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梅
(南京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0002)
讀書會是人與書的結合所形成的閱讀與討論的非正式組織。在每一個讀書會中,參與者以閱讀為中介,交談為核心,帶有自我教育的目標。作為一種靈活的閱讀引導和推廣形式,讀書會在社會生活中越來越引起民眾的關注和參與。本文擬從當前民間文化需求和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職責的角度,分析公共圖書館建立讀書會的必要性,并介紹南京圖書館陶風讀書會的概況,供同行參考。
我國向來有問學論道的傳統。《禮記·學記》:“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有著相同志向的讀書人,相約一同讀書論道,可以“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宋朝以后,書院的興起更是提供了各種大規模的、有嚴密組織的讀書會的集合,并且都有博學的指導者主持其事,學子們互相辯論、問難,完成自己的學術理論和思想的框架。另外,歷史上文人結社的傳統也由來已久,同一社團的文人,往往有著相同的閱讀傾向,甚至閱讀同一部作品并在創作中模仿這一風格,比如清代陽羨派詞人蔣景祁見到一部南宋遺老的詠物詞合集《樂府補題》,“讀之賞擊不已,遂鏤板以傳”,其后,朱彝尊攜此書入京,掀起了一場大規模的唱和,形成浙派詞風,而朱彝尊本人也由此入主詞壇。這一文學史上的佳話,其過程正如一次讀書會的召集和成果匯展,可以說,具備了讀書會的所有特質。
在歐洲,18世紀末期,通過讀書會,受教育的公眾擴展到了從事工商業的小資產階級。當時的市民階級讀書會的形式通常是:由一些博學多才的人領導,選擇閱讀材料,這些人以啟蒙的姿態試圖教育所謂的下層民眾。民眾被導向文化,而不是文化自身俯就大眾。在美國,早期清教徒的爐邊讀經,以家庭為單位,無論是“自耕農、工匠、商人、手藝人,他們有藏書室,他們閱讀伊拉斯謨的《手冊》”。讀經運動的早期,閱讀材料偏重于宗教內容,后來閱讀面逐漸拓寬,人文主義者致力于引導人們清除中世紀以來的種種迷信的黑暗,1931年芝加哥大學校長哈欽斯(R.Hutchins)在校園開辦名著讀書會,并持續22年親自帶領學生閱讀和討論經典名著。1947年芝加哥大學支持成立名著基金會(Great Books Foundation),推動民眾閱讀,吸引人們參與、討論,過程注重討論詮釋分析,并且和芝加哥公共圖書館合作,開設課程以培養讀書會的帶領人。
在我國各地,各種主題、各種群體的讀書會不可計數,深受歡迎。如深圳“三葉草故事家族”(網址http://www.3yecao.org/index.php)是一個致力于推進親子閱讀進入家庭的民間公益組織,通過故事媽媽培訓、專家閱讀講座、新書試讀會、年度講述大賽等不同方式組織各類閱讀活動,讓更多的家庭溢滿書香;“彩虹花公益小書房”(網址http://www.dreamkidland.cn/leadbbs/thread.php?fid-2796.html)是深圳市首家獨立注冊的公益性親子閱讀推廣機構,致力推廣兒童閱讀的活動,得到了眾多家長孩子的認同;這些讀書會已經有了全國性的影響力。
在民間,很多人關注中華傳統文化。近些年“國學熱”的升溫,說明民眾越來越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感興趣,他們非常渴望有機會能了解更多的中華傳統文化,而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獲取知識信息的途徑非常有限,也不具備主動自學的能力,雖然出版傳媒、各種文化機構都推出很多產品,以對應這種需求,但是,這些單向傳播的文化產品都不足以取代閱讀、思考、討論、反省所帶來的真實而深切的閱讀體驗。所以,公共圖書館舉辦的讀書會活動成了他們參與學習、提升自我的最好的選擇。連續性的活動也易于形成一個穩定的參與群體,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討論的氛圍。
圖書館的工作責任包含對公眾閱讀的指導和推進。1994年國際圖聯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發布的《公共圖書館宣言》指出“公共圖書館的使命之一是支持和參與針對不同年齡層展開的讀寫能力培養和計劃,必要時主動發起此類活動。”2008年中國圖書館學會發布的《圖書館服務宣言》提出“努力促進全民閱讀”的目標。圖書館的基礎工作中,如藏書體系的建設,新書導讀,書目推薦等,無不體現圖書館對于民眾閱讀的指導。讀書會這種新興的服務形式,擁有更加靈活的運行方式和更低的運行成本,且能夠兼顧更多數量的讀者,以不同的主題閱讀吸引不同的讀者人群,對于拓展圖書館服務方式和內容,擴大服務受眾,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服務水平都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讀書會完全可以成為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的一個有效途徑。由于城市的發展和民眾居處方式的變化,通信技術的進步及網絡的普及運用,讀書會的召集變得更加簡捷易行,利用讀書會進行閱讀推廣,成為公共圖書館的職責。
