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經濟學院 畢夢昭 金彩紅
上海市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與空間差異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 畢夢昭 金彩紅
本文在界定生活性服務業概念與內涵的基礎上,簡單介紹了上海市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并對其發展的空間差異進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上海要想盡快完成“四個中心”建設目標,必須重視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
生活性服務業 發展水平 空間差異
生活性服務業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面向人們提供物質和精神生活消費產品及服務,其產品、服務用于解決購買者生活中的各種需求。生活性服務業是連接物質、精神產品生產和消費之間的載體,物質、精神產品只有經過生活性服務業才能被人們所消費。生活性服務業一般包括文教衛生、商貿流通、旅游休閑、娛樂健身、餐飲住宿、交通運輸、市政服務等行業。
我國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將服務業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兩大類,本文以我國第三產業行業分類為依據,參考上海統計年鑒,根據研究需要和統計資料來源,將生活性服務業分為以下幾類: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建國以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上海市走的都是以工業化帶動經濟發展的路子,第二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很大比重,第三產業發展滯后;1978年,上海GDP的三次產業構成為4.0:77.4:18.6,第三產業依舊嚴重滯后;進入90年代中期,受惠于改革開放和浦東大開發,上海的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飛躍,產業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10年,上海GDP的三次產業構成為0.7:42.0:57.3。表現為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比重穩步下降、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的特征。上海市第三產業在量變的過程中也發生著質的提高,內部構成呈現多樣化發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從產值構成和就業比重看,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在波動中快速成長,從1978年的18.6%增加到2011年的58.0%;第三產業就業比重2011年也已達56.3%,說明上海第三產業就業容納水平較高,對經濟發展起著較大的拉動作用。
第二,從發展速度上看,1978~2011年,上海GDP年均增長10.45%,而第三產業同期平均增長11.14%,高于GDP增速,整體發展水平高于全國。
第三,從第三產業內部構成看,上海市第三產業內部構成不斷豐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迅速。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產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2010年為8.5%,批發和零售業占26.4%,這是生活性服務業中從產值來看比重最大的行業。此外,生產型服務業中的金融業和房地產業也在第三產業中占較大比重。以上四行業在第三產業中占絕對優勢,可見,目前上海第三產業中傳統產業仍為主導,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許多新興服務行業迅速興起,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增長勢頭強勁,所占比重不斷上升,這類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體現了上海第三產業向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業升級的趨勢,符合世界產業結構服務化和高效化的演變規律。
鑒于現有統計資料分類較粗,要對上海市生活性服務業內部的每個行業作細致的分析比較困難。考慮到資料的可獲得性和分析的要求,本文主要采用每個行業的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等指標,來分析和評價上海市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的變化與現狀特征。
第一,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上海市生活性服務業發展迅速,增長速度很快。如表1所示,2001~2010年,上海市生活性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所占比重,產值由64.2%提高到66%,就業由82%提高到85.4%,對整個服務業的貢獻不容忽視,在保持絕對優勢地位的同時穩步增長。同時,生活型服務業各個構成行業的發展也都有各自特征。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新興行業發展迅速,產值和就業人數都有明顯增長;雖然這類行業起步晚,在上海第三產業產值和就業人數中所占比重小,但發展勢頭迅猛,并帶動整個服務業的發展,說明上海市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知識技術和信息密集型行業不斷成長。批發和零售業,無論從產值還是就業比重來說,都是上海生活性服務業中的支柱產業,在基數較大的基礎上仍有明顯發展,說明上海市商品市場活躍,消費能力強,內需旺盛。其他行業的指標在絕對值上都呈增長趨勢,但相對比例基本無增長甚至部分出現下降,政府應加大對這些行業的支持力度,行業自身也應抓住機遇,謀求改變與創新,使各行業協調發展,共同進步,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第二,上海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水平提高,但內部結構不合理。2010年,上海市生活性服務業的產值比重已占第三產業的66%,對第三產業產值的貢獻舉足輕重。就業人數占比也高達85.4%,充分發揮了對勞動力的吸納作用。但生活性服務業內部各行業發展存在較大差距。從表1可以看出,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發展水平遠高于其他行業。從各個行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來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最高,為1.82,其次為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行業,為1.19,超過了生活性服務業的總體平均比較勞動生產率0.78(見表2),說明這些行業盡管就業人數比重不大,但勞動力的投入產出效率較高,屬于高盈利、高收入行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在生活性服務業中地位相對突出,比較勞動生產率也高于平均水平,說明上海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需求很大。而住宿餐飲、居民服務、環保以及文體娛樂等行業比較勞動生產率低,表明這些行業尚未發展成熟,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

表1 上海市生活性服務業產值和就業人數變化情況(億元、萬人、%)

