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態文明和生態自覺

2013-01-31 11:08:44馮之浚
中國軟科學 2013年2期
關鍵詞:文明人類生態

馮之浚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中共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體現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不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一、迎接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理性選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是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牽頭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從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這“三總”的角度來看,極大地提高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當前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范疇,我國基本國情沒有變、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國際地位沒有變,這是對我國國情所作的總體性、根本性判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要從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生態文明建設也要從這個實際出發;從以往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到目前拓展成為“五位一體”,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凸顯其重要的地位,生態文明建設是前提,沒有它,其他建設就會失去自然載體和生態環境;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總任務之中,如果沒有生態文明建設,不能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我們就會陷入生存和發展的危機,已有的發展成果也必定會化為泡影,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目標也將無法實現。

中共十八大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形勢分析是科學的,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近些年來的確取得了重要進展,但依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面臨著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制約,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生態環境、資源能源狀況不容樂觀。

1.資源能源難以支撐。我國的資源總量和人均資源都嚴重不足,而資源消耗的增長速度卻十分驚人。在資源總量方面,我國石油儲量僅占世界1.8%,天然氣占0.7%,鐵礦石不足9%,銅礦不足5%,鋁土礦不足2%。在人均資源量方面,我國人均45種主要礦產資源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資源為1/3,人均水資源為1/4,人均森林資源為1/5,人均石油占有量僅為1/10。我國的國內資源已難以支撐傳統工業的持續增長,現實的狀況要求我們必須通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緩解經濟增長中環境代價太大的問題。

2.生態環境難以承受。當前,我國所面臨的環境形勢十分嚴峻。現有荒漠化土地面積已占國土總面積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萬多平方公里;我國七大江河水系,劣五類水質占27%,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我國尚有3.6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2012年上半年環保重點城市空氣污染物監測中,有近三成的城市空氣質量劣于國家二級標準;全國酸雨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2.6%,人民身體健康受到一定損害。我國的生態環境已臨近閾值,難以支撐當前的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產方式的擴張。

3.國家競爭力難以提升。從目前情況看,我國仍處在“成本優勢”為主的階段,必須加強原始自主創新,盡快向“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過渡。若不如此,我們的“打工經濟”在生產過程中消耗的大量能源和造成的環境污染等過度的生態透支,與所獲得利潤相比將得不償失。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國際上各式各樣嚴格的法規和標準接踵而來,資源環境因素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日益突顯,形成了事實上的貿易壁壘,這種“綠色壁壘”成為我國擴大出口面臨最多也是最難突破的問題。

4.國家安全難以保障。目前,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美國、日本僅為5%左右;我國的設備投資有60%以上要靠進口。更何況涉及戰略需求的核心技術,就是花再多的錢別人也不會賣給我們。同時,我國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也不斷上升。目前我國先進技術和主要資源的對外依賴度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國家的能源安全、經濟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

生態文明要求我們以盡可能少的資源環境代價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但目前,我國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尚面臨著不少障礙,具有一定難度,這里既涉及到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更與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對的國情有關。我國目前所處階段的諸多特點,不允許我們走發達國家過去的老路,必須探索中國特色發展之路。

其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際產業分工加快重組,國際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我國由于經濟整體素質不高,在國際產業鏈中,處于不利的分工地位。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與競爭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缺少世界知名品牌,出口商品中貼牌產品居多,不得不依靠廉價勞動力比較優勢換來微薄的利潤,成為低端產品的“世界工廠”,承受隨之而來的資源、環境代價。

其二,我國進入工業化中期,特點是“重化工業”加速發展,導致資源能源消費增加。先期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如英國、美國、日本大都走過一條大量消耗資源能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前車之鑒,我國已實行新型工業化政策,要走出一條有別于先期工業化國家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主義新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重化工業的層次提升和節能減排的結構調整與技術進步,避免少數地方盲目發展和引進重化工業中的高能耗、高污染項目,造成資源能源的雙重壓力。

其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求工業化與城鎮化同時并舉。西方發達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工業化與城鎮化之間是有一段間隔的。但我們根據中國國情,需要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不可偏廢。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如果不提高科技含量,調整產業結構,勢必導致資源能源消費量迅速增長,同時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基礎設施規模加大,人均生活能源消費量較快增長,加之生活模式明顯改變,消費結構不斷提升,以住房和汽車消費為標志的能源消費升級,是導致能源消費強度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四,政府職能的改革與市場經濟的完善。如何配置資源合理利用能源,減少環境污染既是政府的職能,也是市場經濟完善的表征之一,應避免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并存的現象。我們過去實行計劃經濟,認為計劃經濟能夠有力地解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隨著計劃經濟色彩的逐漸淡化,政府職能的轉變成為改革中的重要問題,要努力建設服務型、法治型、廉政型政府。同時,不能過于迷信市場,市場并非萬能的,它對自動配置資源、合理利用能源的調節是有限的,因此,必須要對市場經濟加以引導和完善。