國內的公益組織活動雖然近年來得到大量開展和進行,但總體民眾的參與度和信任度仍然不能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狀況相比。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倡議和召集的公益讀書活動,受限于種種條件,難以在較大范圍內展開和持續。另外,社會上一些營利性的機構,也會開展公益讀書會,但是由于營利機構的自身的特點,比方說,師資力量的投入、場地的占用等等,都不能夠在合適的時間段推進公益課程。對于普通民眾而言,他們需要一個可信任和易進入的學習圈,有深層閱讀和思考、討論與表達的機會。負有公眾教育功能的公共圖書館的公益形象擁有極強的親和力與感召力,有助于讀書會的推廣。
傳統經典在流傳中,有諸多不同立場不同觀點的釋讀,后人如何取舍抉擇,這一方面取決于個人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也取決于所能獲得的信息資源。公共圖書館的“知識存儲”的特性決定了其文化論述的中立立場,圖書館的豐富館藏可以提供歷史和當下的多種理論觀點,有利于讀者參照對比,作為活動的組織者,有責任提供相關的書目信息,羅列歷史上重要的、觀點迥異的學術觀點,以便讀者參考利用。
公共圖書館分布廣泛,有著豐富的館藏資源,涵蓋古今中外各個學科,豐富的館藏資源為讀書會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資源基礎。同時,公共圖書館有著一支經驗豐富、知識結構合理、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館員隊伍,為讀書會的發展提供人力支持。
南京圖書館歷史悠久、藏書豐富,擁有先進的設施和高水平的館員隊伍,多次組織以傳統經典為內容的讀書會活動,并在2009年正式成立陶風讀書會。陶風讀書會之命名源自國學圖書館時期的陶風樓(此樓位于南京龍蟠里,是南京市保護文物)。在陶風讀書會成立之前,南京圖書館已經組織過若干期“誦讀經典 陶冶心靈”的詩詞誦讀賞析的活動,受到讀者的歡迎。“誦讀經典 陶冶心靈”活動和陶風讀書會多在周末和傳統節日中舉行,如在春節期間舉辦主題為“春來無處不春風”的詠春詩詞賞析,在六一兒童節時為孩子們準備一組“瑯瑯童音誦童趣”的描寫古代兒童的生活趣味的詩詞作品等。圖書館選取一些與主題相應的經典作品,由主講人對作品本身進行串講,以PPT的形式提供釋義,邀請讀者上臺朗讀、背誦或作賞析,也設計一些難度適當的文史知識問題請讀者回答。
南京圖書館提出陶風讀書會的宗旨:閱讀古代經典,了解傳統文化,提升個人修養,增進文化認同。為了滿足目前社會對“國學”閱讀的需求,圖書館前期推薦《大學》《論語》等儒家傳統經典,以求引領民眾,走近經典,后來又組織對《詩經》這樣萬古長新的經典作品和《千字文》《笠翁對韻》這樣的啟蒙讀物的連續閱讀,前者試圖借此機會向民眾厘清文學與傳統經學之關系,后者則有針對性地以中小學生為受眾,試圖讓孩子們從這些古代的蒙學讀物中獲得一些對于文化傳統的基礎知識,為以后接觸和閱讀古文經典培養基礎。后續的工作計劃中還包括更多的傳統經典專題閱讀。對于讀者,如有機會接觸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只是其中一部經典,也可以得窺豹之功,由此機緣,也許會對傳統經典有更多閱讀和思考。
相同閱讀的材料,但緣于不同的參與人群,讀書會的進行過程可能完全不一樣。因此,組織者的作用就顯得相當重要,要將閱讀傾向導入一個良性的狀態,要讓讀者的閱讀感悟能對自己和他人具有一個積極健康的促進作用,組織者除了具有良好的學術素養,還要具有敏銳的辨別力、迅捷的反應力和很強的溝通能力。
公共圖書館舉辦讀書會,符合當前民間文化的需求,也是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的責任,我們有理由相信,公共圖書館可以在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這一大的時代背景下,辦出有特色、受歡迎的讀書會。
[1]邱天助.讀書會備忘錄[M].臺北:洪建全基金會,2004.
[2]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3]瑪戈托德.基督教人文主義與清教徒社會秩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4]邱天助.讀書會專業手冊[M].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5]高小軍.發揮民間閱讀組織在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中的作用[J].圖書館界,2011(2):28-30.
[6]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EB/OL].[2012-11-12].http://www.unesco.org/webworld/libraries/manifestos/libraman.html.
[7]中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服務宣言[EB/OL].[2012-11-12].http://www.lsc.org.cn/admin/MakeTopictoHTML.php?Action=ViewNe ws&channelID=10&topicID=30&newsID=5091&language=CN&keyword=%CD%BC%CA%E9%B9%DD%B7%FE%CE%F1%D0%FB%D1%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