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宗明
(作者為溫嶺市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
溫嶺有著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溫嶺的祖先就已在這里生息繁衍。夏、商、周時,溫嶺屬東甌地,溫嶺人被稱為甌人,為百越諸部族之一。東周時,溫嶺境地歸于越國。越被楚國滅后,越王后裔一脈遷入臺州、溫州一帶,與當地甌人融合,自立東甌王。秦統一天下時,東甌雖歸秦制,但仍保持自治。漢初,偏處東甌的越王后裔因出兵反秦擊項有功,受漢王冊封,在當地建國,存在了54年。明朝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12月,劃黃巖縣南方巖、太平、繁昌三鄉,置太平縣。后又劃出樂清的山門鄉、玉環鄉歸太平縣,于是太平縣轄管五鄉二十七都。時因全國浙江、安徽、四川、山西等地有四、五個太平縣,常地名混淆,行文誤事,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北洋政府將浙江太平縣更名為溫嶺縣。1994年2月18日,國家民政部批準溫嶺撤縣設市。
溫嶺的文化發展至宋代已趨成熟。溫嶺歷代進士鄉賢名臣390多人,其中頗具影響的有:南宋中興詩人徐似道、南宋江湖派詩人戴復古,南宋名臣王居安、明代茶陵派詩人謝鐸,明代抗倭將領張元勛,明代尚書趙大佑,明代侍郎林鶚,清代臺州一代宗師戚學標,晚清宣統時最后一批進士之一林濟。據不完全統計,溫嶺歷朝結集出版專著書籍達800多部,目前只有69人、172種書籍遺存。宋代陳泳編纂《全芳備祖》,學者稱是世界最早的植物學辭典,徐似道的《檢驗尸格》是中國第一部司法驗尸技術專著等。建造于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的溫嶺棟千佛塔堪稱溫嶺石雕文化之最,始建于唐咸通五年的明因講寺是浙江四大講寺之一。此外,丁園是浙東第一大名園,東嶼書院是溫嶺最早的學堂。而今,溫嶠許宅丁園、東嶼書院與溫嶺中學前身—宗文書院的關聯遺存,千年古鎮—溫嶺街、石塘石屋、古方城、尚書坊、坊下街、花園里、花山詩社、東甌古都城等歷史沉積的人文底蘊急需搶救挖掘保護復建。
2014年,距民國三年(1914年)太平縣易名溫嶺縣正好100周年,距1994年溫嶺撤縣設市也正好20周年。挖掘本地文化資源,重塑歷史遺存形態,傳承特色人文元素,打造溫嶺城市品牌,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當前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的迫切任務。筆者建議以紀念溫嶺縣(市)命名100周年為契機,搶救整理挖掘溫嶺歷史人文遺存,規劃復建一批人文景觀,拓展石文化、陽光文化、海洋文化的內涵,壯大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
——可以在復建人文景觀上做文章。一是開發丁園這一人文景觀,將宋時溫嶺的人文風情濃縮于此,建設“丁氏文博園”,并與“河街相鄰”的溫嶠古街和城市生態新區九龍湖相連接,構建成為溫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二是在溫嶺棟重塑九層千佛塔,使溫嶺石文化之最的形象標志重見天日。三是規劃復建溫嶺路古道上的“驛站”、溫嶺棟北邊的“寒舍亭”、南邊的“洪山亭”等歷史古跡。四是組織對“東甌國古都城在溫州還是在溫嶺”等的考古研究論證研討活動。五是重建太平方城古城門,彰顯溫嶺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形象。
——可以在傳說故事上做文章。石夫人英姿俊俏的形象是大自然賜予溫嶺的最具石文化的特色。宋建炎以來廣為流傳著五歲神童詹會龍《賦詠石夫人》的詩篇,引發神童巧對黃巖知縣、宋高宗皇帝殿試五歲神童等歷代名人贊美石夫人的詩情畫意傳奇和色彩。從文化強市建設的角度出發,編撰制作成類似于《劉三姐》、《阿詩瑪》等影視作品的《石夫人》劇目,這將是溫嶺獨有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象征的展現。
——可以在民俗文化上做文章。石文化到處都有,溫嶺需體現出人有我異、人有我優、人有我新的一面,比如在曙光碑下,以山峰為底座,雕一座大型媽祖神像;在三蒜島,采用霓虹燈等手段構畫出大型觀音臥佛像。人們站在曙光碑下可以遠看觀音臥佛活影活現,近看馬祖保護神就在身邊。
——可以在旅游主題上做文章。慈禧太后60歲大壽時在海南南山寺傍山石巖下種下幾棵羅漢松,并應當地府臺索字贈寫了“壽”字,現在當地政府緊緊抓住這一元素,將該處策劃包裝成了“壽比南山松不老”景點。由此聯想到,長嶼或石塘也可打造“硐天福地”這樣的景點,意即“福如東海水長流”,與海南南山寺景區空間上聯系呼應起來,可成為一幅完整的景點對聯,兩地可相互合作、共同營銷,帶動兩地旅游業發展。
時下,正值溫嶺縣(市)命名100周年、撤縣設市20周年到來之機,挖掘整理讓溫嶺人為之驕傲的歷史文化,告慰1700年之溫嶺古道,留住溫嶺、溫州源自溫江古道不可或缺的記憶,可提高溫嶺的知名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