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英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率近年來明顯增高,約有5%~15%的婦科剖腹手術后發現此病,但會陰切口內膜異位癥卻很少見。本醫院自2001年至2011年共收治6例會陰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現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例病例均在本院行會陰結節切除術,術后病理診斷為會陰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年齡22~35歲,平均28.5歲。4例為會陰側切傷口子宮內膜異位癥,2例為會陰正中裂傷處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直徑2.0~4.0 cm,平均3.0 cm,均為單發病灶。發病時間最早為產后半年,最晚為產后7年,平均3.7年。
1.2 臨床表現 患者于產后半年至7年不等出現不同程度的與月經密切相關的會陰部周期性疼痛。會陰切口瘢痕處有結節,為單發,最小者約2.0 cm×1.0 cm×1.0 cm,最大者約4.0 cm×3.0 cm×2.0 cm,結節質硬,觸痛明顯,邊界欠清,月經期增大,經后縮小,疼痛進行性加重,用抗炎藥物及理療無效,部分患者需要止痛藥才能緩解。
1.3 術前診斷及手術方式 本組6例術前行超聲檢查,提示會陰內有低回聲包塊,邊界不清,無完整包膜。臨床診斷為會陰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6例患者均行會陰結節切除術,術后病理診斷:會陰部子宮內膜異位癥。
6例手術均取得滿意效果。術后為給予藥物治療,隨訪1~3年無復發病例。
3.1 發病機制[1]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主要學說是子宮內膜種植學說。1921年Sampson首先提出經期時子宮內膜腺上皮和間質細胞可隨經血逆流,經輸卵管進入盆腔,種植于卵巢和鄰近的盆腔腹膜,并在該處繼續生長、蔓延,形成盆腔內異癥。多數臨床和實驗資料均支持這一學說:①70% ~90%婦女有經血逆流,在經血或早卵泡期的腹腔液中,均可見存活的內膜細胞。②先天性陰道閉鎖或宮頸狹窄等經血排出受阻者發病率高。③醫源性內膜種植,如剖宮產后腹壁瘢痕或分娩后會陰切口出現內異癥,可能是術時將子宮內膜帶至切口直接種植所致,患者有多次宮腔手術操作史(人工流產、輸卵管通液等)亦不少見。④動物實驗能將經血中的子宮內膜移植于獼猴腹腔內存活生長,形成典型內異癥。
3.2 會陰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及治療 根據病史、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可明確診斷為會陰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①有會陰側切或會陰裂傷史。②會陰切口處出現與月經周期密切相關的痛性結節。③結節質硬,觸痛明顯,且與月經周期相關,即經期結節增大,經后結節變小。④會陰病灶表淺者可見結節表面皮膚呈紫藍色,會陰結節較大時可伴發性交痛或行走痛,若波及肛門括約肌,排大便時將產生疼痛,且結節活動性較差。⑤應用抗炎藥物及理療無效果。⑥超聲檢查提示會陰內有低回聲包塊,邊界不清,無完整包膜。一經確診,應盡早行會陰結節切除術,但切除病灶務必徹底。若病灶已侵及肛門括約肌,則應行肛門括約肌部分切除,同時行括約肌修補術。
3.3 預防 會陰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與醫源性密切相關,后果是嚴重的,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痛苦,這就要求我們每個醫務人員必須重視提高醫療技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愛護患者,防止和減少醫源性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我們提出幾點建議:①經陰道分娩時注意保護會陰,避免會陰裂傷,正確掌握會陰側切指征。②嚴密保護會陰切口,防止宮腔血液流入沾染,在縫合前,會陰切口必須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再以無菌紗布徹底擦拭干凈。③胎盤娩處后,要再次加鋪無菌單,保持會陰部清潔。④沾宮頸口血的紗布不要重復使用,縫合宮頸的縫線和縫針也要重新更換。⑤鼓勵產婦加強營養和注意休息,以提高集體免疫力,對會陰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1]樂杰.婦產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