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意可譯,無常譯——翻譯研究的心理內容表征進路

2013-02-14 10:06:41劉曉萍
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3年4期
關鍵詞:語義內容心理

劉曉萍

(天津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天津 300204)

一、引言

意向性是心理現象的本質特征之一,是人的本質結構的重要部分(高新民、劉占峰,2004)。意向性作為揭開心理奧秘、解決語言意義等問題的一個樞紐,成為心智哲學、語言哲學、認知科學關注的焦點。整個哲學運動都是圍繞著有關意向性的各種理論建立起來的(Searle,1983:ix),意向性與心理內容密不可分。本文擬運用心理內容表征模型對翻譯時譯者意向性的問題作出闡釋。

通過中國知網對人文科學期刊的題目中含有“意向性”的文章精確檢索發現,1998年題目中含有“意向性”的文章僅為1 篇,之后呈逐年遞增的態勢,2010年達到29 篇,2012年為32 篇。國內學者高新民、涂紀亮、王姝彥、酈全民、韓連慶、李俠等主要從哲學視角介紹了意向性的含義與發展,徐盛桓、何愛晶、戴曉羚、吳松初等結合語言學與意向性的理論對語言現象進行了剖析。意向性與翻譯的耦合主要以周曉梅(2007)的“翻譯研究中的意向性問題”為發軔,她借用意向性的觀點對翻譯活動中的主體心理狀態進行了分析,區分了作者作為創作主體、譯者作為翻譯主體、讀者作為接受和評價主體在翻譯過程中和評價翻譯中的意向性作用,文章還對幾種譯學研究范式中的意向性問題進行了得失分析。王昌玲和張德讓(2010)利用Searle 意向性理論中的心智指向世界的適應性和世界指向心智的適應性作為理論框架,把忠實于作者意向性和忠實于譯者意向性兩種手段作為內部批評和外部批評的理據,為詮釋翻譯忠實提供了嶄新視角。屠國元和李文競(2012)探討了翻譯發生過程中的意向性,并得出結論:“翻譯的發生由意向性支配,其發生過程伴隨著意向性的涌現,是譯者意向性在其背景下外探內攝的過程。”趙春雨(2012)認為,翻譯活動具有社會性本質,其過程至少涉及作者、譯者和譯作讀者三個主體,這些主體的意向性構成一個交織影響的網絡,使其成為協調并實現各個主體意向性的過程。目前國內對于意向性與翻譯結合的探討大多停留在意向性概念本身,“心理內容比意向性更根本”(高新民、劉占峰,2003),本文擬就比意向性更為根本的心理內容與翻譯的關系進行梳理,“心理內容研究是當代意向性研究的一個特殊面向”(宋榮,2012)。李俠和王慜超(2011)指出,當代認識論研究之一的進路是從外向內——從刺激、情緒、感受到意向性,最后到達心理內容。由此可見,對于心理內容的翻譯研究是傳統意向性翻譯研究的繼續與深化。對于心理內容表征的細化,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不同譯本的求同存異的本質。通過翻譯的心理內容研究,我們可以重新審視翻譯的歷史性、社會性與心理性特征,運用跨學科視角,借助“他山之石”更好地為語言研究及翻譯研究所用。通過對翻譯心理內容表征的研究,可以重新審視“翻譯即解釋”的內涵,尤其對“解釋”作出進一步的闡釋。

二、意可譯——從意向性說起

意向性問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中世紀時期的托馬斯 · 阿奎那重新界定了“意向的”(intentio)一詞,用以表示心理現象渴求、指向事物的特征。布倫塔諾是現當代研究意向性的第一人,他認為,有無意向性是區分物理現象和心理現象的根本(高新民、劉占峰,2004),意識必定指向某物。胡塞爾發展了這一觀點,提出了意向性的三要素:自我,即意向性活動的主體;客體,意向性活動的對象;意向性活動本身(涂紀亮,1988:383)。之后,海德格爾、薩特、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維特根斯坦、普特南、哈貝馬斯等哲學家都對意向性給予了探討。Searle(1983:1)從語言哲學的角度對意向性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他這樣定義意向性:心智的一種特征,通過這種特征,心理狀態指向或者關于、論及、涉及、針對世界上的情況。

