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銀
[摘 要]正規機構融資難使中小企業對民間借貸產生依賴,民間融資高風險性使中小企業陷入困境。研究得出,中小企業正向外部性要求政府履行民間融資監管責任。民間金融市場監管路徑是在市場活力與市場風險之間尋找一個契合點,實現自由度與規范度之間的平衡。鑒于地區發展差異,發達地區可建立偏靈活的民間金融市場,落后地區可建立偏正規的民間金融市場。國家應該建立“雙軌”利率體系,對非正規金融市場實行有管制的市場化利率。
[關鍵詞]中小企業;民間融資;監管;經濟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F8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3)02-0001-04
一、研究背景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中小企業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尤其創新型社會建設,中小企業是新創企業的主要類型,中小企業發展壯大能夠蛻變成大型企業。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經超過4,000萬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6%,然而,中小企業的成活率并不高,平均壽命只有3.7年,遠低于歐洲和日本的12.5年。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約只有10%的中小企業能夠從正規銀行體系獲得貸款支持。融資難問題既有宏觀政策支持、金融市場約束等外部原因也有諸如信息不對稱、企業抗風險能力差等內部原因。在內外交困約束下中小企業不得不轉向民間融資。然而由于監管缺失,民間金融市場處于供求渠道不暢的不規范地下狀態,存在較高的金融風險。今年出現的溫州中小企業大批破產,老板跑路現象就是民間融資風險失控的結果。如何確立民間融資合法地位,規范民間融資行為成為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從溫州“倒閉潮”現象入手,研究中小企業民間融資困境,試圖破解中小企業民間融資監管難難題。
二、從溫州老板跑路現象看中小企業民間融資困境
2011年4月份開始,浙江省溫州市、臺州和寧波等多個地區民營中小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企業經營難以維系,為逃避債務,部分老板紛紛“跑路”。短短幾個月就有近40名老板不知所蹤。僅9月一個月就有接近20起。這場跑路風波源于民間高利貸融資。為控制通貨膨脹,央行采取緊縮貨幣政策,商業銀行收緊銀根,中小企業特別是微小企業不得不轉而求助于民間融資。旺盛的資金需求和無約束的地下市場將溫州民間借貸的利率推高到歷史最高值,月息達到2分到6分,有的甚至高達0.15元,年利率達180%。而大多數中小企業毛利潤率不會超過10%,一般在3%~5%之間。如此高利借款無異于飲鴆止渴。借款規模越大企業倒閉越快,跑路老板越多。從溫州老板跑路現象不難看出,中小企業民間融資已陷入一個兩難選擇的尷尬境地。
1. 銀行信貸將中小企業邊緣化,民間融資成為必然選擇
中小企業具有規模收益低,資金積累緩慢等特點,企業發展對銀行貸款產生依賴。根據2009年一季度末人行溫州中心支行對144家監測企業的統計,92%以上民營企業的外源性融資來自銀行信貸資金[1]。但鑒于中小企業風險承擔能力差,銀行貸款成本和監督成本高,放貸規模不經濟等,銀行對中小企業不屑一顧而青睞于“雙優”、“雙大”企業,如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集中度高達80%的金融資產大部分配置到國有企業[2]。一旦貨幣政策調整,銀行收緊銀根,受影響最大的首當其沖是中小企業。為維持生存中小企業不得不轉向民間融資。相對于正規金融機構復雜而漫長的運作程序、統一化的規則和標準化的信貸合同而言,民間融資具有操作簡便,合同內容簡單而實用,可根據企業不同情況設計個性化信貸合同,這些特征迎合了中小企業投資量小、頻繁和周期短特點,并且民間融資主要以個人信用為擔保,不需要抵押或擔保物,規避了中小企業抵押能力差的特點。被正規金融市場邊緣化的中小企業不得已求助于民間金融市場,民間借貸成為必然。
2. 民間借貸利率走高,中小企業難以承受
雖然最高人民法院對民間借貸利率作了明確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于銀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3]但除依靠法律保障外,依托地緣、人緣和血緣關系的民間借貸,其借貸合同還依賴信用或聲譽擔保,這種基于社會關系擔保機制對借款人的約束效力甚至不低于法律效力。這樣,民間借貸的實際風險大大降低,借貸利率遠遠超出了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民間借貸利率基本上由市場供求形成,中小企業資金的剛性需求(如歸還到期借款)將民間借貸利率推高到一個不合理的高水平,借款的中小企業不堪重負。民間借貸是一把雙刃劍,借款規模越大,企業越趨于破產邊緣。
