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賽娥
(廣州市市政職業學校,廣東 廣州 510500)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要依靠行業企業發展職業教育,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密切結合。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圖書館作為學校辦學的三大支柱之一,是開展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主要陣地,是大學生獲取知識、開闊視野的重要課堂。高職院校圖書館應適應高職院校的發展要求和信息環境的發展,創新服務模式,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信息共享空間,為學生的技能學習提供更自主的學習環境,為企業職工培訓和企業信息服務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平臺。
20世紀90年代末,國外高校圖書館為適應科研需要與用戶需求的變化,通過優化配置圖書館物理空間,整合圖書館服務,建立了一種新的能滿足高校用戶學習、科研需求的服務模式——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簡稱IC)。雖然國內外一些大學圖書館積極探索IC的構建和服務,但對于IC的概念,目前還沒有一致的說法。美國圖書館協會前主席Nancy Kranich認為:“IC確保對理想信念的開放存取和利用,它以價值、法律、組織、通訊設施和資源等內容為特征,促進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勵人們在民主討論中學習、思考和實踐,它是民主活動的基礎”。她從開放存取的角度把IC作為歷史意義上的社會共有設施,任何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存取和利用。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認為,IC是一個動態的服務模式,它為圖書館員、計算機專家、多媒體工作者以及各類用戶提供了一個交流的空間,IC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務,提高用戶的信息素養,推動用戶的研究與學習。從這些專家的觀點可以看出,IC是基于物理實體空間的一種新型服務模式和學習交流模式。圖書館構建IC,應在創建協同學習空間場所的基礎上,配置現代技術設備和網絡設備,建立集成化的信息資源體系,以館員的個性化服務促進讀者學習、交流、協作和研究。
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IC建設主要有兩種方式:(1)擴展改造現有館舍建設 IC;(2)新建館舍建設引進IC服務理念。在現有館舍基礎上建設IC不僅節約成本,而且還可以充分利用圖書館現有的資源。高職院校圖書館可根據本館實際,選擇不同的方式構建IC。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圖書館IC建設不但要有利于學校師生讀者信息的獲取、學習的協同,而且要為企業新產品的研發、企業市場營銷、企業經營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在IC建設過程中,學校與企業要相互配合,學校提供IC的物理空間,企業應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
圖書館IC物理空間布局應做到動靜分開、互不干擾。高職院校圖書館的IC空間布局按其功能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1)閱讀學習區。該區主要配置紙質閱讀資源,為讀者提供紙質圖書、期刊、報紙閱讀服務和自習的場所。(2)電子閱覽區。配備計算機設備,連接互聯網,為讀者提供電子文獻檢索與利用。如建立數字圖書館,為讀者提供超星電子圖書、中國知網電子學術期刊以及自建數據庫的檢索與下載服務。電子閱覽區每臺計算機都配有耳麥,不會發出聲音影響其他讀者。圖書館內可以無線上網,讀者帶上自己的電腦可以自由上網獲取信息。(3)學術研究區。為教學、科研工作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如提供《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辭海》《辭源》等各類工具書。圖書館可根據需要,集中提供專題文獻,為教學、專題科研提供文獻保障。(4)學術交流區。該區是舉辦學術報告、講座、會議、文化活動的場所,報告廳配有計算機和大屏幕電視。引入先進的聲光電全套多媒體設備,裝修高檔舒適,企業在此舉辦講座、培訓、招聘等活動。(5)閱讀討論區。該區為學生閱讀、教師學術討論、學生小組活動提供服務。(6)閱覽休閑區。配備舒適的桌椅、電腦。讀者可攜筆記本電腦在該區進行網上沖浪,交流談論,為讀者供應咖啡等飲品及早點。(7)文印區。為讀者提供文獻復制服務。每個區域都安排館員提供即時信息咨詢服務,配備電腦的區域都有館員和技術人員為讀者提供各種服務。
虛擬空間是一種以計算機技術、通信網絡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等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一個電腦化、網絡化和虛擬化的多維信息空間。虛擬空間提供共享的信息資源,主要包括共享的智力信息和開放存取空間。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相結合,構成了完整的IC。圖書館網站是圖書館虛擬空間的外在體現,是與讀者交流的窗口和紐帶。因此,在建設圖書館網站的基礎上,建設IC虛擬空間。虛擬空間主要由學習空間、文獻服務空間、交流空間組成。學習空間整合了數字學習資源、在線學習資源,為學習者提供虛擬學習社區和社會網絡環境。高職院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建設應與學校辦學目標相一致,為學校學科建設和學生學習提供專業性強的學習資源,如建立電子書庫、課件庫,方便讀者在線學習。文獻服務空間集文獻檢索、文獻瀏覽、文獻下載服務于一體,讀者利用文獻服務空間,可獲得所需的資料。文獻服務空間除了提供各種數據庫檢索服務外,應加強網絡資源導航系統建設,根據企業需求,提供競爭情報服務。交流空間類似于虛擬社區。建立交流空間,目的是促使讀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利用即時通信工具、維基、博客、RSS等構建交流平臺,為館員與讀者之間的交流,推動學校科研創新發展服務。