關于意向性與意識的關系,Husserl(1983:75)認為,人的意識總是指向某個對象并且以其為目標的,即意識狀態都是有意向性的,意向性是意識的基本特征。Searle(1983:2)則認為,有意識的狀態未必具有意向性,有意向性的狀態也未必有意識。前者例如:焦慮可以作為情感意識,但若不知緣何焦慮,即為沒有特別的意向狀態,筆者贊同Searle 的這一觀點。后者例如:當我熟睡時,我仍然相信“奧巴馬是美國總統”,這種相信的意向性狀態在Searle 看來并無意識。筆者不同意此分析,熟睡的人無法知道什么,更無法談及相信什么,因此就無法說明這是有意向性的狀態。

結合文學藝術創作和翻譯實踐過程,我們發現這些創作過程都是創作主體有意向性、有意識而為之的過程。文學藝術的創作是作家和藝術家意識的意向性向外部世界投射和構建的過程,通過這種投射和構建,外部世界被作者的經驗和想象改造并重新組織,可能形成一個嶄新世界。翻譯的創作過程也是譯者意識的意向性向原文投射和構建的過程,通過這種投射和構建,原文被譯者的經驗和想象改造并重新組織,形成“意可譯,非常譯”的譯文;不同譯者面對同一原文,在原文基本意義的基礎上,將各自的意向性投射和構建原文,依據不同的體驗過程和想象角度,從而可能產生“百花齊放”的譯本。

三、翻譯中的恒常與無常——翻譯的心理內容表征進路

要深刻理解意向性,必然離不開對其更為根本的心理內容的理解,心理內容也被稱為“表征問題”。Dennet(1991:112)曾提出意識的多重草稿模型,即各種思想或心智活動的完成,主要依靠“平行的、多軌道的、對感覺輸入的詮釋和細化過程。進入神經系統的信息處在連續的‘編輯修改狀態’;……各種各樣的增添、結合、校正與重寫都會出現”。李俠和郭巧懿(2010)在該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心理內容表征的語義加載模型在空間維度上的表達式及在時間維度上的表達式。本文擬從此角度進行翻譯產生的探討。

1 心理內容表征的空間表達式與翻譯

李俠和郭巧懿(2010)把心理內容表征的空間表達式定義為S0 表示結構本身所具有的初始語義內容,“當各種感覺刺激在輸入模塊內部編碼的時候,經過信息過濾后完成初步表征,這時增加的語義是比較純粹的關于感覺刺激的語義內容,這部分語義量我們稱為S1;當來自各個模塊內部的經過初級表征的信息會聚到中樞加工系統時,經過再表征過程,各種背景因素的影響使表征再次被加載語義,我們稱這部分語義為S2”。通過概念性內容的心理表征,對外部刺激的輪廓構建,這是粗線條的,如分類等,這部分形成的語義為S1;對外部刺激物的細節內容進行非概念性表征①,細化與豐富心理表征的內容,由此形成對外部事物的完整表征,這部分的語義為S2。以杯子為例,說明杯子作為結構載體,其承載的內容為液體,本身它便限制了加載的內容,這種功能正如原始語義內容,即S0。如果我們深入探究,假設杯子中盛有水,觀察者在接受杯子和水的視覺刺激后,輸入模塊內部進行編碼,完成初步表征,如杯子的顏色、形狀、大小,水的多少、澄澈度等,獲得比較純粹的有關視覺刺激的初步心理表征,即S1。進而,觀察者結合自己的經驗,推測杯子的來源、杯子的歸屬、何時盛的水等,這些則是來自各個模塊的初步心理表征會聚到中樞系統后結合背景因素再表征的心理內容,即S2。

結合翻譯產生過程,S0 可以理解為原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原文表征的意義;S1 為譯者在受到原文的視覺刺激后進行的句法梳理、概念歸類;S2 為譯者“上下求索”,結合既定的背景能力,進行比較、推理、創新之后所表征的心理內容。究竟如何理解其中的背景呢?我們不妨借鑒Searle(1983:158)的觀點,背景提供了一套條件——包括實踐、技能、習慣、社會事實——從而驅動各種形式的意向性發揮作用。此模式中的空間指三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三種語義的存在形式,這與我們所談的翻譯為空間的錯位不同。翻譯的空間錯位主要是指作者與譯者生活的環境不同。在具體翻譯實踐中,S0和S1 主要涉及的是對原作的理解,譯者如果未能正確解讀原文會造成誤譯。誤譯的原因有很多,如語言結構、詞匯的空缺、一詞多義現象、譯者的水平、目的、所處時代等。這里要排除偽譯本,即作者為了贏得廣大的讀者群,便利用讀者的閱讀期待,將自己的原創作品偽裝成譯本發行。這樣的行為不屬翻譯,在此不做討論。