3. 民間借貸自由化助長信貸風險,監管責任缺失導致風險失控
近乎完全自由化的民間金融市場本身存在較高風險,市場主體的趨利動機會促進風險的形成。政府只注重正規金融市場而嚴格限制非正規金融市場的發展,也沒有給與非法金融行為相應的懲處,如沒有針對民間高利貸行為的處罰措施等。金融市場的嚴格管制讓民間借貸市場轉入地下,隱蔽的民間金融活動不被貨幣當局統計觀測和監控,也沒有納入國家宏觀調控與監控范圍。政府對突破限制的民間借貸活動采取了放任態度,任其風險的增大和蔓延。貨幣當局監管責任缺失使民間金融市場風險失控。
三、加強中小企業民間融資監管的必要性
中小企業及其民間融資的特點要求政府履行中小企業民間融資的監管責任,民間借貸市場只有在合理監管情況下才能得以規范、有序和完全運行。
1. 中小企業的外部性要求政府給與扶持
中小企業的存在和發展產生正的外部性。首先,中小企業吸納較大比率的勞動力就業,緩解了政府的就業難題。目前GDP占全國58.5%的中小企業創造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其次,中小企業是新創企業的雛形,有望發展成大型企業。如果中小企業存活率低也就表明創業成功率低,這將大大降低全民創業的積極性。創業創造崗位是就業政策導向,創業活動帶動勞動力就業,產生了外部經濟。新創企業的健康發展是創業者和政府的共同目標。再次,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是產業演進和經濟轉型的引擎??萍紕摌I是新興產業形成的根本,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推進產業升級。科技創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對經濟轉型產生外部性。承擔經濟社會管理職能的政府要享有中小企業溢出收益就必須扶持中小企業,保障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2. 宏觀調控要求政府將非正規金融市場納入監管和調控范圍
貨幣政策的作用對象是正規金融機構,非正規金融機構沒有納入宏觀調控范圍。非正規金融市場的存在讓金融市場重新洗牌。非正規金融市場的高利率和風險特性影響存款人的儲蓄行為,經濟理性的存款者會根據自身風險偏好特性選擇非正規金融機構。這樣,正規金融機構的儲蓄量和可放貸量減少,政府調控標的規??s減,宏觀調控效率降低,調控目標將難以實現[4]。另一方面,產業政策效力也會削弱。一些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低端產業由于民間融資的支持而難以打壓下去,而需要政策扶持的新興產業卻得不到足夠的資金支持。民間金融的存在,削弱國家政策的實施效果。要達到宏觀調控目標,政府需要將非正規金融機構納入監管范圍。
3. 非正規金融市場的無序和混亂要求政府加以規范
由于非正規金融市場監管缺失,一些黑惡勢力趁機渾水摸魚,擾亂金融市場秩序。如溫州高利貸與黑惡勢力勾結放貸,一旦借款者不能如期歸還借款,高利貸者將以暴力手段討債,這也是溫州老板跑路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政府監管缺失和法律不完善,民間借款合同簽訂不規范,合同糾紛調解缺乏法律依據。政府在非正規金融市場沒有發揮“守門人”作用,導致民間金融市場無序和混亂,民間借貸亟需政府規范。
4. 民間金融市場高風險性要求政府加強監管
民間金融市場存在較高的風險和風險誘因。第一,民間金融游離于國家金融監管范圍之外,沒有國家強制力作為擔保,缺乏完善的風險控制機制,容易導致風險失控。第二,民間融資不但要求借款企業承擔較高的利息成本,還提高了企業資產負債率,增加了企業的財務風險。第三,民間金融機構自身規模小,抵御經營風險的能力差,發生破產倒閉的風險較大,容易給存款人帶來儲蓄風險。無論就借款人還是存款人而言,民間金融市場的高風險性都要求政府加強金融監管。
四、中小企業民間融資監管的可行路徑
民間金融市場與正規金融市場之間是互補關系而不是替代關系。正規金融市場具有較高的規范性,非正規金融市場具有較高的自由度。自由的金融市場有助于激發市場主體的經營活力,規范的金融市場有助于降低市場風險,保障市場主體的權益。政府金融市場監管就是在市場活力與市場風險之間尋找一個契合點,實現自由度與規范度之間的平衡。在這個平衡點,既能讓市場主體發揮應有活力還能將金融風險置于可控水平。如果政府采取高壓金融監管甚至取締非正規金融市場,正規金融機構又沒有完全向中小企業敞開,中小企業無處融資,也將難以生存。政府適度監管應該注重監管效應。政府非正規金融市場管制效應如圖1所示。
圖1中,D是中小企業資金需求曲線。當中小企業資金需求從正規金融機構無法得到滿足時,在應急狀態下為維持資金鏈,非正規金融市場融資成為中小企業不得已的選擇。中小企業在非正規金融市場的需求可以看成是近乎剛性需求。S是非正規金融市場的資金供給曲線。只要非正規金融市場利率高于正規市場,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非正規金融市場就會有源源不斷的資金供給,其供給曲線缺乏彈性。E0是無政府干預狀態下非正規金融市場資金供求平衡點。政府非正規金融市場管制主采用兩種方式:一是確定市場主體的合法地位,取締黑惡勢力等非法主體的交易資格。二是通過利率管制抑制高利貸行為。第一種管制讓資金供給曲線從S左移到S,資金供給量減少了與Q1Q2相等的數量。第二種管制讓借貸利率從R0降低到R1,資金供給量減少了Q0Q1,如果雙管齊下,兩種管制措施產生了Q0Q2的超額需求。這是政府管制的副效應。為維持非正規金融市場的供需平衡,政府政策應激勵正規金融機構增加對中小企業的放貸量,放貸增量至少應達到Q0Q2水平。
