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紅見 趙亞杰
“工作本位學習”在高職《醫學檢驗基本技術》課程開發中的應用
焦紅見 趙亞杰
“工作本位學習”是適合高職教育特點的學習形式。我們通過對職業分析,將“工作本位學習”引入《醫學檢驗基本技術》課程開發,努力實現教學中心轉移,強調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實現了學習與工作的“零距離”,豐富了教師的教學經驗,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工作本位學習;高職教育;醫學檢驗基本技術
教育部文件指出,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高級技能應用性人才[1]。高職教育的課程設置應體現“必須、夠用”的原則,應根據職業崗位的需求靈活調整課程內容,使開發建立的課程體系能敏銳應對行業需求,同時具有職業性、開放性的特征。課程的開發與設置要與職業崗位相對應,以保證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2]。
由此可見,高職高專課程建設的重點應以培養學生的崗位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然而我國目前多數高職教育仍停留在普通文化課、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實踐課三大模塊的“三段式”課程體系上。這種學科導向的“知識本位”教學模式嚴重背離了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初衷。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得以發展與普及的“工作本位學習”為我們提供了構建高職教學體系新理念。
工作本位學習是在工作現場創造新的學習環境,把學習與工作結合起來的一種以滿足學習者的需要而實施的課程計劃。工作本位學習本質上是以工作現場為依托,以職業工作任務為學習單位,通過完成典型工作任務來培養與職業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工作本位學習強調學習者的個體參與職業實踐,強調“學”而非“教”的新型教育計劃[3]。
《醫學檢驗基本技術》是我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自主開發的校本課程。通過行業調研,分析臨床檢驗典型工作任務,從醫學檢驗專業核心課程中抽提基本技術,并經行業專家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悉心論證,按照第三版《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的臨床檢驗程序整合起來,開發《醫學檢驗基本技術》這門實踐課程,并采取工作本位學習教學模式。《醫學檢驗基本技術》就是以課程標準的內容為教學單元,圍繞教學單元設計先導病例,依據臨床檢驗工作流程,學生接收病例檢驗申請單,圍繞病例進行小組討論,通過教師啟發歸納總結出典型的工作任務,最后給出檢驗結果。這種課程設計使學生從職業角度對臨床疾病的檢驗和診斷有一個認識,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
開發的《醫學檢驗基本技術》課程涵蓋了《臨床檢驗基礎》、《生物化學檢驗》、《微生物學檢驗》、《免疫學檢驗》等各專業核心課程的基本技術?!夺t學檢驗基本技術》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一年級的第一學期授課,采用這種課程模式使學生在入校即可進行專業技能的訓練,繼而學習專業核心課程,一年后學生可利用暑期到家鄉所在地醫院進行見習,二年級可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綜合性實訓,同時強化基本操作技能。課程實施在醫學檢驗仿真實訓室進行,模擬臨床職業工作環境,以臨床檢驗項目(任務)為授課單位,學生接受典型的檢驗基本技能和臨床思維訓練,效果顯著。新的課程從單一縱向的理論教學轉變為多任務全方位的臨床實踐,從理論授課轉變為技能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立足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能力等。將工作本位學習引入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本課程的教學過程全部是實驗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投影等教學資源輔助教學,教師示范和學生動手操作訓練互動,學生提問與教師解答、指導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學中做”,教師在“學中教”,真正做到“教學做”一體化。該課程的教學流程為:布置工作任務,感知職業環境——展示教學內容,遵循職業程序——制定工作方案,培養職業理念——教師示范操作,展示職業技能——學生操作練習,加強職業訓練——學生展示交流、教師驗收評價,形成職業素養。
通過實踐,工作本位學習課程開發摒除了原有的教師本位學習的教學模式,把職業環境與學校教室聯系起來,將工作過程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注重學生的“參與”與“經驗”積累,使學生由被動式學習轉變為自主性學習,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4]。首先,基于“工作本位學習”的《臨床檢驗基本技術》課程開發,使學生在校期間早期接觸職業工作場景,實現了職業工作與校園學習的相互滲透,便于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建立起完整的檢驗專業工作模式。其次,基于“工作本位學習”的《臨床檢驗基本技術》課程教學,有利于教師能力的提高。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如課程標準、技能要求和學生實際水平等。圍繞教學單元的先導性病例的設計要做到既能體現課程目標所要求的重點和難點,又要表現疾病臨床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病例討論的教學中,教師需能掌控課堂氣氛,認真聽取和分析學生的問題,注意學生討論的方向,要注意引導和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把討論方向逐漸引到課程實施的目標中。所以,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教學組織和管理能力,同時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技能。如此促使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完善,以勝任新的教學需要。最后,采用“工作本位學習”教學方法大大縮短課堂學習與臨床實踐的差距。教學過程中,將臨床診斷引入課堂,啟發了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技能。學生普遍反映改革后的教學方法能提高其綜合分析和判斷能力,縮短了課堂教學與臨床實踐之間的差距。
通過基于“工作本位學習”的《臨床檢驗基本技術》課程開發,強調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實現了學習與工作的“零距離”,豐富了教師的教學經驗,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Z].北京:2006-11-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意見(教高[2000]2號文件)[Z].北京:2000-1-17.
[3] 周佳麗.“工作本位學習”與高職機械制圖課程改革[J].現代商貿工業,2008,20(06):250-251.
[4] 黃秋明.“工作本位學習”抵及高職課程改革的核心[J].中國高教研究,2007(4):59-60.
G642.0
B
1673-5846(2013)02-0175-02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檢驗技術學院,河南信陽 4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