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低碳發展是發達國家設定的一個陷阱;有人說,當今國際交流,不談氣候低碳,似乎是落后的標志。碳排放,不管你感覺熟悉還是陌生,喜歡還是排斥,它一直在那里,唯一不同的是我們看它的眼光。
從19世紀20年代科學家發現溫室效應開始至今,關于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國際社會已經研究和爭論了近200年。在如梭飛逝的歲月中,人類從最初的忽視,到逐漸的覺醒,再到謀求共同的行動。時至今日,每年一次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已成為各國民眾熱議的話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厘島路線圖》、德班平臺、多哈氣候之門等等,如同一塊塊里程碑,向我們訴說著其中的故事和曲折。
在這場歷史變革中,中國并不是旁觀者。其實,早在1992年6月,中國政府就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若以此為起點,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歷程也已走過21年。2007年6月,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率先頒布實施《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特別是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前夕,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向國際社會莊嚴承諾,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要比2005年下降40%-45%,明確了二氧化碳自主減排的中長期目標。
聚焦低碳發展,中國用行動逐漸給出了明確的回答。2011年12月,國務院出臺《“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明確提出了“十二五”期間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的目標和具體任務措施。2012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2013年起,將每年6月全國節能宣傳周的第三天設立為“全國低碳日”,目的是普及氣候變化知識,樹立低碳發展理念,推動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和應對氣候變化各項任務。站在歷史的高度,黨的十八大報告奏響了低碳發展的最強音,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低碳發展,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點,正式進入黨的執政思維,開啟了新的歷史篇章。
我們所說的低碳發展,其指向是控制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空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其影響卻能涉及到空間布局、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城鎮結構、節能和提高能效、工業生產過程,以及廢棄物處理、農業活動、林業碳匯等諸多方面。正因為如此,國際社會對碳排放權的爭奪,實際上是對發展空間的爭奪,所以才有氣候變化問題本質是發展問題的論斷。推進低碳發展,可同時解決我們面臨的諸多同根同源的環境問題,卻更具綜合性和國際可比性。可以預見,以碳排放控制為特征的發展方式,必將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因為那關系著我們共同的未來。
今年6月17日是首個“全國低碳日”,國家發改委等14部委已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在低碳日掀起節能減碳活動高潮。希望以此為契機,讓國內各地在低碳發展方面的行動,匯聚成一股新的力量,推動我們更好地建設共同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