億元)、其他社會服務業(-766.27 億元)、批發零售及住宿餐飲業(-751.61億元)、交通郵政及信息傳輸(-740.79億元)。不難發現,在這10個產業中,資本密集型產業占大多數。根據現階段沿海產業轉移的特點,上述產業的潛在轉移規模仍將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區段,類似的例子包括富士康轉移到重慶、鄭州、成都等地,臺達電子轉移到郴州等②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額為6612.0億美元,占到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34.8%,但是就貿易方式看,進料加工貿易和來料加工貿易出口所占的比例分別為67.9%和7.6%,突出表明現階段我國電子信息行業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于勞動力密集的生產環節。。2011年重慶、河南、四川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同比分別增長646.8%、724.5%和193.8%,增幅明顯高于電子產品出口額居前五位的廣東(13.5%)、江蘇(3.2%)、上海(9.7%)、浙江(10.7%)和山東(-7.6%)①2011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增長11.5%,內資企業比重提升.中國信息產業網,2012年2月12日。http://www.cnii.com.cn/index/content/2012-02/02/content_952776.htm.。
如果沿海勞動力投入量(QLS)減少5%的同時采取減稅措施,將企業所得稅率(τde)和企業間接稅率(τzj)各降低10%,此時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的產出明顯增加,其余絕大多數行業的產出水平出現下降,紡織業、服裝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和其他社會服務業降幅超過5%。在此情景下,沿海五省的總產出下降1.72%,即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為5197.21億元。轉移潛在規模最大的10個產業依次為:其他 社 會 服 務 業 (-1238.31)、紡 織 業(-817.59)、服裝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789.02)化學工業(-499.07)、農林牧漁業(-397.08)、金融及技術服務業(-396.17)、建筑業(-336.21)、交通郵政及信息傳輸(-230.25)、批發零售及住宿餐飲業(-185.8)、造紙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業(-178.32)。在這些產業中,勞動密集型產業所占的比例相當大,這印證了近年來沿海地區紡織、服裝、制鞋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大舉內遷的實際情況。

表4 沿海五省多重因素聯合沖擊的模擬結果
如果沿海勞動力投入量(QLS)和資本投入量(QKS)同時減少5%,企業所得稅率(τde)和企業間接稅率(τzj)又各降低10%,產出變化情況與未進行稅率調整的情形較為接近,各行業產值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此時,沿海五省的總產出下降4.59%,即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為13875.68億元。轉移潛在規模最大的10個產業依次為:其他社會服務業(-1515.79億元)、化學工業(-1249.23億元)、金 融 及 技 術 服 務 業 (-1150.59 億元)、建筑業(-993.65 億元)、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972.25億元)、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750.86億元)、交通、郵政及信息傳輸(-696.09億元)、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677.4億元)、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670.02億元)、批發零售及住宿餐飲業(-656.57億元)。
進一步,我們考察了各外生因素變動幅度更大時對沿海產業轉移潛在規模的影響。在各情景設定中,將勞動投入量和資本投入量分別縮減10%,企業所得稅率和企業間接稅率則分別降低20%。表5展示了4種不同情景下沿海產業轉移潛在規模的計算結果。從表5中數據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沿海五省產業結構的變化幅度進一步加大,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明顯增加,雖然企業所得稅率和間接稅率的更大幅度下調能夠減輕不利因素所帶來的影響,但是減稅對產出的刺激效果相對較小,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出現小幅下降。

表5 沿海五省多種情景下產業轉移潛在規模的模擬結果
當前,積極引導面臨發展困境的沿海企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已成為我國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國家發展戰略。中西部地區有選擇地承接沿海產業轉移,不僅能夠提高中西部地區的就業水平,加快當地企業的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也能夠為沿海地區的產業結構高度化釋放出寶貴的經濟資源。為提高產業轉移相關政策的針對性和有限性,需要科學準確地測度沿海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和結構。本文以2007年省級投入產出表數據為基礎,在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之下,采用區域CGE模型測算了不同外生沖擊條件下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并分析了潛在轉移的行業結構,情景模擬分析的主要結果如下。