表2 上海市生活性服務業內部各行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
第三,上海市生活性服務業的整體發展水平不高。上海市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在全國處于較高水平,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這是由其歷史原因、自然稟賦、發展階段和產業基礎的不同決定的。上海生活性服務業的低水平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生活性服務業層次較低,傳統產業占據優勢地位,新興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大多是規模很小的公司,整體服務技術含量低,發展水平低,發展潛力不足。
(2)市場化程度偏低,上海市生活性服務業中的很多行業是改革開放以后才發展起來的,尚未發育成熟,很多機構和企業是政府、大專院校的附屬機構,仍帶有福利、公益性質,很多行業尚未建立統一規范的開放市場,未形成健全的市場機制。
(3)各行業競爭力較弱,與國際化目標相去甚遠。
(4)從業人員素質偏低,服務技術和設備落后,專業技能不扎實,管理運營機制不合理等。
本文主要采用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從某一側面評價上海市17個區縣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的空間差異,如表3所示。2010年,從第三產業產值比重排序來看,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黃浦區、閘北區、長寧區,產值比重均高于80%,未知數據的虹口和靜安正位于這三區周邊,是上海最為中心的幾個區,可以判斷市中心區域第三產業發達,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大量商業中心、購物場所積聚在市區,零售商貿業發達;人流量大,帶動相關住宿餐飲業的發展;很多服務性機構,如銀行、醫院、學校等也集中分布于市中心。嘉定、松江、奉賢等郊區的發展仍是第二產業主導,第三產業發展嚴重落后于市中心區域,這是因為這些區域分布著很多工廠和工業園區,而且居住密度小于市區,對服務業的需求不足,第三產業發展缺少動力。上海市第三產業總體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但發展不均衡,城鄉差距顯著,不利于整個上海市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不利于上海“四個中心”建設。

表3 上海市17個區縣三次產業的GDP比重
上海市17個區縣的生活性服務業及其內部各行業的發展地位存在明顯差異(見表4)。本文主要從產值比重這一指標來進行分析(無法找到數據的行業未在表中列出)。
從表4可以看出,雖然只進行生活性服務業中四個行業數據的分析,但仍有很多數據缺失。這一方面是由于整個第三產業的分類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生活性服務業的概念也未明確界定,導致各區縣的統計口徑不同,有些類別數據在某些區縣的統計中無法找到,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區縣的數據未及時更新,導致數據查找困難。但是,盡管數據有限,還是能從表4得出一些有意義的結論。
由表4可見,從生活性服務業內部各行業發展情況來看,浦東新區和青浦區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在第三產業中占比高于其他區縣。原因分析如下:上海是我國乃至世界的重要港口城市,浦東新區瀕臨東海,是天然好港口,外高橋保稅區和臨港新城的建設促進了浦東航運業的發展,上海浦東機場也是世界吞吐量最大的國際機場之一,這些都對浦東新區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青浦區位于上海西部,連接江浙滬三地,地理位置優越,很多快遞企業都在此設立倉庫,帶動了該區倉儲郵政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說明地理位置是影響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的關鍵因素。從現有數據可知,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在第三產業中的地位日趨顯著,徐匯、閔行、松江和嘉定都是高校和科研機構較集中的區域,對新興科技的需求大,同時,能提供大量掌握高新科技的人才,這對該行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行業在第三產業中的地位已超越交通運輸這類傳統行業,說明上海市的生活性服務業正朝著知識技術密集型方向演變,對于產業結構調整能起積極的帶動作用。批發零售業是傳統老牌生活性服務業,其在整個生活性服務業中以及第三產業中占絕對優勢地位,各區縣的統計數據均如此顯示。這是有其歷史和現實依據的,由于上海是中國最早開埠的一批城市之一,商品貿易有很長的發展歷史,商業自古繁榮,上海現在又是中國的經濟金融中心,人均GDP在全國居于前列,消費能力強,消費需求旺盛,自然拉動批發零售業的發展。住宿餐飲業成為生活性服務業中的重要一環有其內、外部原因,內部原因即上文所說的上海的經濟地位和居民消費能力;外部原因則在于上海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吸引大量海內外游客。

表4 上海市17個區縣生活性服務業產值占第三產業比重(%)
總體來講,上海市各區縣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有其各自特點,具有特定優勢。但就目前看來,生活性服務業仍以傳統產業為主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應加大力度發展新興產業。
生活性服務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直接面向人們提供物質和精神生活消費產品及服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經濟增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但是,受經濟發展水平、體制與政策、認識觀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上海市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水平仍不高,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比還有很大差距。上海今后產業結構的調整方向是以高新科技為主,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也應朝著高科技、信息化轉變。上海要想在服務經濟時代有所作為,早日完成“四個中心”建設目標,提高自身綜合競爭力,需要整體產業結構升級和政策的有利扶持。今后的發展趨勢是:通過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擴大對外開放,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提高服務質量和產業素質,加強人力資源投資和開發,拓寬資金渠道,有選擇地積極扶持生活性服務業各行業發展,重點發展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和教育等行業,使上海市的生活性服務業走上健康、持續的發展道路。
[1] 上海統計年鑒(2000~2012).
[2] 陳憲,程大中,殷鳳.中國服務經濟報告2008[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
[3] 城市服務經濟與貿易編寫組,編著.服務經濟與城市發展[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
F719
A
1005-5800(2013)10(c)-12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