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紅 張 靜 戰海艷
外科手術學基礎打結技術在教學中的體會
李 紅 張 靜 戰海艷
本研究闡述了外科手術在基礎打結技術中的教學體會。提出了教學模式的創新,對學生全面掌握臨床操作技能、決臨床實際問題、提高患者滿意度有很大幫助。
外科手術;打結技術;教學;發散性思維
外科手術學是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聯系的重要紐帶,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學科。每一個醫學專業學生都應熟練掌握外科手術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是參加臨床工作的重要環節。本研究突破傳統理論教學模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發散性思維,提倡以專業的護理技能和“以患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服務理念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1.1 注重醫德建設“醫者父母心”,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是醫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每一位醫學教育老師必須時刻向學生灌輸職業道德準則的重要性。在進行手術操作時,以嚴格的責任心和同情心要求自己,將人文關懷融入手術操作中,充分認識動物實驗的意義,避免學生的劣性行為對動物造成的傷害,樹立科學嚴謹的態度,不要因為手術對象是動物而忽略自身醫德意識[1]。同時,作為帶教老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了解最新醫學科技動態,不斷總結、提高、更新舊的知識體系,實現“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的總體目標。
1.2 強調無菌技術的應用
1.2.1 培養無菌觀念外科手術基礎打結技術教學中,無菌觀念的培養非常重要,應貫穿教學整個過程中,最終培養學生良好的無菌觀念[2]。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①帶教老師應以身作則,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必須術前洗手,帶口罩、帽子進手術室,親自示范術前消毒流程,示范無菌器械的消毒與存放,并指出常見錯誤以避免。②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常見錯誤應及時糾正并強調問題所在,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無菌操作習慣,定期讓學生課上、課下做總結。③將無菌操作作為重要考試內容,向學生指出失分原因,引起高度重視。
1.2.2 基本操作技能的培養外科手術基礎打結技術是基本操作技術,也是外科手術基礎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要求。外科手術打結技術熟練程度主要體現在“穩、準、輕、快”幾個方面。①穩,即平穩。既包括施術中的穩也包括情緒的穩。要求術中每個動作扎扎實實,手術過程忙而不亂,有條不紊。②準,即準確。要求術中每個操作步驟精準無誤,特別是在涉及到敏感神經的操作上,更應該準確無誤。③輕,即靈巧輕柔。是“穩”基礎上的輕,與靈巧配合密切。避免野蠻手術造成患者臟器損傷。④快,即反應靈敏快速,手術進程快。反應靈敏快速指在術中遇到意外情況時,應正確、快速做出決策。手術進程快指術中動作在“穩”的基礎上還應有一定的速度,在保證手術質量的基礎上盡可能的縮短手術時間。
1.3 培養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對系統全面掌握外科手術打結技術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帶教老師在發散性思維培養第一階段,以提問和討論為基礎,就新的醫學規范中所涉及的知識點作為思維發散點,提出擬定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各項操作理論要求,思考要求中隱含著患者康復需要。對每個知識點進行全面系統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定期組織提問及討論,使學生深刻理解操作內涵,系統掌握外科手術打結技術,提高學生在臨床復雜環境中思考問題及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克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慣性思維,為患者提供“以患者為中心”的個性化護理服務。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患者的問題,避免因專業的視角而忽視患者的需要。傳統的外科基礎打結技術教學是在冰冷的模型上完成的,往往會造成學生在臨床應用中對問題估計不足,與患者的溝通能力差,健康護理無針對性的結果。而角色互換的體驗式培訓則能有效彌補這一缺陷的發生。引導學生擺脫慣性思維的束縛,以患者的感受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對病情進行全面的評估,發現患者共性病情中的個性,主動探求醫患之間溝通技巧與方向,將人文關懷與臨床護理完美結合[3],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護理措施。
外科手術基礎打結技術在實際教學中,帶教老師還應該教好外科手術基本功,講透有關“結”的原理和細節問題,使學生做到得心應手,觸類旁通,啟發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打結”是外科手術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操作之一。一個漂亮的打結動作不僅是一門藝術,更可以節省寶貴的手術時間。患者的生命往往就系在一個普通的打結之上。對于初學者而言,安全是首要考慮因素,當做到熟練掌握,有備而來時才可以追求美觀與速度。同時,注意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全面思考問題,提倡以專業的護理技能和“以患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服務理念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從而實現教學目的。
[1] 陳濤.護理技術操作臨床教學改革現狀[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09,7(6):396-397.
[2] 吳欣娟.夯實基礎護理深化以患者為中心整體護理工作[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3):12.
[3] 孫淑云,宿國波,呂春梅,等.護理操作技能培訓模式的改革與效果[J].吉林醫學,2009,30(18):2186-2188.
R615
A
1673-5846(2013)03-0281-02
牡丹江醫學院臨床學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