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波
門靜脈的正常壓力范圍是110~180 mm Hg,在某種原因的干擾下,門靜脈出現阻力致使血流正常運行,血液在遭遇瘀滯之時,其門靜脈血液增加,因為門靜脈壓力的上升引發一系列癥狀及生命體征的變化,其主要臨床表現有脾腫大、功能亢進,食管胃底靜脈出現曲張現象,嘔血及腹部積水等癥狀,被稱作門靜脈高壓癥(PHT)[1]。本文選取了72例門靜脈高血壓病患者實施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斷流術,預后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72例門靜脈高壓患者,都進行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斷流手術,其中有男55例,女17例,年齡范圍是42~66歲,年齡平均為(57±4.3)歲,其中有58例(80.6%)患者有乙肝病史,通過Child方法對肝功能進行分級,有A級35例,B級31例,C級6例。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脹表現,65例有消化道出血病史。通過B超檢查發現有不同情況的脾大、脾亢癥狀,血常規檢測發現其外周血白細胞以及血小板數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所有患者都通過胃鏡和上消化道鋇餐方法進行檢查確定患有肝硬化PHT。
1.2 方法 在手術開展之前,必須要進行術前檢查,如果患者有嚴重貧血癥狀需要予以輸入全血;如果患者有低蛋白血癥狀,需要輸血白蛋白,使其數量保持在30 g/L以上;血小板數量降低,患者需在手術開始前輸入血小板治療;而且在手術前要使用抗生素防止發生感染。
具體手術操作方法:患者于右側斜臥,頭部抬高15度,保持頭高腳低狀態,在臍上穿刺通常放置10 mm Trcoar,形成氣腹。在劍突下、臍下緣、左腋前線、左鎖骨中線4個部位設定穿刺點。氣腹壓力維持在12 mm Hg左右,應用超聲刀將脾胃、脾腎、脾腸之間的韌帶進行分離操作。貼近脾門,合理使用血管閉合系統將動脈和胃短靜脈、二級分支脾靜脈實施斷離操作。然后再應用超聲刀將膈韌帶實施分離操作。之后患者取仰臥位將本門周圍血管實施斷離操作一直延續到食管下段的8 cm位置,患者左膈處置入引流管備用。
手術完成后,仔細觀察患者引流管是否暢通,注意引流變化,在沒有血液流出的時候可以及時將引流管撥出;對肝臟造成傷害的藥物都不可以服用;及時對身體內部注入血漿、白蛋白,防止其缺失;注意保持患者身體內部體液,穩定酸堿度;患者需要定期檢測血小板含量和肝功能指標等。
72例進行脾臟切除賁門周圍血管斷流術的患者,在手術完成后身體溫度都小于38℃,血小板數量都小于500萬/L,身體溫度沒有上升趨勢,亦沒有發生肝昏迷等較嚴重并發癥現象。在手術后患者實施3個月至1年隨訪,其中有30例肝臟功能發生好轉,其好轉率為41.7%,有61例患者的腹腔積液有消失現象或是減輕,其發生率為84.7%,有65例患者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有消失現象或是癥狀減輕,其效果達到90.3%,沒有出現肝性腦病癥狀。
門靜脈高壓癥屬于外科常見病癥,此疾病主要是肝硬化或者是非肝硬化因素阻礙了門靜脈的正常回流,導致門靜脈壓力上升,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的治療,或者是治療較晚,有可能會引發上消化道大出血現象,有的患者還會出現死亡情況。食管靜脈出現曲張破裂,致使上消化道發生大出血癥狀,是導致門靜脈高壓癥患者出現死亡的關鍵因素,因此,如患者患有門靜脈高壓癥,需要提高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導致出血的防治工作,其臨床價值較高。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斷流術在治療靜脈高血壓和脾功能亢進時比較常用,手術治療主要機制為應用肝動脈與門脈系統實現肝臟供血的雙重性。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斷流術,使得脾臟血液在往門靜脈回流時血流量遭受阻斷,減少門靜脈血壓。避免上消化道發生出血現象,而且降低了肝性腦病出現幾率[2]。
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斷流術完成之后,一般都會有并發癥出現,在手術后出現的遲發性腹出血現象一般出現在脾功能異常的患者當中。患者如果具有此種情況,在手術進行前后都需要采取積極措施來實現預防控制,改善凝血功能,預防手術后大出血。如膈下積血,術后船舷膈下易發生感染。術后3~4 d后,體溫重復性上升患者,必須保持高度警惕性,而且要立刻進行原因的探查[3]。
通過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后患者體溫都保持在38℃以下,而且血小板總的計數量都小于500萬/L,且沒有發生癥狀較為嚴重的并發癥。術后隨訪,肝臟功能有較高的好轉率,達到41.7%,腹腔積液有84.7%患者消失或是減少,患者中有90.3%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有消失抑或減輕現象。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斷流術臨床效果很好,而且手術操作簡單、所用時間較短、療效顯著,較少出現并發癥,但是需要防止再次出血情況的發生。
[1]劉風恩.脾切除加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治療門靜脈高壓癥致胃底食管靜脈曲張186例分析.新醫學,2008,59(01):26-28.
[2]毛亞紅.腹腔鏡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斷流術圍手術期的護理.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2):2232-2234.
[3]李天昕.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斷流術的預后因素分析.當代醫學,2011,17(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