由于全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政府應該放權,允許各地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建立管制程度不同的多元化金融市場。如圖2所示。
圖2顯示,管制程度高的金融市場屬于偏正規金融市場,其市場規范度高;管制程度低的金融市場屬于偏靈活金融市場,其市場自由度高。規范度高的金融市場的風險可控性也高,自由度高的金融市場的風險可控性較低。在正規金融市場基礎上,發達地區可建立偏靈活的金融市場,經濟落后地區可以建立偏正規的金融市場。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不發達地區,政府都要對市場主體資格加以明確界定,以維護金融市場有序、合理和安全運行。
五、對民間融資進行合理監管的政策建議
1. 完善法律法規,確立民間融資的合法地位
我國民間借貸尚沒有得到法律的認可,民間融資尚處于地下活動。與其無視民間融資的客觀存在而任其風險蔓延,不如給予部分規范化的民間融資合法地位,使其陽光化而便于監管。從境外看,美國、中國香港、南非等都曾讓民間借貸準合法化來監管民間金融市場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當前,法律只對“非法(或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罪”加以界定,而對正常民間融資沒有給予肯定,也沒有明確區分非法集資與正常民間融資邊界。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說明,“未向社會公開宣傳,在親友或者單位內部針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的,不屬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5]。《解釋》中片面地說明了不屬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部分,而眾多其他現象是否也不屬于非法吸收存款沒有給予明確解釋。當前應盡快出臺民間融資相關法律法規,從法律上明確界定非法集資與正常民間借貸的邊界,通過法律手段使民間融資逐步合法化和規范化。
2. 制定分層監管制度,建立多元化金融市場
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市場主體的融資需求不同。東部地區經濟活動頻繁,正規金融市場難以滿足中小企業的全部資金需求,中小企業對民間資本的依賴性較強,民間金融市場組織化程度和風險控制能力較高。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中小企業對民間資本的依賴性較差,民間金融市場發展的經驗不足。國家民間金融監管應采取分層次監管戰略。對東部地區,在加大正規金融支持力度基礎上,適度放開民間金融市場,允許民間金融市場存在一定的自由度和風險性,以民間金融市場發展彌補正規金融放貸能力的不足。對中西部地區,可以先采取較嚴格金融監管,根據地區發展水平逐步放開民間金融市場限制。
3. 明確界定民間借貸市場主體資格,維護非正規金融市場秩序
民間融資的高風險性要求明確界定民間借貸市場的主體資格,尤其需要取締黑惡勢力把控民間金融市場,遏制中小企業發展。目前國家對正規金融市場主體資格管制嚴格,《銀行管理暫行條例》規定:“個人不得設立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不得經營金融業務;非金融機構也不得經營金融業務。”[6]對非正規金融市場而言,政府應該適度放松市場準入限制,允許有實力的非金融機構開辦專業的投融資公司,并將其金融活動納入規范化監管。同時堅決取締不具有經營實力而低價借進高價貸出的金融投機者以及同時與黑惡勢力相勾結從事高利貸活動的個人或團伙的市場準入資格,切實維護非正規金融市場的秩序。
4. 建立“雙軌”利率體系,合理監控民間借貸風險
允許正規金融市場與非正規金融市場并存就要建立“雙軌”利率體系,即在正規金融市場仍實行管制利率,對非正規金融市場實行有管制的市場化利率。民間金融市場可以在銀行基準利率下在一定范圍內自主決定利率的高低[7],貨幣管理當局只設立一個地區性的利率限價。民間金融市場實行市場化主導的利率有利于擴大民間金融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和自主定價權,提高稀缺的民間資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此外,國家金融政策應降低中小企業尤其科技型中小企業應急貸款門檻,讓正規金融機構滿足中小企業大部分資金需求,減少中小企業對民間借貸市場的依賴程度,削弱民間金融市場利率飚升的推動力,合理控制民間借貸風險。
5. 探索民間融資組織創新,提高非正規金融市場組織化程度
