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顯彪 (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 四川 成都 610021)
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以下簡稱ISO26000)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簡稱ISO)于2010年發布的關于社會責任基本原理及組織履行社會責任相關內容的唯一國際標準,已經在全世界得到廣泛認可與應用[1]。
ISO26000在條款2“術語與定義”中對社會責任作了如下定義:“社會責任是指組織通過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為,為其決策和活動①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而承擔的責任。這些行為包括:貢獻于可持續發展,包括健康和社會福利;考慮利益相關方的期望;遵守適用的法律,并與國際行為規范相一致;全面融入組織,并在其關系②中得到實踐[1]。注①:活動包括產品、服務和過程。注②:關系是指組織在其影響范圍內的活動。
以此定義為基礎,本文將圖書館社會責任定義為:通過那些有助于可持續發展并考慮利益相關方期望、符合相關法律規定并與國際行為規范一致、融入圖書館并踐行于圖書館各種活動中的透明的、合乎道德的行為,圖書館為其決策和活動給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影響而承擔的責任。
上述基于ISO26000的圖書館社會責任定義符合中文語境的基本要求和習慣,反映了圖書館社會責任的本質屬性和基本特性,從不同角度描述了圖書館社會責任的內涵,能夠清晰地區分圖書館社會責任與其他相近概念,能夠為圖書館社會責任理論體系的構建和實踐奠定良好基礎。
圖書館社會責任是基于因果鏈條的“擔責”。“擔責”是ISO26000規定的社會責任原則之一,主要內容包括:“組織應當為其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影響擔責”,“組織應當接受適當的監督,并承擔對此監督作出回應的義務”[2]55。
組織運營的影響包括社會和環境兩方面。圖書館作為社會組織面向社會運營,對于社會的影響是毫無疑問的。而ISO26000關于“環境”的涵義是:“組織運營所處的自然環境,包括空氣、水、土地、自然資源、植物、動物、人和太空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2]49,同時指出,“環境泛指從組織內部到全球系統”[2]49,因此圖書館對于環境的影響也是毫無疑問的。可見,圖書館影響的社會和環境包括了人與自然以及其相互關系構成的全部系統。
圖書館社會責任涵蓋圖書館的所有決策和活動。圖書館從做出行動的決策開始就應考慮社會和環境因素,從而確保其行動都是對社會負責任的;圖書館的活動主要指圖書館的各項服務工作及提供服務的過程。因此,前述圖書館社會責任定義所指的圖書館決策和活動實際上就是圖書館在運營中的所有行為。
可見,圖書館的決策和活動必然會對社會和環境造成影響,因此圖書館應當為這些影響而承擔責任,這就是因果鏈條的“擔責”,是圖書館社會責任的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征,也是圖書館應當履行社會責任的根本原因和邏輯基礎。這一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征解決了圖書館是否應當履行社會責任,以及圖書館履行社會責任的原因等基本問題,統一了圖書館界對此問題的認識,必將給圖書館社會責任研究和實踐帶來大的飛躍。
圖書館社會責任的根本目的是有助于可持續發展。ISO26000定義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將高品質生活、健康、繁榮的目標與社會正義相融合,維持地球生命多樣性的承載能力”[2]51。
要達到此目的,圖書館應將對社會和環境的考慮融入其決策與服務活動中,堅持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的意愿和行動,在履行圖書館社會責任時確定對可持續發展最大化貢獻的總體目標,強調營運過程中經濟、社會和環境目標的統籌兼顧,維護社會健康和福利,促進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在圖書館社會責任績效評估中,圖書館也應將是否有助于可持續發展作為社會責任績效評估的標準來判斷圖書館社會責任行動的實際成效。因此,圖書館那些與可持續發展相抵觸的決策與活動是與圖書館社會責任相背離的行為;那些在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收效甚微的社會責任行動是績效評估較低圖書館的社會責任行動。
