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奕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0038)
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揭示了圖書館最基本的規律,被國際圖書館界譽為“我們職業最簡明的表述”[1]。美國圖書館學家克勞福特和戈曼合著的《未來的圖書館:夢想,狂熱與現實》提出了“圖書館學新五定律”。新老“五定律”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意蘊,從不同角度體現了“目的論”“技術決定論”“人文主義”和“辯證唯物史觀”,并最終歸結到“以人為本”這一思想內核上。本文擬梳理新老“五定律”與這些哲學觀點的對應關系,揭示新老“五定律”對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的哲學啟示。
“目的論”的觀點起源于古希臘。在古希臘人眼中,自然萬物是有靈性的,且各有各的目的,各有各的位置,都體現著某種預定的計劃、某種前定的目的[2]。康德指出:“人類生存的最終目的是自我構建的最高生存理念——以人為目的。”從古希臘“自然目的論”到“康德目的論”,“目的論”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倫理價值。
阮氏提出的 “書是為了用的”“每本書有其讀者”和勞福特、戈曼提出的“確保知識的自由存取”充分體現了“目的論”的哲學觀點。他們將書的使用價值與讀者平等獲取知識信息的權力統一到以人為目的、為人類造福上來,這正是書與知識存在的價值所在。
根據“目的論”的價值觀,不同的“書”在不同的高校圖書館,因其服務目的中的“人”不同,其價值并不相同。所以,每一所高校圖書館都應圍繞“目的”,針對不同內容、不同載體、不同讀者科學規劃、合理組合建設數字資源。
1.2.1 基本數字資源館藏定位
全球數字資源正在以人們難以想象的速度發展,每一所高校圖書館都應樹立本館明確的價值目標,確立本館的建設重點,確定本館長期購置使用和保存的范圍。基本數字資源館藏定位是圖書館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前提和保證,“擁有”是“獲取”的前提,沒有“擁有”,“獲取”就成為無源之水。只有構建獨特的館藏數字資源,圖書館才能在信息生態鏈中占有一席之地。
1.2.2 可用數字資源獲取
衡量一個圖書館價值目標的實現,已經不能用“擁有多少資源”來評價,而應由“可以獲取多少資源”來測評。網絡時代的資源建設,圖書館應當把數字資源建設重點放在可用資源的獲取上,放在構建圖書館聯盟上,放在圖書館在社會網絡系統的“信息生態”擴張與強關系占位上[3],放在網絡攻關上。爭取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限度的可用、有用資源。
1.2.3 特色數字資源建設
每個高校圖書館都有符合本院校特色的館藏,其中不少文獻不僅有特色,而且十分珍貴。但相當多的圖書館對這些資源不夠重視,使得很多珍貴的資源被束之高閣。有計劃有步驟地將特色文獻盤活,賦予其數字化生命,加強對文獻本質的深層次揭示和對文獻的組織管理,使這些文獻在一個更大的數字生態系統中生存并發揮作用,是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的一項重點工程。
以培根、笛卡爾等為代表的樂觀技術決定論者肯定科學技術對人類進步的作用,認為“人正是通過和借助技術決定著自己的未來”[4]。而以海德格爾、哈貝馬斯等為代表的悲觀技術決定論者認為,技術不僅是生產力,更是一種意識形態,人類對自然的主體性通過技術達到極致,卻被技術囚禁了心靈,在技術化的時代里,人變成一部機器,與人性化的生活目標完全脫節。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無論理論界對新技術表示歡迎還是擔憂,依托信息通訊與網絡技術,實現多種媒體深度融合的“全媒體”時代已然到來。數字資源作為傳統圖書館資源的繼承與發展,其眾多優點能夠更好地弘揚阮氏五定律的精神實質[5]。勞福特和戈曼毫不猶豫地指出 “明智地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服務質量”“重視各種知識傳播方式”,實際上就是重視人們不同媒介體驗的需求,即主張合理利用科技手段為人類服務。“技術決定論”的合理因子啟發高校圖書館要以更加方便地滿足讀者多重需求為前提,綜合考慮效益和發展等因素,走復合型資源建設之路,將不同載體文獻特點發揮到極致。
2.2.1 全媒體服務方式
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因此,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也應是復合多態、全媒體式的。首先,圖書館應打破時空限制,利用數字信息傳播優勢,為讀者提供超時空服務;其次,圖書館提供的信息內容應具備多樣性,從圖形到文字,從聲音到影像,讓讀者根據需要獲取資源形式;再次,圖書館提供的信息內容應具備多種傳播渠道,滿足讀者不同的媒介體驗需求;最后,圖書館應利用新媒體傳播優勢,加強與讀者互動,提供個性化優質服務。
2.2.2 一站式服務平臺
隨著圖書館服務內涵的不斷深入與拓展,建設一個結構清晰、界面友好、互動性強的一站式服務平臺顯得十分重要。通過這個平臺,圖書館可以及時推薦數字資源建設成果,為讀者提供書、刊、電子數據庫、多媒體資源的一站式檢索平臺;讀者可以注冊登陸,提交科技查新、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等服務申請,查看服務狀態;讀者不再是孤立存在,而能通過平臺SNS功能,相互關注,構建社會關系網絡[6],通過圖書館與讀者互動、讀者之間互動,挖掘信息,共享知識。
