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江
比較肛腸治療儀與常規外剝內扎硬注術治療環狀混合痔的手術效果
張龍江
目的探討肛腸治療儀與常規外剝內扎硬注術治療環狀混合痔的手術效果。方法本次實驗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80例環狀混合痔患者為實驗對象,隨機將患者分為常規外剝內扎硬注術組(P組)和肛腸治療儀組(R組),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R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創口愈合時間和手術時間等臨床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的實驗數據對比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本次實驗結果表明,與常規外剝內扎硬注術相比,肛腸治療儀用于環狀混合痔,臨床療效更加理想,因而臨床推廣和使用價值更高。
肛腸治療儀;常規外剝內扎硬注術;環狀混合痔
環狀混合痔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痔瘡類型,該疾病具有病程長、病情重等臨床特征,因而會給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本次臨床實驗對肛腸治療儀與常規外剝內扎硬注術治療環狀混合痔的手術效果進行了對比分析,現將本次臨床實驗的結果進行如下報告。
1.1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80例環狀混合痔患者為實驗對象,男60例,女20例,患者年齡范圍在30歲至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0±6.5)歲,患者平均病程為(11±5.5)年。隨機將患者分為常規外剝內扎硬注術組(P組)和肛腸治療儀組(R組),每組40人,并保證兩組患者不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以截石位或右側臥位,行腰麻或局麻,術前常規消毒鋪無菌巾,擴肛,使用碘伏棉球對直腸下段或肛管進行消毒,充分暴露痔核。
R組:11點部位用組織鉗提起,在基底部用電刀行V字切口,內痔頂部用組織鉗夾出,沿肛管縱向用電鉗鉗夾內痔基底部,腳踏開關保持3 s。內痔用電鉗切除,若內痔較大,則用2-0腸線將基底部分段或8字縫合,在距離切口0.5 cm處徹底將痔核切除,使用上述方式切除3~7點處痔核。沿外痔邊緣用手術刀在肛門兩側將皮膚切開,剝離外痔靜脈叢,用電刀切除病理組織,并行電鑷止血,縫合手術切口。
P組:使用彎剪剝離手術部位,使用7號線及彎鉗連續縫合內痔基底部,并在齒線處結扎,依據痔核的大小,分別選擇手術切口,各個手術切口間用0.5~0.7 cm的皮橋連接,對于成片的外痔,在兩側切口處剝離出外痔靜脈叢,對兩側皮膚進行修整,術中注意止血,齒形結扎內痔,結扎線間用0.5 cm的黏膜橋連接,并在結扎線上方黏膜殘端和下層注入1 ml的1∶1消痔靈液,將殘端切除1/2,手術完成后,將太寧痔瘡栓塞入肛內,使用凡士林紗布塔形加壓包扎手術部位,并用膠布固定。術后連續5~7 d應用抗菌素,2 d內控制排便,每天使用1∶5000高錳酸鉀行便后坐浴,每天換藥直至患者痊愈。
1.3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用χ2檢驗兩組患者之間數據資料,對計量數據使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R組40例中,出現尿潴留者7例,肛門墜脹者6例,創口愈合時間平均為(26.5±2.2)d,手術時間(10.9±2.5)min;P組40例中,出現尿潴留者5例,肛門墜脹者16例,創口愈合時間平均為(20.5±1.3)d,手術時間(16.9±3.2) min.R組患者在不良反應發生率、創口愈合時間和手術時間等臨床指標均顯著優于P組患者,兩組患者的實驗數據對比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
肛腸治療儀是一種高頻電容式的治療鉗,電極之間會發生內源性熱量,且不會對治療部位以外的其他組織造成影響,從而有利于內痔的快速脫落,并防止發生大出血。僅結扎3、7、11點處內痔,有助于避免肛門狹窄問題的發生[1]。電鑷治療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子痔的復發率,治療內痔后,有關組織會逐漸收縮,向上復位肛墊;將外痔弧形切除,手術創面行間斷縫合,降低術后出血量,緩解疼痛癥狀,減少炎性皮贅,減輕肛緣水腫癥狀[2]。常規外剝內扎硬注術治療環狀混合痔,術后需要將肛門皮瓣縫合,若外痔未徹底剝離,則會造成肛門術后狹窄。本次臨床實驗選擇線性或V形切口,能夠有效保留肛管處皮膚,降低后遺癥的發生率。[3]
綜上所述,與常規外剝內扎硬注術相比,肛腸治療儀治療環狀混合痔,其臨床治療效果更加滿意,且手術出血量較少、術后疼痛較輕、手術時間較短,能夠最大限度避免大出血問題的發生,因而是環狀混合痔首選的臨床治療方法,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和使用價值。
[1] 李紅艷.改良外剝內扎硬注術治療環狀混合痔83例.中國中醫藥,2010,8(6):27-28.
[2] 舒洪全.小切口、多切口外剝內扎硬注術治療環狀混合痔的臨床研究.結直腸肛門外科,2009,15(5):314-315.
[3] 鄧澤坦.消腫活血止痛湯內外合用加手術治療環狀混合痔臨床觀察.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3(10):603-604.
450000 鄭州,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肛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