校企合作模式之下的圖書館IC不再只向在校師生服務,還承擔為企業服務的任務。圖書館應針對企業用戶需求,利用IC提供深層次的信息服務。IC與校企合作企業服務相結合,必將推動校企合作的發展,同時也是高職院校IC發展的根本出路。
以IC用戶為核心,以專職為企業信息服務的學科館員為基礎,以學科化服務模式為基本模式,面向合作企業和學校各院系、課題研究團隊與個人,提供學科化、個性化與知識化的信息服務。一是IC面向校企合作企業開放,為校企合作企業用戶提供文獻檢索、咨詢、下載、掃描、打印等一站式服務,使高職院校圖書館的IC真正成為用戶學習、科研一站式服務中心。二是建立專職為校企合作企業服務的學科館員制度,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服務。當今的學科館員的職能已由過去的學科資源創建、聯系用戶、參加咨詢等方面,向從用戶需求出發,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轉變。學科館員要深入校企合作企業,了解企業的信息需求,為企業提供查新咨詢及成果轉讓服務、產品開發信息服務、專題與定題跟蹤服務,促進校企發展的雙贏。如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自2009年開始開展企業信息服務以來,依托網絡已為企業用戶提供信息咨詢、代查代檢、文獻傳遞、專題服務等各項服務600余人次,為企業提供“適銷對路”的信息產品,給企業帶來真正的實惠。三是利用IC,積極推進學科導航建設,為企業提供競爭情報服務。學科導航建設是對網絡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學科資源信息指南,或通過高校聯盟形成分支機構之間信息資源共享共建的學科導航數據庫。在學科導航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增強學科信息共享功能,提高信息服務靈活性。對不同學科主題建設進行優化,生成更多的學科主體信息資源庫,構成多學科的信息共享學科導航系統。對企業網絡資源、紙質資源進行搜集和整理,采集媒體上相關行業、競爭對手的最新市場信息、行業動態、數據資料、文獻信息,監測各行業各品牌軟性文章和硬性廣告的投放情況并進行廣告價值評估,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統計分析,提供專業的監測報告,幫助企業及時了解市場的變化,為企業決策提供參考,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
IC是促進讀者學習、交流、協作和研究的新型圖書館服務模式。高職院校圖書館可充分利用IC的服務功能,面向校企合作企業開展員工培訓服務。一是與企業合作,開展員工面授培訓。企業員工到圖書館IC場地參加由圖書館和企業聯合舉辦的培訓班,是面授培訓的主要方式。專家現場講授,組織員工聽講,實現講課內容的實時傳遞。利用IC各個物理空間的優勢,除了為企業員工提供課堂講授內容外,圖書館還可組織企業員工參與討論培訓內容,實現信息多向傳遞,以訓練學員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際交往的能力。通過現代視聽技術(如投影儀、DVD、錄像機等工具),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運用視覺與聽覺的感知方式,加深企業員工對培訓知識的理解。二是開展網絡培訓。將培訓內容制作成課件,放到圖書館網站上,供企業員工自主學習。IC構建了遠程學習系統,學員經注冊登錄遠程學習系統,即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相關的學習內容進行學習。網絡培訓使學習行為自主化、資源利用最大化、學習形式交互化、教學形式個性化、教學管理自動化,適合企業在職員工培訓的開展。高職院校圖書館應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建設系統性能較好的學習平臺,面向企業員工開展培訓服務,以提高企業員工的素質,促進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職院校辦學的一大特色。高職院校圖書館在構建IC的過程中,應積極與校企合作企業聯系,以用戶為中心,按照人性化設計原則,把IC建設成一個集和諧物理空間、強大虛擬空間與豐富信息資源于一體的有機整體,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為企業產品開發與營銷服務。
[1]洪亮,劉興麗.高校校企合作數字化學習共享空間研究[J].經濟師,2012(8):103,105.
[2]郭向勇,施蓓,敖龍,等.高職院校圖書館多功能中心的建設與服務創新——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4):122-126.
[3]欒蘭.淺議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建設[J].圖書情報工作,2010(S2):177-178.
[4]金聲.高職院校圖書館開展企業服務的制約因素及其對策[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1(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