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勤峰
(1.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092;2.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圖書館,江西 南昌 330003)
建設一個各盡其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當前全國人民努力奮斗的目標,也是我們黨幾十年執政經驗的總結和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深化的結果。 建設和諧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也需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文化建設可以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其自身的繁榮發展也會極大促進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 而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 是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舉措。
和諧社會是古今中外歷代社會思想家追求的最高社會理想,是社會發展的完美體現。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 中描繪了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況, 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這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和諧社會的寫照。 但和諧社會不是一種社會形態,而是一種社會狀態,所以并不等同于共產主義社會。就本質屬性來說,和諧社會是指社會同一切與自身相關的事物保持著互相協調的狀態,包括社會與經濟發展、政治文明、文化繁榮、環境保護等的協調, 社會的各個階層之間能夠實現良性互動,整個社會能夠表現出一種公正的狀態,社會能夠實現安全的運行和健康的發展。 衡量一個社會的和諧程度,一般看三個方面:一是考察社會各階層之間處于什么樣的關系狀態。 和諧的社會應該表現為社會各階層之間具有較高程度的團結和融合,能夠良性互動、互相尊重、互惠互利,如果社會各階層之間矛盾沖突嚴重, 則社會必定不和諧。 二是包括社會財富在內的各種利益能否在社會各階層、群體之間實現公平分配。 公平分配不是平均主義式的分配,但對各階層、群體的分配差異是建立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主要基于對社會貢獻的不同。三是社會利益集團的形成程度。社會一旦形成固定的利益集團, 就會對集團外的人形成排斥,導致階級分化,互相敵視,利益不能共享。 和諧社會應該是開放和平等的, 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平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和諧社會尤其關注處于弱勢地位階層、群體的利益,為他們提供平等的改善處境的機會, 每個個體的努力都能得到社會的回報。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 文化建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的意義。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 它是維系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紐帶, 是一個國家社會凝聚力的根源。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構建和諧社會既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撐、良好的文化條件。 如果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奮斗目標,沒有思想上、文化上的和諧,就難以把社會各個階層的力量凝聚起來。 和諧社會從其完整的意義上說,包括三個層面,即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 這三大關系之間的和諧體現為人們的行為方式和實踐活動, 但在更深刻的意義上體現為人們的哲學世界觀和道德觀念, 也就是體現在人們用什么樣的態度和觀點看待周圍的事物。 而看待事物的正確世界觀以及高尚道德情操對于一個人來講, 是其自身基本素質的重要內容。 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首要的和根本的工作在于人的總體素質的改善和提高。 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根本出發點和著眼點。 實現這一目標,從我國目前實際出發, 除了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要再上一層樓外,最重要的是加強和重視文化建設,通過文化建設重塑國民信仰,提升國民整體素質。
文化建設需要全民參與, 其成果也應該全民分享。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區域性失衡,文化信息資源的地區分布也極不平衡, 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和大城市集中了大部分優質文化信息資源, 而西部地區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地區在文化設施和文化資源建設方面極度匱乏, 這種不平衡嚴重影響了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和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主要障礙。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 正是為了消除文化發展的不平衡, 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讓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并在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過程中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
我國從2002 年就開始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經過多年的發展,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初步建立了層次分明、互聯互通、多種方式并用的數字文化服務網絡, 為下一步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推動和應用奠定了基礎。 但同時, 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也還面臨眾多的困難和障礙,需要盡快研究解決。
