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
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是血液借助體外循環,引入裝有吸附劑(常用的吸附材料是活性炭和樹脂)的容器中以吸附清除某些外源性或內源性毒物,達到凈化血液、調整體內微循環的平衡和穩定、緩解和治療疾病的目的。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把灌流器置于透析器前,前者應用吸附原理,將大、中分子物質清除,隨后血液進入透析裝置,清除小分子物質。由于腎源不足,全球每年約有100萬以上的尿毒癥患者必須依賴血液透析維持生命,目前國內部分透析中心對尿毒癥患者的治療仍以單純的低通量透析為主,這種治療方案不能很好的清除中分子和蛋白質類毒素。血液灌流對設備的要求相對較低,絕大多數血液透析中心都有條件開展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本文歸納總結了近年來學者們對血液灌流的相關研究,以期幫助血液透析護理人員對相關知識的重視和掌握,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質量,從而更廣泛的推廣應用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這種治療模式。
習慣了單純血液透析的患者,第一次進行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一定會有恐懼感,因此,首先要做好患者及家屬的思想工作,加強溝通,向他們解釋行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治療的知識和目的。解除患者恐懼不安的心理,使患者積極的配合治療,確保治療的順利進行[1]。
評估患者的一般情況,如血壓、體重、水分等,避免在低血壓、水分過多、血紅蛋白過高、以高凝狀態下行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治療,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3.1 防止低血壓 由于透析超濾和血液灌流額外增加以外循環血量的雙重因素,可引起患者低血壓,所以應密切觀察,加強巡視,每小時測量一次血壓、心率,注意有無出汗、打哈欠等低血壓先兆。如血壓過低,應立即遵醫囑補充生理鹽水,防止血容量過低。
3.2 觀察有無出血傾向 血液灌流活性炭及樹脂會吸附部分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纖維蛋白,導致血小板減少癥,同時血液灌流血藥更多的肝素,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監測凝血時間,盡可能的做到肝素個體化。
3.3 防止凝血 灌流開始后需要密切觀察血液顏色變化,動靜脈壺壁,如果出現顏色漸漸加深,或者動靜脈壺內血漿與細胞分離,提示有凝血現象,靜脈壓力過大,跨膜壓力過高,灌流器、透析器顏色加深均說明體外循環有凝血。應從補液口輸入生理鹽水,適當的補充肝素用量,適當的處理后可繼續灌流,必要時更換血管路。
3.4 變態反應 若患者在灌流10~30 min出現臉紅、發熱、胸悶、寒戰、呼吸困難等癥狀,提示吸附劑生物相容性差,可遵醫囑給予地塞米松5~10 mg靜脈推注,吸氧。
3.5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防止感染,各管路連接緊密,防止曲折、折疊、滑脫。在血液灌流與血液透析串聯的過程中注意保持緊密連接,防止空氣栓塞,一旦發現胸悶、呼吸困難,立即終止灌流,采取相應的措施[2]。
在血液灌流串聯血液透析的治療過程中對血小板的吸附作用及使用肝素量相對要多,故易引起出血,拔針后穿刺處用彈力繃帶按壓,松緊以皮內、皮下無出血,內瘺處有震顫為宜。如果有出血傾向,在透析中立即停用肝素,停用后遵醫囑給予魚精蛋白對抗肝素,囑臥床休息 30 min,當日避免劇烈運動[3]。
血液灌流串聯血液透析治療期間,患者的營養極為重要,每次血液灌流治療都會丟失3~7 ml的血液,故可加重貧血,而且聯合治療清除大分子的同時,氨基酸丟失量也比較大,因此要及時補充和糾正。護理人員應做好飲食的宣教工作,講解營養搭配知識,鼓勵患者進食優質高蛋白,進食要保證足夠的熱量,限制水鈉的攝入,根據患者的尿量、血壓、治療時間、頻率及水腫情況限定飲水量,鼓勵低鹽飲食,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個體化食譜,規定蛋白質、熱量、無機鹽、維生素等攝入量。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宣教,使其認識到規范飲食對治療的重要性,要求患者自律,家屬監督,提高規范飲食的依從性[4]。
綜上所述,血液灌流串聯血液透析的整體護理對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都至關重要。血液灌流作為血液凈化技術中的一種重要的治療模式,廣泛應用于維持性血液透析并發癥,皮膚瘙癢、尿毒癥頑固性高血壓,急性藥物和毒物中毒,肝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5,6]。護理人員應隨著血液管理技術的推廣而與時俱進,熟練的掌握操作技術及相關的護理知識,幫助患者順利平穩的完成每一次治療,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1]何冬梅.血液灌流串聯血液透析治療尿毒癥皮膚瘙癢患者的護理.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7):894-895.
[2]李國美.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治療尿毒癥皮膚瘙癢11例觀察與護理.中國醫學創新,2011,8(20):63-64.
[3]尹桂琴,周韶華,姜華.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40例護理體會.中外健康文摘,2011,8(26):375-376.
[4]譚娟.血液灌流串聯血液透析改善維持性血液透析合并營養不良患者營養狀態的效果及護理.中國醫藥導報,2011,8(20):255-256.
[5]俞亞萍,劉群峰.血液透析串聯血液灌流治療尿毒癥的臨床觀察.中國現代醫生,2011,49(3):27-28.
[6]王林林,韓詠梅,李秀麗,等.血液灌流與血液透析聯合應用技術的護理.中國療養醫學,2011,29(6):547-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