縱觀翻譯學研究的歷史,語文學派和語言學派強調譯文忠實于原文、與原文對等,這便是強調了空間表達式中的S0和S1 的作用。從另一角度講,這兩個學派忽視了S2 在翻譯產生過程中,在譯者這一翻譯主體身上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在對原文正確解讀的基礎上,由于譯者的背景②不同,則會產生不同的譯本。不同的譯者帶著自己獨特的感知解讀原作,這不是簡單的復制過程,而是創造性的勞動,譯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原創的作品。正如接受美學所言,任何文學作品都具有圖式結構,存在許多空白和未定點,需要進一步填補,而且這種填補永無止境。不同讀者生活經歷、審美情趣、價值觀不同,必然對同一文本解讀出不同意義,這一過程恰恰是體現了S2 所發揮的重大作用。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譯者的自由總是有限度的自由,“譯作與原作同源而不同一”(許鈞,2002:15-21)。翻譯研究學派、文化學派關注譯文在目的語文化中發揮的作用及影響,主張譯文不必依賴原文。解構主義學派認為,原文依賴譯文,譯文與原文的地位是平起平坐的。兩大學派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夸大了譯者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夸大了S2 這一語義范疇在整個翻譯產生過程中的作用。盡管“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我們不可否認無論如何解讀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終究是哈姆雷特,永遠無法成為莎士比亞、奧菲利亞。翻譯過程亦是如此,原文的重要作用無法取代。

2 心理內容表征的時間表達式與翻譯

李俠(2011)將語義加載模型在時間維度上的內容量表達式定義為。在0~t 的區間內語義函數的積分,此處的0 意味著從生成算起到某一個具體的時間t 為止的語義內容。隨著時間的增加,語義內容也將相應增加。該模型的理解既適用于某一位譯者對于某部作品的解讀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逐步豐富,同時也可以擴展到整個翻譯的歷程,即不同譯者對同一原文的理解隨著時間的流逝有著語義的變化,這是理解的豐富性,也極大地豐富了整個譯文世界的語義。

譯者跨越了語言和文化的障礙,穿越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讓自己進入本文擁有的諸多過去視域,與譯者主體現在的視域相融合。在伽達默爾看來,理解是歷史性的存在,無論是理解者——人,還是理解的對象——本文,都是歷史地存在,即都處于歷史的發展演變之中。Gadamer(1975:236)認為:“本文作者的本意是不存在的,它在歷史長河中已經演變成了一系列他者,因而,理解根本無法去復制本文作者的原意。誰試圖去理解,誰就面臨著那種并非由事物本身所產生的前意義的干擾。”前見必先于理解和解釋,并且決定了理解的歷史性。實際上,這一觀點與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英國歷史學家柯林伍德的“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如出一轍。譯者心理內容的產生受其前見的制約,而且隨著翻譯的推進,其理解也可能發生變化。一部作品不同譯者的重譯,更是會因為時代的不同而產生心理內容表征的差異,從而產生不同的譯本。盡管如此,我們不得不承認多個譯本的出現豐富了讀者的理解,豐富了整個翻譯世界。

究竟如何理解這種語義隨時間的變化呢?劉桂蘭(2011:iii)認為,自我修訂式的翻譯、不同譯者的復譯,“譯本本身都負載著原文的信息碼,承受著來自現存先有文本的制約,涂抹上了現代社會的色彩,也試圖在找尋它的現代發展形式和社會走向。譯本以及譯本的創造者對應著社會進步所急需的角色和使命,一方面呈現著現代社會必備的時代要求,另一方面,也表現出由此而產生的世俗化特征。”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重譯的現象也與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在國際地位的發展相匹配。一國政治經濟發展了,其文化軟實力必然也隨之增強,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其文學作品并且嘗試作出翻譯,貢獻了不同的心理內容表征,發展了翻譯產業。

3 心理內容的修改與翻譯

李俠(2011)結合丹尼特的研究進一步指出,S2 的內容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容易發生后驗修改,即我們把后來的一些經驗添加到先前的意識內容中去,于是意識的最初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反,S0和S1 的內容主要與結構本身有關,其內容在形成之初就被預先設定,容易發生前定修改,即便后來實際的經驗與最初的預設不符,也按照最初的設定來修改意識內容。李俠和王慜超(2011)以我們對一首古詩的理解為例,說明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閱歷的豐富,對于古詩的理解會隨之改變,但是其基本內涵無法更改,這些就是S0和S1 的內容;新增添的經驗內容有著高度的語境敏感,這正是S2 的內容。