首先, 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礎。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自啟動以來,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 截至2010 年底,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建成1 個國家中心,33 個省級分中心(覆蓋率100%),2 867 個縣級支中心(覆蓋率95%),22 963 個鄉鎮基層服務點(覆蓋率67%),59.7 萬個村基層服務點 (覆蓋率達98%),累計為9.6 億人次提供了服務。通過廣泛整合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藝術院團及廣電、科技、教育、農業等部門的優秀數字資源,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資源建設總量已達到108TB,整合制作優秀特色專題資源庫207 個。
其次,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應用,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實現的難度大大降低。 一是網絡信息大大擴充了文化信息資源的內容和數量。 二是文化信息資源處理手段日益現代化, 文化信息資源采集、加工、傳播更加容易,縮短了文化信息資源流程,降低了時間成本,甚至能夠實現雙向多功能互動式的文化信息資源處理。
最后, 普通民眾信息能力提高, 信息意識增強,能夠主動學習、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獲取需要的信息資源,不同地域的“信息鴻溝”現象得到了改善。
一是相關法規建設滯后。 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離不開國家層面的制度保障, 但目前這方面還很不完善, 有些多年前制定的法規制度已不適應現在的情況。二是共建共享發展不均衡。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主要推動者是各級地方政府。由于發展不平衡, 各地對共建共享工作的推動力度不一, 不同地區能獲取的文化信息的差距仍然很大。 三是宣傳力度不夠,文化信息資源利用率比較低。四是共建共享組織規劃不盡合理。共建共享沒有全國性的組織機構, 文化管理部門基本都是屬地管理,各自為政,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溝通。 此外,各地各部門建成的文化信息網絡共享系統,類型復雜多樣, 兼容性和操作性不強, 既造成了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又增加了資源集成、整合、管理的困難。
從組織結構的視角觀察, 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雖然參與主體眾多, 但仍是政府文化管理部門主導下的一項工程。 因此,文化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主要是一種政府文化建設主管部門、 文化事業單位、 文化社會團體以及普通民眾之間的信息流動。 為了使共建共享更有效率,有必要對現有的管理部門進行整合, 成立一個全國性的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管理機構,對各文化機構、單位團體進行業務指導,統籌安排,協調各方利益,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該管理機構可以被賦予一定的行政權力,必要時能進行適當地行政干預。
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需要強有力的政策保障。一是文化信息資源開放政策。在不損害創造者利益、不危害國家民族利益的前提下,文化資源要盡可能讓全體社會成員共享。 文化信息資源開放政策要兼顧各方利益,讓資源最大限度發揮作用。二是經費籌措政策。 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 只有制定共建共享經費籌措政策,明確各方的責任和義務,才能確共建共享有穩定的經費來源。三是技術支持政策。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為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為了充分發揮技術的促進作用,需要制定相關的技術支持政策。
文化信息資源共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個信息資源整合的過程。 建立信息整合機制,關鍵是要成立一個共建共享協調管理機構, 建立一個統一的信息資源管理和發布平臺。 信息整合不能損害參與者的利益, 要對做出犧牲的參與者給予相應的利益補償, 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參與積極性。 信息整合的實施流程包括兩個步驟:一是資源集中。 收集各方面的文化信息資源,進行統一的分類、存儲和管理。 二是資源共享。 文化資源的共享并不等于文化資源的平均分配, 而是要根據用戶的文化需求和設施條件進行優化配置, 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社會效果。
對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工作進行合理評價,才能了解當前工作中的得失,提出進一步發展的思路。 構建一個科學、可行的共建共享工作評價機制,需要明確共建共享工作評價的目標、總體框架、評價指標以及可供選用的評價方法等。 評價指標的選取,主要內容應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工作機制的完善與否;二是工作的進展和成效如何;三是存在問題的輕重多寡;四是用戶的滿意程度。
追求社會和諧, 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一個基本理念和構成要素。 和諧社會建設離不開文化的繁榮與進步。 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是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只有吸引社會公眾廣泛參與,才能不斷豐富文化信息資源總量, 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啟蒙教化作用, 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1] 楊洪波.和諧社會的尋求[D].貴陽:貴州大學,2008.
[2]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介紹 [EB/OL].[2013-01-19].http://www.ndcnc.gov.cn/gongcheng/jieshao/201212/t20121212_4953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