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博雋
(供稿: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
今年一季度全國各地的經濟數據已經陸續披露,浙江有一項指標甚為搶眼,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212元,在已公布數據的各省市區中高居第一,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4倍。雖然,浙江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各省區中已連續12年位居第一,但如今一舉超越北京市(上海市因城鄉一體化改革要對數據重新評估,故未能公布),不僅在各省區還包括直轄市中也能高居首位,不由讓人眼前一亮。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的人均GDP近年來一直位居上海、天津、北京、江蘇之后,居民收入能反超而上,正是從側面說明了浙江經濟“藏富于民”,老百姓享有更多的發展實惠。
無論是十八大的“收入倍增計劃”,還是李總理在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強調的“要把力氣更多地放到擴大就業和增加居民收入上來”,都昭示了中央近期正逐步將“民富優先”作為改革發展的新導向。改革開放35年來,我們的經濟工作更多的是以“國富優先”,強化政府主導型的增長模式,并在擴大經濟總量上取得了突出的歷史性貢獻。但長期的“國富優先”,也使得我國社會消費能力滯后于生產力增長,社會總需求不足,貧富差距拉大,系統性風險累積。原先以GDP論英雄、重總量輕質量的發展模式遭遇越來越多的挑戰,發展坐標亟待向更注重社會公平及全民共享發展成果的方向轉變。因此,從“國富優先”到“民富優先”的導向轉變,既是應現實之所需,更蘊藏了深遠意義。
以“民富優先”為導向,重點是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要改變之前國民收入分配更多向政府和企業傾斜的局面,進一步提高勞動者和居民的分配比重。如在制定中長遠發展目標時,進一步強調居民收入增長的預期性指標,研究設置有效緩解和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約束性指標;在具體政策舉措上,應穩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在再分配時更加注重公平;在社會機制設置上,要確保中低收入者有基本的社會保障和更多的就業機會,有向上流動的社會通道與可能。
以“民富優先”為導向,要在源頭上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我國分稅制改革以來形成的財稅體制在激勵做大經濟總量方面成效顯著,但在調節收入分配上卻作用稍遜。下一步需要強化財稅體制在收入分配調節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協調中央和地方財稅關系,實現各級政府事權與財權的基本平衡;加大稅制改革力度,切實降低稅負和稅收成本,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加快上調起征點、減少稅率級數等,在房屋、車船等民生領域的稅制上,也要逐步完善和優化。
以“民富優先”為導向,離不開政府職能的有效轉型。要讓政府從自身利益束縛中超脫出來,真正實現由經濟建設主體向公共服務主體的轉變,強化其公共利益代表的地位,提供更多優質的公共產品和服務,著力優化生態環境和市場環境。如逐步增加民生投入,提高民眾生活保障水平,切實解決就醫難、上學難、養老難等困擾老百姓的各種后顧之憂;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上,不再為GDP而犧牲青山綠水和民眾健康;努力打破行業壟斷的“彈簧門”、“玻璃門”,為民企民資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激發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在以“民富優先”為導向的轉型過程中,“藏富于民”的浙江無疑占據了先機,這也為浙江實現“四個翻一番”平添了幾分底氣。雖然一個季度的數據說明不了更多的問題,甚至未來浙江發展的速度領先優勢可能會弱化,但只要堅持“民富優先”這一導向,與兄弟省市不比速度比效益、不比數量比實惠、不比總值比收入,轉而追求高質量、高效益、生態好、惠民生的綠色GDP,那么,即使浙江的發展速度慢一點,總量小一點,甚至位次后移一點,只要浙江大地上藍天白云、山清水秀、民眾幸福、社會和諧,就是真正令人歡欣憧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