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運香 王娟
心臟瓣膜置換術是治療心臟瓣膜病所致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手段,由于手術風險高、創傷大,患者術前病情重,心功能差,費用高,且術后需終身服用抗凝藥物治療,同時擔心瓣膜本身的功能狀況導致患者出現懼怕手術,擔心手術效果、藥物不良反應等心理及行為異常而影響患者的康復。現將心理異常原因分析、護理及體會報告如下。
1.1 個體因素 ①患者對自身病情認識不清,缺乏瓣膜置換手術方面的知識,對植入體內的瓣膜存在莫名的恐懼,同時對手術的風險性也存在一定擔憂。②患者對術后的康復治療沒有信心,由于機械瓣膜患者術后需要長期進行抗凝治療,患者容易缺乏耐心。有些由于經濟的原因更加焦慮擔心。③患者擔心手術后生活質量下降,患者置換機械瓣后有時會聽到一些響聲,導致焦慮不安,甚至失眠。④置換機械瓣的患者需要定期服用抗凝藥和抽血查凝血酶原,也給他們增加了一些悲觀心理。⑤患者由于自身經歷、工作生活環境等外在因素,加之手術恐懼,以及對醫生信任度低而產生的心理影響。
1.2 ICU環境因素 ①患者術后進入監護室,一般使用3~5種監護儀器和治療設備,全身多導管和連線約束,造成患者捆綁、強迫靜臥,軀體活動受限,產生緊張和壓力。②患者進入ICU全身裸露,并且患者誤認為工作人員關心的不是自己而是監護儀器和治療設備。③患者清醒后面對的是陌生的環境,嚴肅忙碌而陌生的醫護人員,切口疼痛,帶有氣管插管而無法言語,溝通困難、加之肢體被約束帶固定,增加恐懼,焦慮不安。④ICU日夜通明的燈光使患者分不清晝夜,引起植物神經紊亂。⑤一般患者能入睡的室內噪音需低于35 dB,而ICU人員流動快、各種儀器的報警聲、電話聲與人員談話聲等導致噪音可高達75 dB,刺激交感神經興奮,患者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疼痛劇烈。
1.3 手術創傷因素 體外循環時間長、手術創傷大、灌注壓過低導致腦缺血缺氧性損害,體外循環人工材料裝置和非生理性循環,可產生腦循環障礙,據研究表明,體外循環時間越長,腦缺血缺氧損傷可能性越大。
2.1 術前心理護理 ①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患者入院時,責任護士須詳細入院宣教,向其介紹責任醫生、護士、住院環境、住院須知,耐心與患者交流,并向患者介紹疾病知識、手術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項、手術過程及手術室環境設施,滿足患者認知的需求。講述手術成功的案例,必要時輔以音樂療法及放松訓練。該方法能對手術對象免疫系統起正向積極作用,減輕其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對于經濟困難者,指導家屬盡量避免提及經濟問題②向患者介紹ICU環境,讓患者明白ICU病房有護士24 h監護,不需要家屬陪護。并教會其使用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時應用非語言性交流的配合方法,如搖頭、點頭、手語、適用寫字板等,以便于與醫護人員溝通。
2.2 改善ICU環境 工作人員在進行各種操作時做到“四輕”;將各種儀器的報警音調到適當的音量;在不影響治療和護理的前提下,夜間關閉日光燈,使用柔和光線的燈具;適當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保持適宜的溫度和適度[1]。
2.3 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 嚴格控制并準確計算單位時間的出入量,保持出入液量的平衡,以防加重患者的心臟負擔。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可引起患者煩躁、神經功能紊亂、血清鉀低于3.5 mmol/L時.易發生急性心律失常,血清鉀高于5.5 mmol/L時,可造成心肌收縮無力及傳導阻滯,嚴重者可引起心臟停跳,故血清鉀應維持在4.5~5.0 mmol/L。
2.4 保護腦組織 熟練掌握手術配合技術,保持灌注壓在正常水平,盡量縮短手術和體外循環的時間,以免引起腦缺血缺氧導致的精神障礙。
2.5 術后心理護理 患者清醒后,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尊重患者的人格,盡可能的為患者穿病員服,切忌只注意儀器而忽視了患者的存在。告知患者術后引流出適量血性液體是必然的,機械瓣產生的響聲是正常的,以減輕患者的緊張情緒。
ICU應用了先進的診斷、監護和診療儀器設備與技術,對病情進行連續、動態的定性和定量觀察,為患者提供規范的、高質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質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但由于ICU的特殊性也給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ICU病房的護士一定要經過嚴格的專業理論和技術培訓,要具有高度責任心,時刻為患者著想,同情患者,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沉著冷靜,機智果斷,才能勝任ICU護士工作。
[1]余燕.循證護理在人工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精神障礙中的應用.護士進修雜志,2011,26(20):1838-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