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賢
(江蘇省太倉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 太倉 215400)
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顯得緊迫而重要。“訂單式”培養、“三明治”模式、“2+1”模式等由于投資主體和運作模式不同,各有其優缺點。近年來,江蘇省太倉中等專業學校在深化校企合作、推進課程改革的思想指導下,積極探索“引企入校”共建生產性實踐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明顯實效。
“引企入校”的本質還是校企合作,其最大的特點是將學校與企業結合為一個利益共同體,是一種校企間的深度合作。合作內容基本包括三個方面:企業在學校建立生產線、學校在企業建設校外實踐基地、校企共同開展“訂單班”人才培養。“引企入校”的核心理念是切合實際,以職業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為目的、以市場需求為運作平臺。它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使學生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加深了對所學專業的理解。(2)為學生提供了檢驗自身能力的機會,使其進一步了解與職業有關的多種信息。(3)通過實際工作的鍛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責任心和品質意識。(4)建立了一個學生與員工合作的平臺,使學生體會到與同事建立合作關系的重要性。(5)有助于學生與企業在校期間就進行雙向選擇,節約了學生與企業的人力成本。
要想真正將企業引進學生教育教學這個范疇,必須解決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積極性問題。企業在合作過程中積極性低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企業通常會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學校是 “主辦方”,企業是“協辦方”。這是一個全球普遍存在的問題,除少數國家通過法律來保證合作企業的效益外,大部分國家都沒有什么優惠政策,但通常都會采用一些方式方法來激勵企業參與合作,美國在上世紀就提出“以他方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即在合作過程中“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別人”,具體做法就是要讓學生分散實踐,以減輕企業負擔。
我校電子專業在選擇合作企業時就注意到了此類問題,故我校選擇合作企業以專業對口為主,以企業數量為輔,在合作企業有限的前提下,我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訂單班的人數,做到小班化辦學,同時在安排校外實踐時以分期、分批、分崗的方式進行組織管理。所謂分期,即按階段執行,通常以學期為單位,每學期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完成校外實踐學習。所謂分批,由于招生班的連續性,在同一學期往往有2、3個班級同時需要完成校外實踐,故必須采取分批的方式進行。所謂分崗,即學生在企業的實踐必須配備切實的崗位,且根據崗位的不同,配備相應的指導教師。另外,我們根據考核結果,確定學生能否晉升不同的崗位,確保學生實踐崗位的階梯式上升。
相對于將學生一窩蜂式的安排在企業,我們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企業的負擔,但對企業的管理運行、崗位設置等方面卻有更高的要求,這歸功于我校與企業長久建立起來的合作關系。此做法對學校和企業而言,均增加了不少工作,卻又有效避免了校外實踐流于形式的窘境,使學生能真正的從中受益。
校外實踐不同于校內學習,學生具有“學生”與“職業人”的雙重身份,故在學和教方面應因地制宜,靈活變通。
“引企入校”的作用在于提供一個真實的企業環境,充分利用校內外不同的教學資源,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和就業競爭力服務,故應以企業真實產品為教學對象,以真實產品來做生產、以真實產品來做檢驗、以真實產品來做維修等。這種以真實產品作為教學載體的方式,首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質量意識,這是校內學習無法復制的;其次,以某產品為例,來講解工藝要求、元器件知識、產品作用等,針對性強,教學內容更飽滿;再次,對促進校企深度合作具有一定作用。上文已提到,為將企業真正引入教學,我校在組織方面盡量要減輕企業負擔,但企業的根本目標仍是追求利潤,在產品質量得以保證的前提下,教學內容產品化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貢獻一些利潤,從而為校企平等對話奠定基礎。
在學校教學中,一位教師往往需要負責某課程的全班教學任務,以先講后練、講練結合等方式進行教學,任務繁重且很難面面俱到地關心到所有學生的學習進程。校外實踐以崗位為教學場所,每個崗位均會配備指導師傅,崗位不同則師傅不同。當然,崗位的指導師傅在專業方面也必定更加精通,故不管在數量還是質量方面,就校外實踐而言指導師傅的作用要明顯優于學校教師。這種教學方式更接近于學徒制,但有別于傳統學徒制的隱性傳授。校外實踐通過指導師傅手把手的教授,使學生能更為直接地獲得職業技術和職業素養,是一種現代式的學徒制。
由于以企業真實產品為學生實踐內容,如何確保產品質量就成為首要解決的問題。學校的考核評價機制顯然不能適應這一要求,因為學校通常執行的是階段評價或事后評價的方式,而在企業的品質管理中,更強調過程控制和事前控制,即要在各個關鍵點消滅產品的質量問題,以此來保證最終產品的質量。
校外實踐中對學生的評價繼承了品質管理的特點,強調過程控制。一方面,指導師傅隨時注意學生的實踐過程,及時糾正錯誤,甚至是行為習慣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鼓勵學生相互間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另外,我校還有巡查人員,每天會對發現的問題以及客戶反映的質量問題進行拍照、公示,在這種自查、互查和巡查相結合的環境下,學生的質量意識得以迅速提升。對于學生在校外實踐的綜合評價,由指導教師從出勤、紀律、質量和產量四個方面綜合衡量,每天進行打分,課程結束后匯總,同樣體現了過程評價的理念。
校外實踐的出發點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更真實的環境,促進其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形成,故引入企業的崗位設置要與學校的專業培養目標對接。以我校電子專業為例,我校引入蘇州新亞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主要從事溫控器研發、生產和銷售,涵蓋電子專業的普通操作工、產品檢驗、工藝設計、產品檢修、單片機編程、PCB制板等常見崗位,完全切合電子專業的培養目標。同時,通過企業實踐,學生還能了解品質管理、銷售、客服等企業特有的崗位,進一步充實自己,故在企業的選擇上,除了適當考慮企業的規模和效益外,專業對口更為重要。
由于校外實踐總體持續時間較長,如果學生長期在一個崗位學習,難免會形成懈怠心理,也不利于促進學生的積極性。故在崗位的設定方面,我校采取了崗位晉升的方法,給每個崗位設定一個合理的技能達標要求。所有學生均從最簡單的工作開始學習,通過培訓、練習、考核等一系列過程,判定學生是否達到了該崗位的達標要求,若達成目標則可以晉升到下一崗位,繼續新一輪的學習。在這種類似“沖關”游戲的激勵下,可以較好地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引企入校”的長效運行。
為保障“引企入校”的長效運行,保證校企雙方的權益是關鍵。學校必須改變傳統的學科專業課程模式,建立以實踐為導向的課程模式,并按實踐過程對職業知識進行重新組合,以產品的共性點來開發新的課程。同時改變知識傳授和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和創新能力。只有通過這種以實踐過程為導向的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企業需求,從而使企業真正在校企合作中獲益。
“引企入校”為我校實現深度校企合作構建了平臺,校外實訓進一步充實和擴展了實訓基地的功能。職業教育終究是以職業為目的的教育,相信通過我們的“引企入校”,必定會對學生職業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1]陳解放.“產學研結合”與“工學結合”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
[2]馬廣,王志明.“引企入校”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實踐 [J].職業技術教育,2008(32).
[3]黃振賢.引企入校與工學結合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12(11).
[4]耿潔.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