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丕橋 張迎欣
心血管神經癥是心臟科醫師較常見的一種疾病,癥狀長期反復發作者可明顯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我院循環科近3年來共收治最后診斷為心血管神經癥患者45例,現將診治體會作以分析。
1.1 一般資料 45例患者中男14例,女31例,年齡22~65歲,平均48歲。其中合并有高血壓病者21例,糖尿病者17例,二種疾病均有者7例。
1.2 臨床表現及診斷 患者臨床癥狀較多,其中心臟癥狀主要有胸痛,多為心前區,心悸、胸悶、氣短,甚至呼吸困難。心臟外癥狀有失眠、多夢、焦慮、心煩、頭暈、耳鳴等。心電圖正常或伴有輕度ST-T改變。其中13例經過冠狀動脈造影、32例經過256排冠脈CT檢查除外冠心病(影像學檢查冠狀動脈正常或狹窄<40%)。并除外肋間神經痛、肋軟骨炎等疾病。
1.3 治療 臨床上除外冠心病后,首先給患者以心理治療。如癥狀較明顯患者針對情況給β-受體阻滯劑及抗焦慮或抗抑郁治療,曾用藥物有多慮平、地西泮、圣.約翰草、黛力新等。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均給以相應積極治療。
22例患者經心理治療癥狀緩解,20例患者輔以藥物治療癥狀明顯緩解。但3例患者癥狀反復發作并多次住院,效果不明顯,經精神科會診建議往精神病院專科治療。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及人民群眾對健康要求越來越高,以胸痛等心臟癥狀為主訴就診的患者逐漸增加,其中癥狀嚴重者已明顯影響工作和正常生活。有研究[1]發現半數以上的焦慮或抑郁患者首先就診于心內科。因影像學技術發展,心內科已有條件為此類患者排除冠心病。在因胸痛而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的患者中,冠狀動脈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患者占10% ~40%。[2]但在排除冠心病診斷的患者中,仍有許多患者不接受“心血管神經癥”診斷,拒絕應用抗焦慮、抗抑郁藥物治療,輾轉在各大醫院心內科重復診治,浪費大量的時間、人力和醫療資源,甚至引起患者對診療結果的不滿和醫患關系緊張。
診斷技術的發展,為心血管神經癥心理治療提供了強有力支持。大多數患者在接受診斷結果后,經心理治療,臨床癥狀均可得到明顯緩解。心理干預是指應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對患者心理施加影響,使患者發生指向預定目標變化,是心理治療的基礎。經過應用恰當的醫學知識和心理治療,盡可能幫助患者獲取積極的認知和行為應對,鼓勵患者正視現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采取積極向上的態度,為治療創造良好的心理條件。部分患者需輔以β-受體阻滯劑及抗焦慮、抗精神抑郁治療,根據我院經驗,地西泮可使大多數患者有治療效果,嚴重病例可使用黛力新等藥物。即使經過上述治療,仍有少數患者反復住院診治,造成醫療浪費。這就需要心內科醫師掌握精神心理衛生知識,加強與心理科醫師溝通,在心內科門診及住院病房識別患者的心理障礙,在心理科醫師指導下給于相應對癥治療,可使治療效果明顯提高。
對于心血管神經癥患者,診斷上關鍵在于排除器質性心臟病,治療困難的患者可聯合精神科醫師共同治療。這樣才能避免誤診,因癥施治。
[1]孫菊水譯.內科疾病中焦慮的流行學及藥物治療.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7,24(6):174.
[2]胡大一,丁榮晶.關注心血管疾病患者精神心理衛生的建議.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2,4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