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胃癌在消化系統癌腫中最常見,治療的主要方法為根治術,其中即包括淋巴結清掃術。隨著近些年來清掃淋巴結范圍的擴大,特別是對腸系膜血管周圍14組淋巴結及腹主動脈周圍16組淋巴結的清掃,淋巴結漏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也出現了增高的趨勢[1]。筆者對胃癌淋巴結清掃術所致淋巴漏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對防治方法進行了探討,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199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行淋巴結清掃術后出現淋巴漏的21例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63.3±14.6)歲,淋巴漏發現時間為術后第4~8天,引流量為每天670~1900 ml,6例腫瘤位于胃體部,5例腫瘤位于胃竇部,10例腫瘤位于賁門部位。
1.2 方法 所有21例患者均采取了非手術的治療方法,首先排除吻合口漏,禁食,TPN(全胃腸外營養支持),將全營養混合液3升持續24 h中心靜脈滴入。營養液MCT(中鏈脂肪酸)與LCT(長鏈脂肪酸)比值為1.1左右,糖與脂肪的比例為1∶1,總熱量維持在120 kJ/(kg·d)。適當補充白蛋白,使血漿蛋白維持在35 g/L以上。同時給予生長抑制素治療。如每天引流量少于200 ml則可以停止用藥,如漏出量持續>1500 ml超過1周則考慮手術治療。
1.3 診斷標準 胃癌患者行胃癌淋巴結清掃術,術后7 d的腹腔引流量持續超過500 ml;引流液并非血性液,監測膽紅素值在正常范圍內;引流液經相關檢測(乳糜定性或者測定三酰甘油)后確定為淋巴液。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采用14.0的SPSS軟件,主要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回顧性分析此21例淋巴漏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15例患者行全胃切除術,構成比為71.4%,6例患者行根治性遠端半胃切除術,構成比為28.6%,兩組比較差異顯著;16例患者淋巴清掃范圍為D2以上,構成比為76.2%,5例患者淋巴清掃范圍為D2,構成比為23.8%,兩組比較差異顯著。以上比較P均 <0.05。
人體全身淋巴液大約一半以上來源于腹腔內臟,特別是肝臟及小腸。在內脂運輸、間質液容量的維持及組成中,胃腸道淋巴管的作用重大,同時胃腸道淋巴管具有回收血清蛋白的功能[3]。所以,一旦出現淋巴漏就可能意味著蛋白質、電解質及水的大量丟失,低蛋白血癥及貧血進一步加重,人體免疫力急劇減退,增加了應激性潰瘍或者繼發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颊咦≡簳r間因而延長,治療費用增加,后續治療受到影響[4]。淋巴漏出現后不僅危害重大,治療上也比較困難,因此應該重視預防。手術之前充分了解患者的全身狀況,如有低蛋白血癥或者貧血盡量于術前糾正;不要盲目的將手術范圍擴大,應選擇合理的手術方式,對于早期胃癌及早期進展期胃癌淋巴清掃以D2為主,不僅可以降低術后淋巴漏的發生率,還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根治率,術后早期復發的情況也能得到避免。同時細致、合理的術中操作也是防止出現術后淋巴漏的有效方法。Yol等對2例術中出現淋巴漏口的胃癌患者進行了相關報道,由于術中及時發現淋巴漏口并進行了結扎,有效防止了淋巴漏的出現。因此,術者在手術過程中不應只對較大淋巴管進行結扎處理,對于較小的淋巴管也應逐一結扎,禁止單用電刀灼燒。同時研究認為,纖維蛋白膠封閉手術創面也能夠一定程度上降低淋巴漏的發生率。放置引流管能夠在術后及時發現淋巴漏,便于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此外,如患者淋巴清掃的范圍較大,避免早期腸內營養也是預防淋巴漏的措施之一。
[1]姚定忠,楊沔,沈迎春,等.胃癌根治術后淋巴漏的診治.現代實用醫藥,2007,9(9):726-727.
[2]吳琳石,曹暉,徐佳,等.胃癌根治術后腹淋巴漏的臨床診治經驗. 外科理論與實踐,2010,15(3),253-255.
[3]林桓軍.胃癌清掃術后淋巴漏6例報道.中國現代醫生,2011,49(3):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