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信昌
雙鋼板內固定加髂骨植骨治療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
鄧信昌
目的探討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采用雙鋼板內固定加髂骨植骨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本院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采用單純T形鋼板內固定術,觀察組30例采用雙鋼板內固定加髂骨植骨治療,就兩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觀察組30例中,優26例,良2例,差2例,優良率為93.3%;對照組30例中,優19例,良5例,差6例,優良率為80%。兩組優良率比較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采用雙鋼板內固定加髂骨植骨治療,可降低致殘率,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雙鋼板內固定;髂骨植骨;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60例,男46例,女14例,年齡21~72歲,平均(42.5±3.1)歲。致傷原因:交通意外傷37例,擠壓傷7例,墜落傷13例,其他3例。1例合并半月板損傷,4例合并內側副韌帶損傷,6例合并交叉韌帶損傷。32例為閉合性損傷,28例為開放性損傷。12例合并腓骨小頭骨折。依據Schatzker’s分型標準對骨折進行分型,24例為Ⅱ型,19例為Ⅳ型,11例為Ⅴ型,6例為Ⅵ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均行硬膜外麻醉,屈曲膝關節,開放性骨折常規處理創面,行關節面復位,手術切口依據骨折類型和部位進行合理選擇。對照組30例采用單純T形鋼板內固定。對照組30例采用雙鋼板內固定加自體髂骨植骨術,具體操作如下:Ⅱ、Ⅳ型骨折從髂骨內緣3 cm開始,行膝旁前內側切口,弧形向前下到達脛骨結節內緣處并沿脛骨內側向下延伸;或從髕骨外緣3 cm處前外側切口開始,弧形經距腓骨小頭前上呈1 cm處到達脛骨結節外緣位置并沿脛骨外側向下延伸,依據患者內固定所需和骨折類型對延伸的長度進行設定;將關節囊部分切開1~2 cm左右,經半月板下途徑向膝關節內進入,拉開半月板,將塌陷關節面暴露,對關節面在直視下復位。Ⅴ、Ⅵ型骨折取Y形切口或膝前正中切口,共同翻起皮膚和皮下組織,在防止皮瓣壞死的前提下,將膝關節及骨折端充分暴露,以利于對有無合并損傷進行探查,將塌陷的骨折平臺在直視下撬開,對骨折塊進行復位,在處理被掀起或已破碎的關節軟骨時,若為未完全游離情況,需采用可吸收線進行固定縫合;取自體髂骨對骨缺損進行處理,在C臂X線機下行雙鋼板內固定,切除或修補損傷半月板,依據韌帶損傷的程度和部位行重建和修復。嚴重粉碎性骨折的患者,給予3~4周的石膏托固定后行膝關節功能鍛煉器(CPM)訓練,負重在術后3個月后進行;固定較牢固者,CPM術后2~3 d即可進行。
1.3療效評定 對患者行平均12個月的隨訪,依據行走步態、膝關節功能、膝關節穩定程度、疼痛程度、活動范圍,按Merchant評分標準進行評價。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30例中,優26例,良2例,差2例,優良率為93.3%;對照組30例中,優19例,良5例,差6例,優良率為80%。兩組優良率比較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注:*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膝關節內骨折中,脛骨平臺骨折比較多發和常見,因骨折發生塌陷、劈裂,極易造成創傷性關節炎,使關節功能發生障礙,具有高致殘率,采取有效的手術方法,使關節面接近解剖復位或達到解剖復位并妥善內固定,可在術后早期即行功能鍛煉,利于預后康復。脛骨平臺骨折多由松質骨組成,在承受高能量創傷或受到外力擠壓后易發生塌陷或骨折,臨床多塊骨折塊同時存在較為常見,在術中對骨折復位標準較難把握,故在復位脛骨平臺骨折時面臨一定棘手性。依據開放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原則,以保持關節內骨折關節的活動度、穩定性、無疼痛、關節面具有準確的軸線、平整,并對創傷性關節炎進行有效預防為目的[2]。開放治療脛骨平臺骨折,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對影響關節穩定性的骨折進行處理,切開對關節面最大限度的復位,使關節碎骨片盡量達到解剖復位及獲得穩定的內固定,以促進關節軟骨再生。雖行開放復位對保證手術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患者病情超過救治條件或受自身情況限制無法實施手術時,臨床可對骨折部行早期鍛煉和牽引,以促進關節功能恢復。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雙鋼板內固定加髂骨治療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臨床有效率高于單純T形鋼板內固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雙鋼板內固定加髂骨植骨可使患者骨折部分獲得牢固固定,促進關節軟骨再生修復,具有十分積極的臨床意義。
另外,在對關節內骨折進行固定治療中,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是促進關節功能恢復的有效方法,臨床多鼓勵患者在術后第2 d即開始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CPM鍛煉在術后第3~4 d即可進行,使肌力盡快得到恢復,并可使膝關節功能加強,最大限度的降低致殘率,在早期即可修復軟骨和骨折,對膝關節可能發生的粘連情況進行有效預防,在患者為交叉韌帶損傷或嚴重粉碎性骨折時,可行石膏托固定,CPM鍛煉在術后4~6周開時,骨折線在術后2~3個月X線片檢查顯示模糊后可負重。
臨床需掌握雙鋼板內固定的手術要點,術中將脛骨平臺充分顯露,確定手術入路,使骨折獲得良好的復位,以促進關節面修復和骨折愈合,有效解剖復位還可降低手術后膝關節畸形發生率,使穩定性得到保障,降低了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率。同時確立脛骨平臺復位的基準標志,采用自體髂骨對骨缺損進行適度植骨,手術操作需在X光透視下進行,臨床還需對內固定材料進行合適選擇,依據骨折類型行雙鋼板內固定,盡可能的將脛骨平臺解剖關系恢復,在促進堅強內固定的前提下,使膝關節在早期即可開展功能鍛煉,促進創傷恢復。
總之,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采用雙鋼板內固定加髂骨植骨治療,可降低致殘率,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1] 楊德福,張功林,章鳴,等.混合式支架聯合有限內固定治療高能量脛骨平臺骨折.中國骨傷,2009,22(3):219-220.
[2] Gosling T, Sehandelmaier P, Muller M, et al. Single lateral locked crew plating of bi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5,439:207.
525000 茂名市人民醫院骨二科
近年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帶動了交通運輸業和建筑業的發達,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發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因脛骨平臺位于關節內,由松質骨構成,在處理上存在一定難度,保守非手術治療效果多不理想,手術內固定為首選的處理手段[1]。本次研究選擇茂名市人民醫院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采用單純T形鋼板內固定術,觀察組30例采用雙鋼板內固定加髂骨植骨治療,就兩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總結報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