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凌樺
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至關重要
文/葛凌樺
大學生就業創業的促進對于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和諧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據預測,“十二五”時期全國普通高校將有超過2500萬的應屆畢業生,僅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99萬人,已連續三年呈逐年升高趨勢。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要促進大學生就業,必須拓寬渠道和思路,著力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而自主創業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創業將使大學生不僅僅是求職者,更是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
聯合國最新一期《世界青年報告》指出,金融危機之后,全球青年人對缺乏就業機會深表擔憂,并呼吁增加在就業創業領域的投資。近年,我國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工作,一系列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新政策新舉措集中出臺,進一步強化了社會和高校的創業教育與服務,就業和創業指導專業化管理服務邁上新臺階。
大學生創業活動自1983年始于美國。與之相比,我國大學生創業活動整體起步較晚,創業教育還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當代大學生創業主要基于實現自我價值和時間上相對自由。許多創業明星的偶像作用、家庭教育環境和經濟條件相對寬松也使得大學生投入創業時義無反顧。當前大學生創業多集中在計算機與軟件業、網絡與電子商務業、企劃廣告、文體娛樂業和教育服務業等領域。
杭州作為浙江省人才聚集地,自古人杰地靈,有著很大的創業優勢與特有的創業就業環境。杭州市政府非常重視大學生創業工作,通過對大學生創業發展情況及發展前景作出科學評估,出臺了許多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成立大學生創業聯盟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咨詢培訓等服務,定期組織大學生創業團隊對接活動,幫助在杭創業大學生了解自己在創業和就業之間的選擇,避免盲目創業。
高校則承擔了大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培養引導,承擔了創業能力培養方面主要的指導工作,讓他們接受與行業相關的專業知識。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助力大學生理性地分析認識自我,結合社會現狀盡早確立與其能力興趣等相符合的職業目標,系統地規劃自我成材道路;幫助服務學生了解就業形勢和政策,樹立正確的擇業價值觀,掌握規劃技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在杭高校創業理念超前,有的組建團隊成立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中心,構建創新創業人才孵化實踐平臺,提升就業信息網絡建設,推進信息服務力度。
高校要加強分段指導,強調創業教育全程化,堅持從強化意識、塑造精神、培養能力、積累經驗對學生進行培養,積極開展各類創業教育活動。不定期地通過邀請成功創業的校友做訪談講座、帶領有創業意愿的學生參觀創業園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業動機和創業需求;組織輔導學生參加“挑戰杯”、“賽伯樂杯”等創業計劃大賽積累創業經歷,鍛煉團隊協作、組織管理能力,提高分析和研究水平;為有意向創業或已經開始創業的學生做好服務工作,搭建創業的孵化平臺,豐富學生的創業學習和實踐,并邀請企業界的優秀校友作為創業導師提供創業過程指導,積極營造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濃厚氛圍。
當前大學生的創業創新熱情高,但是創業不僅僅需要相關基礎知識,還需要發揮創造性思維,通過創新、適應和求變,運用多方面如經濟管理、人文藝術和計算機、外語等知識。只有在實際創業的過程中,將專業知識合理運用,形成適合創新創業的產品和服務,才是創業者最需要具備的能力。在研究大學生創業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大學生往往因為市場意識、法律意識等觀念相對淡薄,在當前的社會文化氛圍下創業成功率較低,普遍存在著艱辛以及創辦易、存活難等問題,真正能夠長期堅守并且取得成功的創業者屈指可數。
大學生創業必須擺脫誤區,拓寬視野,與時俱進,不能只因受過高等教育而在創業中多走高新科技的路子。要從市場的實際需要,從變化莫測的商戰形勢中贏得機遇,如服務行業普遍缺乏高素質的人才,大學生就較容易搶占先機。對于教育工作者,要將培養學生創業活動的綜合技能、培養學生事業心責任心等優秀品質放在首位,將如何幫助大學生合理規劃職業生涯作為實施大學生自主創業推進項目的關鍵。
浙江理工大學;本文系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12070169-F),浙江省社科聯研究課題(2013N10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