人本主義強調不僅要維護人的自由與尊嚴,更要肯定人在宇宙中的核心位置,把人作為哲學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這種強調人的個體和個性,對人給予非社會性的理解的觀點,實際是把原本是人文主義的核心內容的哲學思想用哲學本體論的形式表達出來。 ”[7]
客觀知識是圖書館學的邏輯起點,知識組織是圖書館學的邏輯中介,人是圖書館學的邏輯終點[8]。阮氏提出“每個讀者有其書”“節省讀者的時間”,對圖書館的“藏書”“讀者”“館員”三要素賦予了深刻的具體內涵,從根本上奠定了三要素人文主義的思想基礎,為現代圖書館的健康生長提供了思想資源。勞福特和戈曼則進一步強調“人本主義”精神內核。新老“五定律”為現代圖書館的逐步改進和完善確立了方向和目標[9]。真正實現圖書館職能的原動力是圖書館深切的人文關懷[10]。據此,高校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建設要以知識獲取的 “自由、平等”尊嚴為底線,要有讀者是資源建設的“評價與參與主體”的胸懷,要圍繞讀者“文化素質”培養展開。
3.2.1 彰顯開放理念
在高校圖書館里,所有讀者都應有平等享受服務的權利。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來自偏遠地區的學生,面對陌生世界,表現出強烈的畏懼和焦慮;一些家境窮困的學生因交不起上網費而加劇了和同學之間的“數字鴻溝”。為了遏制這些不平等現象,高校圖書館應盡量取消各種限制,不僅要免費開放數字資源,還應免費提供電腦等網絡資源獲取工具,取消電子閱覽室收費,主動提供電子文獻檢索培訓,彰顯開放理念。
3.2.2 引入讀者評價和參與機制
以往的高校圖書館資源建設評價機制普遍倚重圖書館專家與上級主管部門的意見。網絡時代的圖書館能否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限度的可用、有用資源才是衡量一個圖書館資源建設水平高低的根本標準,而可用與有用的評判者只能是讀者。因此,高校圖書館應引入讀者評價機制,提供建議渠道,對讀者意見進行歸納、分析、反饋,讓讀者參與數字資源建設,積極嘗試推廣“讀者決策采購”[11]。
3.2.3 注重發揮素質教育職能
人類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素質教育正體現了這種訴求。在提供素質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質教育方面,高校圖書館應該有更多的責任擔當。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應當重視適合大學生閱讀和求知習慣的 “全媒體”資源。
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的未來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種社會存在,為了實現自身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類不斷進行勞動實踐,促進了歷史的統一性與多樣性[12]。“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阮氏把圖書館形象地描述為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反映了圖書館在歷史長河中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高校圖書館在數字資源建設中必須站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高度,以新老“五定律”為指引,圍繞人本主義內核,以圖書館的基本職能為出發點,努力實現館藏形式拓展、用戶對象拓展、共享范圍拓展、服務功能拓展和服務功能突破、館藏突破、時空突破,用戶突破[13]。
[1]黃宗忠.論現代圖書館學原理[J].圖書情報知識,2007(1):38-46.
[2]陶立霞.目的論的歷史嬗變與當代命運[J].理論與現代化,2011(11):49-55.
[3]高新陵,王正興.圖書館情報機構聯盟嵌入社會網絡業務模式創新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2(6):21-23
[4]王建設.技術決定論:劃分及其理論要義[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1(8):57-62.
[5]林劍鋒.數字圖書館時代的阮氏五定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4(8):13-15.
[6]胡昌平,胡吉明,鄧勝利.基于社會化群體作用的信息聚合服務[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3):51-56.
[7]劉放桐.“人本主義”和“人本主義哲學思潮”隨想錄[J].學術月刊,1999(10):32-41.
[8]蔣永福.圖書館哲學是什么[J].圖書情報工作,2001(10):5-10.
[9]林青.對圖書館學五定律人文精神之解讀[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6):18-19,30.
[10]馮瓊.圖書館學新老五定律與圖書館人文關懷[J].圖書館論壇,2007(1):63-65.
[11]張甲,胡小菁.讀者決策的圖書館藏書采購—藏書建設2.0版[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37(192):36-39.
[12]俞吾金.論兩種不同的歷史唯物主義概念[J].中國社會科學,1995(6):96-107.
[13]姬洪軍.數字圖書館對阮氏五定律的弘揚[J].圖書與情報,200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