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顯
(信陽師范學院圖書館,河南 信陽 464000)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知識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受到了國家、企業及各種社會組織的普遍關注。同時,作為一種工具,知識對個體的生存和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人們立身行事的最重要資本。人們對知識作用的認識越深入,對知識的需求就越迫切,從而形成了強大的知識勢差,促使知識不斷地流動和創新。圖書館作為社會知識和信息的儲存與傳遞中心之一,應該主動了解和掌握人們的知識需求傾向,為知識的有效傳播和創新服務。
由于知識的非均衡分布狀態,不同組織或個體在擁有某類知識的存量方面存在差異,我們可以借助物理學的勢能和勢差的概念,把某個組織或個體在某個時期所擁有某類知識存量的多少定義為知識勢,而把它們之間擁有知識存量的差異定義為知識勢差。依據這一概念,筆者將圖書館因為擁有知識存量而具有的勢定義為知識勢,表示圖書館的某類知識在某一時刻的存量,表現為知識的先進性、有效性、流動能力和時間等的函數[1]。知識勢差的存在,使得知識在不同組織或個體之間的傳播成為可能,而且知識總是從密度高的一方向密度低的一方流動。
圖書館在知識傳播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一般來說,圖書館擁有的知識存量遠遠高于用戶的知識存量,知識勢差在圖書館與用戶之間廣泛存在,這也是用戶喜歡到圖書館獲取知識的原因之一。圖書館的知識勢差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橫向知識勢差,是指圖書館與用戶之間在知識存量的廣度方面的差異,這對知識的普及具有重要作用;一種是縱向知識勢差,是指圖書館與用戶之間在知識存量的深度方面的差異,這對知識創新具有促進作用。
由于知識傳播不是一個知識自然流動的過程,雖然有知識勢差的存在,但并不必然產生知識傳播行為[2]。盡管圖書館在知識存量方面占據優勢,但圖書館往往是一個被動的知識傳播者,用戶才是知識傳播的發起者和終結者,是圖書館知識傳播的關鍵因素。本文主要從用戶的角度來探討知識傳播的成因。
在圖書館知識傳播的過程中,用戶的知識需求是推動和維持知識傳播的內在動力,是知識傳播的根本推動力量。滿足用戶的知識需求,實現知識的有效傳播是圖書館各項工作的宗旨。因此,圖書館要緊緊圍繞用戶的知識需求,加強用戶知識需求調研,積極搜集和開發用戶需求的知識和信息,形成高位的知識勢,為知識傳播做好知識儲備工作。
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實現知識傳播的關鍵因素。圖書館與用戶之間只有相同或相似的知識結構,才能實現順暢的理解和交流,進而實現知識從圖書館到用戶的流動。對用戶來說,他們應具有一定的學科知識背景,并能夠對所需知識進行描述和理解。對圖書館來說,它通過用戶知識需求調研,儲備相關學科專業的知識,并合理分配知識存量;根據館員的學科知識背景和用戶的需求層次等,設置不同層次的學科館員。
熟練的知識技能是實現知識傳播的重要保證。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爆炸性增長,如果沒有掌握相應的知識技能,很容易“掉進”知識的“漩渦”之中而找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識。對用戶來說,他們應該掌握的知識技能主要包括知識檢索能力、知識的分析與綜合能力、知識的判斷和評價能力等。對館員來說,其應該掌握的知識技能主要包括知識的分析與評價能力、知識的組織與整理能力、知識咨詢與服務能力等。另外,為了保護知識產權,用戶和館員應該了解和掌握相應的知識產權法規,在合理使用的范圍內實現知識從圖書館到用戶的自由流動。
本文所說的網絡是指用戶基于圖書館機制,為實現知識傳播相互連接而形成的一種拓撲結構。在這個網絡中,用戶之間,用戶與圖書館之間,因為彼此知識勢差的存在而形成了一個或多個溝通關系,如提供知識、獲取知識等。關系是這個網絡的中心,它具有力度、對稱性、傳遞性、互惠性和多元性等特性。關系的強弱直接影響著知識傳播能否發生以及知識傳播的效果好壞。
如圖1所示,圖書館知識傳播的網絡模式表明,一般情況下知識總是從圖書館向用戶進行傳播,而且大部分是顯性知識。用戶基于圖書館機制而形成的知識傳播是雙向傳播,而且大部分是隱性知識。就用戶個體而言,用戶之間的隱形知識傳播比用戶與圖書館之間的顯性知識傳播具有更好效果。

圖1 圖書館知識傳播的網絡模式
圖書館知識傳播的循環模式是指知識從圖書館到用戶,并經過用戶的創新發展又被圖書館收藏而形成的閉合回路。如圖2所示,該模式所表示的知識傳播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圖書館按照用戶的需求向其傳播知識;第二階段,用戶利用自己已有知識對新接受的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并得到新知識;第三階段,用戶將新知識進行系統化、規范化處理,并進行出版發行;第四階段,圖書館將出版發行的新知識納入館藏,并進入下一個知識傳播環節。從整個知識傳播的過程來看,該模式所傳播的知識主要是顯性知識,而且是一個知識不斷得到創新和發展的螺旋過程。知識循環的速度越快,表明知識的生產和創新也就越快,并從本質上揭示了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

圖2 圖書館知識傳播的循環模式(1)
圖書館知識傳播的循環過程也可以用下圖3來表示,圖3中的W表示圖書館所擁有的知識存量,K[S]表示用戶所擁有的知識存量,△I表示圖書館傳播給用戶的知識量,K[S+△I]表示用戶接受圖書館傳播后的知識存量,△K表示用戶接受△I后所產生的新知識。整個知識傳播過程是一個知識不斷增長的螺旋上升過程。

圖3 圖書館知識傳播的循環模式(2)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表明,圖書館知識傳播同樣存在著用戶知識需求的層次問題。圖書館只有了解和掌握了用戶的知識需求,并據此加強相應的館藏資源建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館藏資源與用戶需求不匹配的問題。按照用戶的知識需求層次,可以構建一個圖書館知識傳播的需求層次模式。如圖4所示,根據用戶所處的人生階段和職業選擇,可以將其知識需求劃分為大眾知識、學習知識、應用知識和研究知識四個層次,相應地,這些知識也由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專業圖書館和研究型圖書館來提供。當然,用戶可能同時具有不同角色和身份,其所需的知識也具有跨層次性,這就有可能需要多個圖書館來提供。同時,圖書館也會因館藏知識的層次不同而體現為不同知識層次結構,并且可以兼具不同角色。

圖4 圖書館知識傳播的需求層次模式
圖書館知識傳播的過程,是圖書館與用戶之間進行雙向知識交流的過程,更是對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的第二定律“每個讀者有其書”和第三定律“每本書有其讀者”[3]的具體注解,并從根本上闡釋了圖書館“傳播知識、造福人類”[4]的核心價值。
“書是為了用的”。為了更好地實現圖書館的知識傳播效能,滿足用戶的知識需求,圖書館應積極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構建有效的知識傳播機制,實現知識的順暢流動;二是積極采用先進的知識管理技術和方法,增強知識服務技能;三是構建與用戶兼容的知識勢差體系,加強對知識的儲備和整合;四是構建知識傳播的數學模型,實現知識勢差的定量分析。
[1]舒宗瑛.基于知識勢差的圖書館聯盟知識流動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4):90-93.
[2]王運顯.高校圖書館知識傳播動力機制實證研究——以信陽師范學院圖書館為例[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25):90-92.
[3]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M].夏云,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2-4.
[4]馬恒通.傳播知識 造福人類:圖書館的核心價值新探[J].圖書館論壇,2007(6):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