金融組織機構是金融市場的載體,市場組織化程度提高相應地提高了市場抵御風險的能力。第一,嘗試建立多樣化的民間金融機構,如小額貸款公司、創業風險投資公司和貸款擔保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國家政策引導民間資本有序進入上述非銀行金融機構,提高民間資本的組織化程度,拓寬中小企業民間融資渠道。第二、發展行業性或區域性小型金融機構如村鎮銀行、社區銀行等,延伸民間資金供求鏈,吸納和集聚民間閑散資金。小型金融機構建設可以以股份制形式在發達地區先行試點。第三、建立面向中小企業的專業金融機構。逐步將運營較好的民間金融組織升級為規范化的中小商業銀行。這些銀行定位于專門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民營金融機構。此外,國家金融政策可以鼓勵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開展專門服務于中小企業的金融業務。
[參考文獻]
[1] 包愛平. 如何拓寬溫州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J].經濟導刊,2010(1):23-25.
[2] 王正耀,年四五. 中小企業民間融資:形成機理與規范對策[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118-120.
[3] 顧 衛. 企業民間融資的合法性與合規性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9(19):44-46.
[4] 賀 琛,寧洋洋. 對我國民間金融發展問題的思考[J].金融與經濟,2011(7):82-83.
[5] 張艷花. 民間金融:如何陽光化[J].中國金融,2011(14):89-92.
[6] 嘉思瑤,宋若峰. 中小企業民間融資行為探討[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9(4):117-120.
[7] 陸岷峰,張 惠. 中小企業融資與民間資金對接渠道建設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1):31-37.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Rational Supervision for the Private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Liu Hongyin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urn to the private financing owing to their difficulty to get loan from the formal institutions, but the high risk of the private financing plunge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to trouble.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positive externality from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requires the government to perform regulatory responsibilities for private financing. The supervision path for the private financing market lies in looking for a meeting point between the market vitality and the market risk so as to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freedom and the regulation. In view of the differenc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ed areas can establish a private financial market with flexible tendency, whereas the backward areas can establish a private financial market leaning towards regul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a double-track interest rate system and adopt supervisory market interest rates in the informal financial market.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private financing; supervision; economic analysis
(責任編輯:張改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