(1)勞動力投入量和資本投入量對沿海地區產業發展和產業轉移具有重要影響。例如,當勞動力投入下降5%時,長三角地區、粵閩地區和沿海五省對應的產業轉移潛在規模分別為4078.92億元、1927.15億元和6322.69億元;當資本投入量下降5%時,三大區域的產業轉移潛在規模分別為 5420.79 億元、5435.89 億元和 8833.62 億元。這表明,充沛的勞動力資源是中西部地區吸引產業轉移的重要優勢,而適度寬松的金融環境是沿海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勞動力和資本投入量分別下降10%的模擬結果顯示,如果“民工荒”和企業融資困難加劇,將會導致沿海產業轉移潛在規模大幅增加。
(2)稅率下調使沿海地區總產出水平增加或產業轉移潛在規模小幅下降。相比之下,企業間接稅下調對沿海地區總產出的促進作用比企業所得稅更為明顯。這表明,適度的減稅特別是降低企業間接稅,有利于減輕企業負擔、增強企業活力,能夠為沿海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必要的緩沖,從而有利于沿海企業度過難關。
(3)長三角和粵閩地區的產業發展對外生沖擊的反饋存在明顯差異。不同外生沖擊導致沿海各行業產出水平出現相應的變化,反映出經濟環境改變引致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由于閩粵地區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企業的比例更大,總的來看,不利外生沖擊對當地產業發展所造成的影響比長三角地區更為嚴重。文中詳細計算了多種典型情景下兩大地區和沿海五省25個產業的轉移潛在規模。中西部地區可以結合本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有針對性地選擇本地區適宜承接的沿海產業。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雖然測算了不同外生沖擊條件下沿海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條件相配合,產業轉移的潛在規模并不一定能夠轉化為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現實規模。伴隨國內外產業發展環境和綜合比較優勢的相對變化,沿海產業也可能向海外轉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未來幾年內,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不僅沿海地區的工資水平將進一步上漲,而且廣大中西部地區的工資水平也會隨之上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在2011年10月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31],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孟加拉國制造業普通工人的平均工資分別為306美元、280美元、205美元、123美元、78美元,東南亞等一些周邊國家的工資水平明顯低于我國。雖然這些國家在產業基礎、員工素質、電力供應、社會安定等方面有所不足,但其仍然是我國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強有力競爭者。因此,要想吸引沿海產業向我國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中西部地區須揚長避短,努力打造有利于降低企業綜合成本的良好投資環境。
在影響潛在轉移企業經營成本的諸多因素中,硬的因素包括人力資源、配套設施、交通運輸、產業基礎、優惠政策等,軟的因素包括政府服務、社會網絡、風俗習慣等,其中,地方政府的服務效率尤為重要。我們在對沿海企業的實地調查和訪談中發現,企業家普遍認為硬的因素是可以計算的,因而是可以清晰地納入生產成本的,而軟的因素由于無法準確預計,甚至可能發展成為成本“黑洞”,因此是潛在的轉移企業最為擔心的。沿海地區由于市場化程度高,地方政府的市場意識濃厚,辦事程序規范透明,行政干擾少,辦事效率高。相比之下,中西部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部門的服務意識仍存在很大差距,不規范的政府行為會增加企業后續運營成本的不確定性,這成為很多沿海企業不愿意轉移到中西部地區的根本原因。鑒于此,為推動區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對東部地區而言,一方面要創新體制機制,加快現有產業的轉型升級,允許和鼓勵本地喪失比較優勢的產業向外轉移;另一方面應進一步發揮較低交易成本的優勢,吸引優質外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等,持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對中西部地區而言,為吸引符合當地產業發展要求的潛在轉移企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既要著力改善投資環境,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培育和增強地區經濟的內生增長能力,又要努力提高政府服務的規范性和透明度,提升政府服務效率,打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使企業經營者能夠形成相對穩定的成本預期。
[1]呂 政,曹建海.國際產業轉移與中國制造業發展[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2]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11[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
[3]張公嵬,梁 琦.產業轉移與資源的空間配置效應研究[J].產業經濟評論,2010(3):1-21.
[4]沈 靜,向 澄,柳意云.廣東省污染密集型產業轉移機制——基于2000-2009年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J].地理研究,2012(2):357-368.
[5]劉紅光,劉衛東,劉志高.區域間產業轉移定量測度研究——基于區域間投入產出表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1(6):79-88.
[6]深圳市綜合開發研究院.東部產業轉移的趨勢與湖北產業承接的機遇研究[R].課題研究報告,2008.
[7]劉嗣明.中國區際產業轉移的困境尋源與對策探究[J].經濟評論,2007(6):133-139.
[8]陳秀山,許 瑛.中國制造業空間結構變動及其對區域分工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8(10):104-116.
[9]趙 偉.市場一體化與中國制造業區域集聚變化趨勢研究[J].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2009(2):18-32.
