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春玲 魯麗君 趙忠華
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及護理
樊春玲 魯麗君 趙忠華
住院患者由于離開了原來熟悉的工作環境和家庭生活,打亂了正常的生活秩序,由健康人角色轉變為患者角色,會產生一系列心理變化,而醫務人員對患者在住院期間一般的要求,如盡快確診、有效治療、嫻熟的操作技術等比較重視,而往往忽略了患者的心理需求。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及系統化整體護理的實施,患者的心理護理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做好心理護理的前提是必須先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分析產生心理活動的原因,盡量防止不良心理反應的發生,注意調動積極的心理因素,以減輕和消除患者的痛苦,并幫助他們建立有利于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身狀態,以下是對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的簡單分析。
1.1醫療環境即健康照顧的環境:醫療環境對患者應該有積極的影響,并具有治療作用,可以滿足患者的需要。護士的職責之一是為人群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治療環境,以促進全民健康。醫療環境的安排、布置、工作程序都需要以服務的對象-患者為中心,考慮患者的舒適與方便,盡量減輕其痛苦。因此,創造及維護一個最佳的物理和社會環境對患者的康復是很重要的。[1]
1.2病室內應布置簡單,整潔美觀,并注意優美與悅目。室溫要適宜,一般冬季為18~22℃,夏季為25℃左右。濕度以50%~60%為宜。注意通風換氣,保持病室空氣新鮮。減少噪音,盡可能為患者創造安靜的環境。工作人員在說話、行動與工作時應特別注意: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關門輕。另外,適量的陽光照射,能改善皮膚和組織的營養狀況,使人食欲增加,舒適愉快。因此,病室內經常開啟門窗,讓陽光直接射入,但應避免光線直接照射患者的臉部。
2.1人患病時通常會伴隨著情緒及行為上的變化,患者往往會感到害怕、孤獨、焦慮、依賴、煩躁不安。對新患者來說,通常都有一種盡快適應新環境,從情感上被病友所接納,并成為群體中受歡迎的一員的愿望。
2.2護士首先應熱情接待患者,主動自我介紹,并介紹環境,介紹規章制度,將患者送入病房時向他介紹同病室其他患者,協助病友間建立良好的感情交流。病友間的相互幫助與照顧,有利于消除新患者的陌生感和不安情緒,增進病友間的友誼與團結。但是應該善于覺察某些消極情緒的出現,耐心解釋,正確引導。護理人員是患者所處環境中的主要調節者,恰當地引導,可使各種影響產生積極因素;反過來,護理人員又可利用這種積極氣氛,更好的開展護理工作。
4.1要及時向患者介紹他的病情、診斷及治療方法,提供康復措施、預后等信息,時常征求患者的意見和要求,并向患者提出希望,鼓勵患者積極、主動地參與治療及康復活動。
4.2醫護人員在與患者接觸時,要態度明朗、回答問題明確、不要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含糊不清。與家屬交談內容需要保密的避開患者,如能讓患者參與、聆聽的,最好當面談,減少患者多疑心理。
4.3護理人員要經常、及時地傾聽患者意見,特別是首次入院患者、老年患者等,要給予耐心、細致、主動的關懷與照顧,對患者提出的軀體癥狀給一個科學的解釋,使患者解除顧慮,配合治療;對無法解決的問題加以解釋,使患者有安全感、信任感,安心地住院治療。
對住院患者來說,親友的關懷、愛護和支持的不可缺少的。而親屬不適宜的探視又可能影響患者休息和康復。因此,我們適當限制探視人數、時間,告知患者親屬交談的注意問題,個別患者由于手術造成自我形象改變,不愿意其他人打擾,應給與充分的尊重,盡量控制來訪者的范圍和避免過多的談論病情,以良好的情緒影響患者。如患者配合好、恢復有進展時要適時的鼓勵,使患者獲得心理的滿足和信心。[3]
醫院是個狹小的天地,新患者住院后往往會產生單調和乏味感,需要適當的活動與刺激。因此,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醫院的客觀條件,組織適當的活動和有新鮮感的刺激,以滿足患者的精神需求。這樣,不僅可以穩定患者的情緒,也有利于患者康復后較快地適應社會生活。
[1] 殷磊.護理學基礎.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2.
[2] 黃飄. 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心理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5, 21 (8):69-71.
[3] 鄭愛英,黃澤泓,鐘曉珊,等.圍手術期病人的舒適護理.現代醫院,2005,5(10):138-139.
163316 黑龍江省大慶市人民醫院CT室
患者患病后,自我價值感降低,缺乏自信心,因而對有傷自尊的行為特別敏感。護士在履行職責時,在具體的醫療護理活動中,在解除患者心身痛苦時,要做到不分民族、信仰、性別、職業、職位高低、遠近親疏,均一視同仁。護士在患者面前應表現大方得體, 耐心細致的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以減輕患者對病癥的恐懼和焦慮, 贏得患者的信賴, 使他們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良好的護患關系本身就具有治療作用[2]。一切從患者利益出發,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尊重患者的權利與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