因此,要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任務仍然艱巨,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帆風順,但這條道路的方向是正確的,必須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中共十八大第一次提出“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概念,這是將生態文明提升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特定高度,要求我們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為此,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道路。這條道路的實質就是要實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環、高效益、可持續”的綠色發展。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加大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提高能效力度,加強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當前,需要著重抓好四個基本任務:一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這是解決我國國土空間開發中存在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任務。二是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堅持把節約放在優先地位,通過多種手段切實節約能源資源,同時加強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三是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四是加強相關制度建設。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稅收、生態補償、綠色貿易等政策,加強環境保護的立法與執法,建立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和干部考核標準。

建設生態文明,進入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光靠科學技術、經濟手段是不夠的,還必須提升對生態文明理念的覺悟,改變人對自然、對生態的認識。

二、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

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生態的關系。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研究,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安身立命的重要命題。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和協調自然,標志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不斷深化,人類的文化積淀不斷增加,以及人類素質的提高和人生境界的升華。

崇拜自然。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由于生產力極其低下,原始人群在生產中軟弱乏力,因而,同自然界之間的關系是十分狹隘的。他們看到有些自然現象給人們帶來意外的享受,同時,有些自然現象卻給他們帶來災害和恐懼。人們雖然想盡辦法企圖克服自然界帶來的災難,可是所能辦到的卻極其有限。在這種背景下就產生了一種對自然界崇拜的原始宗教。人們將大自然的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土地山河、兇禽猛獸等,無不加以神化并對它們崇拜。祈禱日神、月神、雷公、電母等神靈以及各種圖騰保佑平安,幫助人們戰勝無法預料又無力抵御的災禍,其實質是對大自然的恐懼和依附。

就在崇拜自然的人類社會早期,先民們已經開始憑簡陋的工具、堅韌的意志和不斷增長的智慧與險惡的自然環境搏斗。人們在生產斗爭中獲得了駕馭自然的能力,這些知識鼓勵人們作進一步的嘗試。在漫長的石器時代,火的使用和農耕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的兩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創造。人類先后又發明了青銅器和鐵器,生產力水平有了質的飛躍,社會發展速度逐漸加快,人類的生存、發展能力也不斷增強。當人類的歷史進入16世紀時期,揭開了近代科學的帷幕,人類逐漸以大自然的征服者的英雄姿態出現在世界舞臺上。

征服自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出現,西方主客二分、主客對立的哲學思維的主導,人類進入了大規模征服自然的階段。征服自然的階段近400年來,人類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不斷發展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從蒸汽機時代進入電氣化時代,繼而又步入以電子計算機、核能開發、空間技術、生物技術為標志的高科技時代。若從歷史的跨度進行比較:人類的歷史約有300萬年,人類的文明史約有6000年,科學技術的歷史約有2500年,近代科學的歷史約400年,現代科學技術的歷史還不到100年,然而,這短短的四五百年中,人類社會發生了迅速而巨大的變化。有學者估計,今天社會在3年內所發生的變化相當于上世紀初30年內的變化、牛頓以前時代的300年內的變化、石器時代的3000年內的變化。

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然而,片面、單純地把科技作為征服自然的利器,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絕對人類中心主義蔓延,忽視了人文精神,導致了蔑視自然、虐待自然思想的抬頭,把自然界當作取之不盡并可肆意揮霍的材料庫和碩大無比的垃圾桶,巧取豪奪,竭澤而漁的大規模征服自然的做法,終于導致了自然大規模的報復,環境污染、生態失調、能源短缺、城市臃腫、交通紊亂、人口膨脹和糧食不足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嚴重地困擾著人類。

協調自然。《紅樓夢》有言,“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嚴酷的事實,迫使人類對自己對待自然界的態度,作一次全面的反省。事實教育并警告人們,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對立物或被統治的觀點是錯誤的,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才能維持和發展人類所創造的文明。人類的科技和經濟發展的目標,應當向協調人與自然界關系作戰略轉移,人類應該進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眼界原從經歷來,地球至今存在了46億年,生命誕生于30億年前,人類出現了約300萬年,產業革命不到300年,人類還太年輕,經歷還太淺,因此,人類逐漸認識到,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過于張揚,要充分發揮人的聰明才智,不斷升華境界,提高自身的素質,達成“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思想共識,既注意代內需求,更應當關心代際公平,以求得人類能同自然協調和諧,共生共榮。