實際上,這一點心理內容的修改過程與Searle 對意向狀態進行的劃分十分類似。Searle(1983:8)根據意向性心靈結構的不同,將主體的活動分為心靈向世界的適應性指向(mind-toworld direction of fit)、世界向心靈的適應性指向(world-to-mind direction of fit)和無指向三種。心靈向世界的適應性指向意指主體有義務調整自己的心靈狀態來適應世界,如某個信念,如果最終被證明為錯,那么出問題的正是信念本身;世界向心靈的適應性指向意指世界改變自身從而達到與人心靈的一致性,例如愿望和意圖具有此種適應指向,因為它們的目的不是表示事物的情況,而是表示我們想要使它們怎么樣,或者我們打算使它們怎么樣。王昌玲和張德讓(2010)認為:“就翻譯而言,心靈向世界的適應性指向可以理解為譯者心靈向原文文本世界的適應性指向,世界向心靈的適應性指向可以解讀為原文文本世界向譯者心靈的適應性指向。”

由此可見,后驗式修改類似于Searle 的心靈向世界的適應性指向,前定式修改類似于Searle 的世界向心靈的適應性。盡管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心靈與世界的關系,但是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認知,尤其是意識,正是架起二者的橋梁。翻譯是跨文化交流的過程,“從根本上說,是向本土文化意識形態輸入異域文化意識形態”(廖文麗、譚云飛,2011)。這種意識形態的輸入依賴視域融合的過程。在伽達默爾提出的“視域融合”的基礎上,朱健平(2007:398)指出:“在翻譯過程中,目的語文本的形成經歷了兩次視域融合,在第一次視域融合中,譯者前見的介入使融合所得到的新視域不同于源語文本視域;在第二次視域融合中,目的語文化視域的介入使剛剛形成的新視域再次發生變形。”我們不禁要問在視域融合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在此過程中心理內容發生了怎樣的修改?結合上面的分析,筆者認為,在第一次視域融合中,譯者使自己的視域盡可能向作者的視域靠近,使自己的心靈指向世界,即心理內容主要產生了后驗式的修改;在第二次視域融合中,譯者再次發揮主體性,讓自己的視域靠近讀者,使自己的譯本世界指向他所理解、所希望的樣子,這主要是心理內容前定式的修改。

4 意可譯,無常譯——“翻譯即解釋”的再思考

“翻譯即解釋”這一說法由來已久,但是其內涵如何理解,至今眾說紛紜。綜合以上的分析,筆者借助心理內容表征的模型進行闡述。從心理內容表征的空間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到,字面基本的意義,即S0 與S1 在翻譯過程中保持了對等,這種解釋在不同譯者之間不構成差異,這是原作者意圖可以翻譯的體現;譯者結合既定的背景能力,進行比較、推理、創新之后所表征的心理內容S2,在不同譯者身上體現了解釋的差異,這是不同譯者產生不同譯文的原因。心理表征的時間模型從時間的角度回答了自我修訂式的翻譯、不同譯者的復譯產生的歷史性、社會性和心理性原因,“翻譯即解釋”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在視域融合的過程中,譯者還發生著前定式與后驗式的修改過程,從而幫助自己的理解,完成翻譯活動。因此,“翻譯即解釋”可作如下解釋:翻譯是在跨文化語境中,譯者結合時代和社會的背景,在理解原文作品字面意義的基礎上,依據自身的能力、審美趣味、價值取向、文化修養和人生經歷,有限度地發揮并解釋原文,從而完成譯文創作的過程。

四、結語

徐盛桓(2011)認為:“無論表達還是理解,人們對所感知的東西的選擇和對感知后得到的感受,都是以意向性為導向的。”翻譯過程既涉及理解也涉及表達,其過程必然伴隨著意向性的導向作用。本文正是借著意向性的東風,從心理內容表征的角度討論了翻譯發生的過程。從心理內容表征的空間維度看,翻譯過程融合了原作的語義(原作的存在是翻譯的前提,為翻譯發生提供了客觀依據),譯者對原作句法結構等進行歸納整理和初步理解的表征,而更為關鍵的心理表征在于譯者結合自身的背景因素,如將知覺刺激整合到一起,形成譯文的表征。這對于我們理解翻譯中的“恒常”與“無常”有著很好的幫助。原文的語義、基本信息的傳達基本不會改變,而由于譯者的背景——實踐、技能、習慣、社會事實等的不同,導致對原文理解的差異。正如許鈞(1996)所言:“翻譯不可能有定本。”譯者首先是讀者、闡釋者理解并且挖掘原作的潛在意義,盡可能接近原作的精神;但是,不同譯者有著不同的審美趣味、價值取向、文化修養、人生經歷,因此對同一部作品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和闡釋。

