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科技大學 黃忠偉
影響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景點效益的因素分析
廣西科技大學 黃忠偉
本文以廣西柳州市為分析對象,通過探討影響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經營效益的理論因素,結合柳州市的實際調查數據,采用賦值評分法計算出了6個代表景點的理論效益值排名,之后與實際調查所得的實際效益進行比較,得出了理論分析結果與實際調查結果存在著一致性的結論。同時在分析中還發現,影響一個景點的經營效益的因素在不同的景點中,發揮的影響是有巨大差異的,需要具體結合實際來分析。最后,本文根據實證分析結果,對提高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景點的經濟效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
民族地區 鄉村旅游 微觀經濟效益 賦值評分法
自1996年開始,我國部分學者針對鄉村旅游所下的定義不下30種。其中馬波(1996)、王兵(1999)、熊凱(1999)、郭煥成(2000)、杜江和向萍(1999)等學者給鄉村旅游下的定義被廣泛引用。劉榮棟、碧愚溪(1998)、何景明(2002)、諸保金(2002)、李立華(2002)和應瑞瑤撰文專門對鄉村旅游的概念進行了辨析和探討。概括來說,狹義的鄉村旅游是指純鄉村旅游,例如農家樂等;廣義的鄉村旅游概念則是包括名山大川、小城鎮旅游在內的準鄉村旅游。嚴格意義上來說,位于城市近郊、遠郊的地域范圍存在的觀光型農業也應該屬于鄉村旅游。鄉村旅游業提供了包括農場參觀、農業參與、綠色旅行及生態旅游等在內的不同類型的旅游產品。
經濟效益是指人們在所從事經濟活動過程中,生產要素(物質資料、資金、技術、勞動、經營管理才能)的投入、消耗、占用與有效成果產出(產品和服務合計)之間的比較。簡而言之,即生產投資者在所從事經濟活動過程中,投入額與產出額的比較。
本文根據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出了影響鄉村旅游經營實體經濟效益因素系統(如圖1所示):

圖1 影響鄉村旅游經營實體經濟效益因素系統
下面就結合圖1分析和闡述影響鄉村旅游微觀經濟效益的相關因素。
主要包括景區周邊和景區內的各類自然資源和景觀狀況,同時還包括景點所現存的各類傳統民俗文化與風情遺產等。
這類基礎設施主要是景點外和景點內的道路狀況、各類人造設施如住宿、娛樂設施等內容。
現代鄉村旅游逐漸注重整體服務和質量。游客對于景點的服務態度和質量、餐飲產品特色與衛生狀況都十分敏感,這些是影響效益好壞的因素。在營銷手段和方式方面,除了傳統的強勢媒體如電視報紙等,經營實體能否找到其他比較經濟有效的方法宣傳景點,這也是影響效益好壞的重要因素。
通過理論與實地調查了解發現景點的可達性、景點與客源地的距離對游客量有較大影響。一般情況下,在市郊的鄉村旅游景點游客較多而離客源中心城市較遠的鄉村景點,游客愿意去的數量較少。
主要指的是小額信貸、土地流轉及規劃等方面的扶持,在宣傳、培訓和建立行業協會等方面,積極發揮政府部門的職能作用。
以上所寫的影響因素都是與鄉村旅游實體的微觀經濟效益密切相關的因素。本文通過實際調查了解,分析了柳州市主要幾個具有代表性的鄉村旅游景點,依據以上因素指標體系對各景點的經濟效益情況進行了分析比較。具體的研究分析如下。
首先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列出各景點的因素狀況(表1)。

表1 影響各景點相關經濟效益因素實際狀況描述
通過表1可以大致看出柳州市各個主要鄉村旅游景點的相關經濟效益指標的情況。下面將針對這些定性描述的各個指標采用賦值“量化”的方法進行排序比較,并結合實際調查的情況,予以驗證。
第一步是把5個一級指標細化為13個二級指標。13個指標的總分為100分。第二步按照各個因素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來賦予一定分數,這個過程可以采用專家法來實現。第三步根據各個景點的實際狀況給各個景點打分。第四步計算各個景點的13個指標的總分,并進行排序比較,生成結果。第五步把生成的結果與實際調查所得的對應景點實際經濟效益排序情況相互比較驗證。第六步分析結論。
上述五步驟在表2中體現如下。

表2 柳州市主要鄉村旅游景點經濟效益影響因素賦值評分比較及排序
根據賦值評分法比較分析之后,發現采用影響鄉村旅游實體經濟效益的13個指標來分析評價柳州市的6個具有代表性的鄉村旅游景點所得到的理論排序結果與實際調查所得到的排序結果大體上是一致的。雖然在理論的因素分析排序中,各個景點的總分數差距不大,但是在實際的收入效益的比較中發現,各個景點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以上的實證分析說明,影響鄉村旅游實體經濟效益的因素不僅僅只有以上所闡述的13個指標因素,應該還有其他相關的次要因素在起著影響作用,而且不同的景點有著自身的實際情況。但總體上各個景點的效益情況還是體現和遵循了基本市場經濟規律,即供求理論。下面就具體從四個方面探討提高鄉村旅游經營實體的經濟效益的途徑。
各鄉村旅游景點除了要保護好當地的優美自然風光,注意開發與保護相結合。同時還要加強對民俗文化的建設與保護,進一步完善景區內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景點內的住宿設施條件和娛樂設施條件要能不斷滿足游客在“吃、住、行、游、購、娛”等六方面不斷變化的需求。
提高經營者的素質和能力水平是提高服務質量基礎,也是景點經營成敗的關鍵。各景點只有最大可能滿足游客的各層次旅游需求,景點才能長遠地經營下去。經營者還需要樹立“產品和項目創新”的意識,充分重視對富有創意的旅游產品的開發設計,不斷變換景區活動內容和特色,努力使供給結構與消費者需求結構一致。
鄉村旅游景點的知名度和品牌的確立需要景點達到一定的規模和集中度。因此,在條件允許的基礎上,單一的景點應該通過建立行業協會如農家樂協會聯合起來,甚至可以通過政府牽頭,按照市場化運作程序,組建鄉村旅游企業集團,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知名度,實現資源共享。
各級市縣的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本地區的鄉村旅游的扶持力度,特別是在小額信貸、土地流轉和旅游信息化等方面予以引導和扶持,同時對各景區進行科學規劃,注重集中度和規模,完善監督與管理,積極協助各景點跨行業跨區域進行合作,以提高經濟效益。
[1]杜棟,龐慶華,吳炎.現代綜合評價法與案例精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
[2]王婉飛.浙江鄉村旅游發展與創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趙曉燕.旅游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4]麻益兵.民俗文化的現代旅游表達[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劉住.旅游學教程[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6]吳添祖.技術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F592.7
A
1005-5800(2013)10(c)-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