就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而言,協調自然就是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范式。不同的范式擁有不同的前提假設、概念體系、理論方法和社會實踐。由此,借鑒范式理論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可以探索和總結出不同范式,以往常見的是生產過程末端治理范式。在人與自然相處的早期階段,人類從自然中獲取資源,又不加任何處理地向環境排放廢棄物,但由于人類對自然的開發能力有限,環境本身的自凈能力也還較強,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不很明顯。后來隨著工業的發展、生產規模的擴大和人口的增長,環境的自凈能力削弱乃至喪失,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資源短缺的危機愈發突出。于是,人類開始注意環境問題,但其具體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強調在生產過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結果,治理的技術難度很大,不但是治理成本畸高,而且生態惡化難以遏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都很難達到預期目的。在現階段,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范式仍然以生產過程末端治理為主,這一范式曾經對于遏止環境污染的迅速擴展發揮了歷史性作用。但是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無法從根本上得到遏止,因此,必須以一種新的范式取代末端治理范式,通過“范式革命”,避免新的環境危機和生存危機。

隨著人類進入協調自然階段,一種新的經濟發展范式也在逐漸成熟,這種倡導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范式要求遵循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自然資源包括一切具有現實價值和潛在價值的自然因素,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對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滿足人類多方面的需求,有著極其重要的功用價值。除了顯而易見的經濟價值外,其功能和用途還具有多樣性,主要體現在:(1)自然生態為人類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與生存需要的“維生價值”;(2)自然資源作為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對象物,為人類提供“經濟價值”;(3)自然資源為人類提供“經濟”作用的同時,還提供“生態價值”。雖不能直接在市場上進行交換,體現的是潛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如森林所提供的防護、救災、凈化、涵養水源等生態價值;(4)自然為人類滿足精神及文化上的享受而提供“精神價值”,體現的是存在價值或文化價值,如自然景觀、珍稀物種、自然遺產等所體現的精神性價值;(5)自然為滿足人類探索未知而提供“科學研究價值”等。人類的活動不能只顧及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還要十分重視自然資源的生態價值、社會價值等。要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的作用,既要通過向自然資源投資來恢復和擴大自然資源存量,又要運用生態學模式重新設計工業,還要通過開展服務和流通經濟,改變原來的生產和消費方式。

三、樹立科學的生態觀

基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和認識,人類在關于生態觀的理論上也在不斷演化。在對自然、對生態的認識問題上,人類經歷了從自在到自為、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面對生態惡化的現狀,人類積極尋找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我國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正是生態觀念向自為、自覺的一種理性回歸。

實現生態文明光靠科學技術、經濟手段是不夠的,更需要從認識上樹立科學生態觀,弘揚生態文明理念,提升生態自覺意識。科學的生態觀的主旨是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從歷史沿革來看,人類經歷了從“人類中心主義”到“生命中心主義”,再到“生態中心主義”三個階段。

人類中心主義生態觀認為,人類是世界存在最高目標,人類的價值是最崇高的且是唯一的,其他物種的價值只有在人類使用它們的時候才表現出來,也就是它們自身并沒有價值。因而一切從人類的利益出發,維護人的價值和權利就成為人類活動的最根本的出發點或最終價值依據,按照這樣的出發點和價值標準來衡量人的行為,只是看它能否給人類帶來好處,至于是否傷害了其它物種均可不予理睬。人類經過多年的努力,將生態視野范圍逐漸自人類擴展至非人類,即所謂對自然界的生物體給予道德考慮,此類學說通稱為生命中心主義,認為所有生命都有價值,特別是動物,判別善惡應以是否傷害生命為標準的,導致生物痛苦的行為是不道德的。后來,生態觀又有了新的發展,產生了生態中心主義的主張,認為天下萬物都是有價值的,包括無生命的巖石等,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休戚與共,對局部或個體的破壞就是對整體的傷害,不能夠為了局部的利益傷害整體。