綜合心理內容表征的時間和空間維度,可以得到翻譯發生過程的結論:翻譯是在跨文化語境中,譯者結合時代和社會的背景,以意向性為導向,在理解原文作品字面意義的基礎上,依據自身的能力、經歷、修養等,有限度地發揮并解釋原文,通過比較、推理、修改、創新,構成心理內容的不同語義內容,從而完成譯文創作的過程。本文運用意向性中的重要相面——心理內容表征的角度對翻譯發生的過程進行了分析。但是對于其他心理內容的研究范疇,如主體問題、本質問題、因果性問題等還有待于進一步分析。另外,如何更好地借鑒心理內容研究的流派,如內在主義與外在主義、概念內容與非概念內容等,進行翻譯的研究,都為語言工作者們提出了嶄新的課題。

注釋:

①對于概念性表征和非概念性表征的理解,哲學界的看法并不一致,詳見王華平和叢杭青的《概念內容與非概念內容》,發表于《哲學研究》2009年第9 期,筆者在此僅援引李俠的觀點加以闡述。

② 此處的背景,不僅包括譯者本身的能力、跨文化意識、素質、性情、經歷等,也涉及譯者對不同文體運用不同的翻譯風格的認可與否。

[1]Dennet,D.C.Consciousness Explained[M].New York: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91.

[2]Gadamer,Hans-Georg.Truth and Method[M].London:Sheed and Ward,1975.

[3]Husserl,E.Ideas:General Introduction to a Pure Phenomenology[M].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83.

[4]Searle,J.R.Intentionality: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高新民,劉占峰.意向性·意義·內容——當代西方心靈哲學圍繞心理內容的爭論及其思考[J].哲學研究,2003,(2).

[6]高新民,劉占峰.意向性理論的當代發展[J].哲學動態,2004,(8).

[7]李俠.關于語義加載與心理內容表征的兩個問題研究[J].哲學研究,2011,(6).

[8]李俠,郭巧懿.論思想語言與心理表征中的語義加載問題[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1).

[9]李俠,王慜超.當代認識論研究的新方向:心理內容的表征問題[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10]廖文麗,譚云飛.論闡釋學理論和現象學意向性原則對譯者主體性發揮的啟示[J].外國語文,2011,(3).

[11]劉桂蘭.論重譯的世俗化取向——在翻譯活動與價值實現的交合點上[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

[12]宋榮.心理內容:探索心靈世界的新維度——當代心理內容研究的最新進展[J].江漢論壇,2012,(4).

[13]屠國元,李文競.翻譯發生的意向性解釋[J].外語教學,2012,(1).

[14]涂紀亮.英美語言哲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5]王昌玲,張德讓.意向性批評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10,(5).

[16]許鈞.翻譯不可能有定本[J].博覽群書,1996,(8).

[17]許鈞.譯事探索與譯學思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18]徐盛桓.語言研究的心智哲學視角——心智哲學與語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19]趙春雨.翻譯·主體·意向——翻譯中的意向性[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20]周曉梅.翻譯研究中的意向性問題[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1).

[21]朱健平.翻譯:跨文化解釋——哲學詮釋學與接受美學模式[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語義內容心理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科學大眾(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語言與語義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主要內容
臺聲(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現代語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4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語義分析與漢俄副名組合
外語學刊(2011年1期)2011-01-22 03:38: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欧美日本二区|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亚洲手机在线|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欧美一级色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日韩麻豆小视频|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在线欧美国产| 爱爱影院18禁免费| 美女亚洲一区|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色综合|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欧类av怡春院|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国产成人三级| 日本在线国产|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99草精品视频|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高清视频一区|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亚洲成人播放|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成人免费|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 亚洲午夜片|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理论一区|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 国产精品3p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波多野一区| 青青草欧美|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国产精品浪潮Av|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操国产美女| 久久中文电影|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国产一级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