[10]李 婭,伏潤民.為什么東部產業不向西部轉移:基于空間經濟理論的解釋[J].世界經濟,2010(8):59-71.
[11]陳建軍.中國現階段產業區域轉移的實證研究——結合浙江105家企業的問卷調查報告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2(6):64-74.
[12]劉 力,張 健.珠三角企業遷移調查與區域產業轉移效應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8(10):74-79.
[13]陳 耀.東西部合作互動集群遷移與承接策略[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4-20.
[14]劉 瓊.遷移還是升級:“珠三角”的轉型之痛[J].今日中國:中文版,2008(5):38-40.
[15]占才強.《勞動合同法》實施觸發多米諾效應,“世界工廠”面臨轉移之痛——珠三角工廠大撤離[N].南方都市報,2008-1-22.
[16]杜雅文,萬 晶.西進!北上!沿海代工企業大內遷調查[N].中國證券報,2010-08-05.
[17]陳青松.低成本誘惑,外貿企業“東南飛”[N].中國企業報,2012-3-27.
[18]Forslid R,Haaland J I,Knarvik K H M.AU-shaped Europe?A Simulation Study of Industrial Loc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2,57(2):273-297.
[19]Knarvik K H M,Forslid R,Haaland J I,Maestad O.Integration and Transition:Scenarios for Loc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Europe[J].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2,10(1):93-117.
[20]Partridge M D,Rickman D S.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Modelling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alysis[J].Regional Studies,2010,44(10):1311-1328.
[21]賴明勇,吳義虎,肖 皓.湖南省承接產業轉移與“兩型社會”建設——基于湖南省CGE模型的分析[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48-53.
[22]Hosoe N,Gasawa K,Hashimoto H.Textbook of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ling:Programming and Simulations[M].Palgrave Macmillan,2010.
[23]Stodick L,Holland D,Devadoss S.Documentation for the Washington-Idaho CGE Model[C].http://www.agribusiness-mgmt.wsu.edu/Holland_model/documentation.htm.
[24]王 錚,薛俊波,朱永彬,等.經濟發展政策模擬分析的CGE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5]黃明皓.貨幣政策的產出效應與金融開放度——中國的模擬實證分析[J].財經科學,2010(6):41-49.
[26]吳 鋒,鄧祥征,林英志.基于環境CGE模型的鄱陽湖流域氮磷排放調控方案及影響模擬[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0(2):26-33.
[27]蕭 琛,胡 翠,石 艾.“民工荒”的原因、應對與勞工市場制度變革前景[J].新華文摘,2011(2):26-29.
[28]易振華,應千凡.產業轉移趨勢下我國勞動力區域性短缺問題研究——基于東西部地區的實證[J].浙江金融,2011(4):21-27.
[29]蔡 昉.勞動力短缺,我們是否應該未雨綢繆[J].中國人口科學,2005(6):11-16.
[30]蔣 茜,孫 兵.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供求趨勢預測[J].經濟縱橫,2011(5):43-46.
[31]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JETRO).Survey of Japanese-Affiliated Firms in Asia and Oceania[R/OL].http://www.jetro.go.jp/en/reports/survey/pdf/2011_11_07_biz.pdf.
Potential Scale and Structure of the Coastal Industrial Transfer under Multiple Shocks:A Scenario Simulat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Regional CGE Model
HE Sheng-bing,LIU You-jin,XIANG Guo-cheng
(School of Business,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411201,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regional CGE model to analyze the impacts of four exogenous factors on the coastal industrial transfer,and to measure the potential scale and structure of the coastal industrial transfer in a variety of typical scenarios.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Firstly,labor supply and capital supply has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in coastal areas,while the potential scale and structure of the coastal industrial transfer will continue increasing if the"labor shortage"and financing difficulties get any worse.Secondly,the reduction of tax rates lead to decrease in the coastal outputs,furthermore,the reduction of corporate indirect taxes has more obvious effects in improving regional total output when compare to the corporate income tax.Thirdly,due to the different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response of regional industries development to the exogenous shocks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the Guangdong Province and Fujian Province.Lastly,some policy implication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have been made.
exogenous shocks;coastal industrial transfer;potential scale;regional CGE model
F427
A
1002-9753(2013)10-0134-13
2013-03-19
2013-07-19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09&ZD04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0CJY03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4120159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271139);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13YJC790224);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1YBA126)。
賀勝兵(1977-),男,湖北枝江人,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
(本文責編:海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