各個生態觀從不同的視角思考生態文明的問題,既有合理的因素,又有不足的方面。現代人類中心主義生態觀以人類利益為標準,高揚對人類包括子孫后代利益的關心,高揚人類理性和智慧,信仰人類的偉大潛力,發揮人類的主動性和創造積極性,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人類中心主義大多只承認人類價值,否認自然價值,這在理論上有不完善之處。生命中心主義的生態觀推崇尊重生命,信奉生物平等主義,這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境界。這種理論認識對于人類的道德完善是必要的,但是這種生命中心主義世界觀缺乏可操作性。生態中心主義以生物共同體的健全為標準,它認為判斷一件事情時,如果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那就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生態中心主義基于生態系統整體性觀點,對人類道德提供了一種科學的整體論思維,但是它的物種和生態系統優先的道德原則,同樣帶有太多信仰成分。

目前,人類中心主義生態觀的影響相對更大、更深,因而形成了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污染的傳統生產消費范式,結果導致了資源嚴重枯竭、環境惡化和生態災難頻繁發生。在人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之后,開始從環境污染的末端著手治理,依靠行政、法律和經濟等多種手段并用,短期內的確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使環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從長期來看,這種末端治理的方式不能從根本上緩和與遏止資源日趨枯竭的進程,人與自然的矛盾仍然日益突出。為了使地球上現有為人類所認識的資源能夠被使用更長的時間,將地球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繁衍、文明進步的無限性協調統一起來,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的發展理念應運而生。

生態文明理念并不是簡單地等同于生態中心主義,它要求不同的生態觀從分立走向整合,建立以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的新的生態觀,這應該是一種開放的、統一的、包容的理論,它需要科學與人文的整合與提升。上述三大生態觀存在整合的基礎,又具有各自的合理成分。在這樣的條件下,發揮不同理論的優勢,綜合它們合理的內核,建立一種同時包含人類中心主義、生命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的合理成分,彌補其不完善的方面,形成既開放又統一的科學生態觀,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生態文明理念所具有的生態觀,應該是兼容平衡與發展兩種取向,既符合人類利益,又符合生態規律的要求。也就是說,人類行為既要有益于維護生態平衡,維護地球基本生態過程,保護生物多樣性;又要有益于維護人類利益,有益于人類生存,改善人類生活質量。它強調“生態價值”的全面回歸,主張在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向生態化轉向,主張遵循和正確運用生態規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四、繼承和弘揚天人和諧思想的合理內核

生態環境的變遷對人類文明的起落、文化的興衰有著重大影響。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其代表作《歷史研究》向世人公布了他的統計研究成果:世界古往今來共有26個文明,并斷言在這26個文明中,5個發育不全,13個已經消亡,7個明顯衰弱。而在其最后一部著作《人類與大地母親》中,湯因比十分重視并著重論述了文明形成和發展的地理、氣候、水利、交通條件等外部生態環境。湯因比深刻地注意到不適當的行為對大自然的毀壞所造成的惡果,他關注著人類將與自然環境建立怎樣的關系。在湯因比所論述的26個文明中,衰落的特別是那些消亡的,都直接或間接地與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協調、生態文明遭遇破壞有關,由于人口膨脹、盲目開墾、過度砍伐森林等造成的對資源的破壞性使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舉其要者,諸如瑪雅文明、蘇美爾文明和復活節島上的文明的失落都有力地證明了這個判斷的正確性。這些古文明消失的教訓值得人類對長期以來沿襲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模式進行深刻的反思,今天日趨嚴重的生態危機已向人類敲響了警鐘。

中華民族,是惟一一個以國家形態同根同種同文延續數千年的民族,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華文化自古重視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我國自古以來,探索人與自然關系的學問,也稱為天人之學,與義理之學、會通之學并稱為三大學問。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中國文化首要研究的問題。漢代司馬遷提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命題,這里所講的“際”,就是關系,特別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可以從中國古代天人關系思想中尋找理論支撐,堅持繼承而不泥古,創新而不離宗,不斷豐富和擴大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源泉。

從先秦時代到明清時期,我國大多數思想家、哲學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觀”,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獨特現象。縱觀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觀,主要有三種:一是老子的“見素抱撲”、“回歸自然”的“順天說”;一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說”;一是《易傳》提出的天人和諧說。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觀點各有差異,但主張天人和諧是一致的。

《易傳》在天人關系上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思想,它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統一,既改造自然,又順應自然;既不屈從于自然,又不破壞自然。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隸,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要參與大自然造化養育萬物的活動。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重要觀點: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易傳》認為,人類和萬物一樣,是天地自然而然的產物,人類社會是自然發展的結果,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序卦》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這就是說,天地是萬物的根源,有萬物,然后才有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的社會關系,才有人類社會。因此,人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但同時,《易傳》認為,人有卓越的地位,不等同于自然界的萬物。“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序卦》),這萬物之中,只有人,才可與天地相提并論,合稱“三材”。“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系辭上》)又說:“天地設位,圣人成能”(《系辭上》),天地生養萬物之功能,要靠人去成就。《易傳》突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卓越地位,肯定了人的價值。

自然界有普遍規律,人也要服從普遍規律。

《易傳》認為,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人有人之道。“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說卦》)天地之首,即指自然界陰陽剛柔的變化法則、規律。人道指的是道德準則和治國原則。人道應當效法天道,也就是說,人要服從普遍規律。《系辭上》說:“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主張人道應該效法自然之道,順天而行。然后,這種效法又不是被動的,而是要自強不息有所作為。正如《象傳》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諧。

《易傳》主張天人和諧。要達到天人和諧,首先要解決“窮神知化”的問題。《系辭上》說,:“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深,指萬物變化之神妙;幾,指事物運動變化的苗頭。極深研幾,即“窮神知化”。這就是說,無論怎樣的幽深不測,怎么的變化細微,都要窮研而知之。惟此,方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在古代就能提出“窮神知化”的觀點,對于人類自然、認識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奧秘,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推動力量。

人既要遵循自然法則,又要自強不息,有所作為,以達到天人和諧的境界。為此,《易傳》又提出“裁成輔相”說:“天地交泰。后(君)以財(同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象傳》)就是說應在認識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對自然加以輔助、節制或調整,使其更加符合人類的要求。“裁成輔相”的觀點,既要求深刻地認識自然,又要求能動地協調自然,樸素地表達了人與自然的辨證統一關系。與此同時,《易傳》又提出“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系辭上》)的思想。即節制、調整自然的變化而又不違反其本性,普遍成就萬物而無所遺漏。一方面強調尊重自然規律,“順天休命”、“輔相天地之宜”;另一方面又強調要充分發揮人的能動作用,“裁成天地之道”,“范圍天地之化”,在大自然面前有所作為。

《易傳》認為人生的理想應當是與天地相合,達到天人和諧的最高境界。人要“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爾天知命,故不憂;安土孰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系辭上》)。主張人與自然的關系“不違”、“不過”,講究天人和諧,比較正確地解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

《易傳》認為,自然是宇宙普遍生命大化流行的境域。由于大自然養育了人類及萬物,所以天有德、有善,有“無窮極之仁”。而“仁”集中表現在大自然永恒的創造力之中,“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咸象》),“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辭上》)。一個“生”字,概括了宇宙的根本法則,天地以此心,普及萬物,使整個宇宙充滿了生機、活力,成為生生不息、日新月異的大化流行過程,生命始終流暢不滯,盎然不竭。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和諧思想是一種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模式,一方面強調天、地、人相統一,另一方面強調人的特殊性,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定位在一種積極的和諧關系上,不主張片面征服自然。它肯定天道之創造力充塞宇宙,而人則“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文言》),并能夠將仁的精神推廣及于天下,澤及草木禽獸有生之物,達到天地萬物人我一體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進,圓融無間。這些思想啟示我們,人與自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人類應以對大自然真誠的愛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恢復人與自然的親密和諧關系,把自然看作人類的伙伴,在高度的物質基礎上,進入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如此,才能實現“天人和諧”的生態文明目標。

總之,天人和諧思想不僅對于解決當代中國由于工業化和無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于當今人類由于異化和無限制地膨脹欲望而帶來的道德污染、心態失衡等問題,也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所謂“生態”,從字面上通俗理解就是人對生活的態度、生物的態度、生命的態度和對生態環境態度,只有將生態自覺提升到文明理智的更高境界,才能培養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人類,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達到生態自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要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這里的美麗并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美丑之美,更多的體現了一種價值取向和生態自覺,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從“GDP中國”到“美麗中國”不僅是觀念的轉型,也是社會前進的轉型,更是社會文明的提升。

猜你喜歡
文明人類生態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漫說文明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二级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欧美一级在线|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欧美日韩导航| www.youjizz.com久久|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成人亚洲天堂| 综合五月天网|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99精品影院|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性网站| a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欧美综合激情| 久久国产毛片| 色香蕉影院|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欧美性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色综合国产|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欧美成人区| 成人福利在线看|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日韩毛片视频|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91丝袜在线观看|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欧美精品1区2区|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一区二区无码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亚洲九九视频|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天天综合网色|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1|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片网址|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视频免|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a亚洲视频|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欧美精品二区|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 91|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八区|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九九久久99精品|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