圖書館社會責任是融入圖書館并在圖書館活動中得到踐行的。圖書館應當深刻理解“融入”和“踐行”,這是與以往對圖書館社會責任認知完全不同的理念,圖書館社會責任不再是某個單一的、獨立于圖書館活動的行為,而是與圖書館決策和活動緊密聯系、不能分割的組成。將圖書館社會責任融入圖書館并在圖書館活動中踐行,是指圖書館應全面采取有效措施并進行相應變革,使社會責任成為圖書館政策、文化、戰略和運營的組成部分,在圖書館內部開展社會責任能力建設,在圖書館內、外部開展社會責任交流,并定期審查圖書館社會責任行動和實踐。在圖書館各項服務活動決策、實施、評估的每一個環節,圖書館社會責任都應貫穿其中,并使得每個圖書館工作人員理解、認知圖書館社會責任。
因此,融入并踐行圖書館社會責任,圖書館首先應在圖書館內部提升社會責任意識、營造社會責任氛圍、構建社會責任能力,鼓勵針對社會責任目的、原則、主題、議題等的教育;應結合自身目標、核心價值觀、道德準則和發展戰略制定其社會責任方向,融入圖書館組織系統、政策、程序和決策的制定中,并確定社會責任的戰略、進程和時限等目標;應在組織管理、體系、程序中構建社會責任,確保在圖書館管理過程中應用了社會責任原則,并且應在適當的時間段進行相應審查。
圖書館社會責任的原則是在實施社會責任行動的全過程中,都應考慮利益相關方的期望和利益。ISO26000中的利益相關方是指“在組織的任何決策或活動中有利益關系的個人或團體”[1],利益相關方的“利益”來自于組織決策和活動的影響,有影響就有利益,有利益就形成了 “關系”,這種關系無需是正式的,無論各方認識到與否,由此利益產生的關系都存在[1]。利益相關方參與是指“為創造組織與其一個或多個利益相關方的對話機會而開展的活動,目的是為組織決策提供信息基礎”[2]50。
圖書館的利益相關方包括讀者、社區居民、各類型供應商(圖書、軟件、硬件等)、政府相關部門等,這些利益相關方對圖書館社會責任的認知與參與是圖書館社會責任取得實效的重要保證。因此,圖書館首先應確認利益相關方及其構成,充分認可并尊重其利益及合法權利,考慮其對圖書館決策與活動的各方面期望,積極回應其建議與需求,并主動公開社會責任行動計劃,邀請其參與并對績效進行評估。即使圖書館的某些利益相關方有可能未意識到其利益會受到圖書館決策或活動的影響,圖書館也應考慮其觀點與期望,以利于圖書館社會責任行動的實施。
圖書館的所有社會責任都應符合相關法律規定并與國際行為規范一致。對社會承擔責任從而履行社會責任的圖書館應當遵守相應的法律規定,采取措施確定、獲知與圖書館相關的各種實用的法律法規,同時應特別注意在圖書館內部通報、傳播對于這些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告知圖書館工作人員遵守、執行法律法規的義務,并定期進行相關審查。
遵守法律法規很容易理解,“與國際行為規范一致”這一提法則鮮見。ISO26000所說的國際行為規范,是指“從國際習慣法、公認的國際法原則、普遍認可或接近于普遍認可的政府間協議中衍生出來的組織社會責任行為的期望”[2]49。與國際行為規范相一致這一社會責任原則適用于法律法規沒有規定,或者法律法規與國際行為規范相沖突的情況,因此對于多數不經常參與國際交往活動的圖書館而言,實際上這一標準適用的機會并不多,但圖書館應當理解并遵守此標準。
圖書館社會責任是指圖書館用透明的和合乎道德的行為,對它的決策或者活動在社會中產生的影響負責。ISO26000所說的透明度是指“組織應該將其對社會環境產生影響的決策行動透明公開”[2]56。在此原則下,圖書館應清晰、準確、全面地向圖書館利益相關方公布政策、決策及行動方面的信息,以使得利益相關方能夠準確評估圖書館決策和活動對其利益的影響。圖書館社會責任透明度主要內容包括:活動的目標、屬性、定位,決策制定、實施、審核的方式,圖書館社會責任相關議題的進展,資金的來源、數量、運用,可能對利益相關方、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利益相關方參與的條件與流程,等等。
ISO26000所說的合乎道德是指“組織的行為應該符合道德規范”,“符合在特定背景下關于正確或良好行為的公認原則”[2]56。在此原則下,圖書館應以誠實、公平、正直的價值標準為行為基礎,鼓勵圖書館工作人員遵守道德規范、加強圖書館內部道德行為管理、預防或解決圖書館內可能誘發不道德行為的利益沖突、建立道德規范促進機制,從而既能實現對人和環境的關注,又能反映圖書館對利益相關方的承諾。
以ISO26000社會責任定義及其相關論述為基礎的圖書館社會責任,是遠比圖書館界以往理解更加廣泛、更加深刻的擔責行為,不僅僅指慈善行動、環境保護等獨立于圖書館實際服務活動的性質單一的行為,更是指貫穿于圖書館組織管理及所有活動中的、融入圖書館血液的負責任的行為。圖書館界應深刻理解這一定義反映出來的關于圖書館社會責任的本質特征、根本目的、運作模式、原則、標準、性質等內容,并在需要的情況下在ISO26000各項論述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修正,從而構建起科學的圖書館社會責任理論體系,推動圖書館在其各種決策及所有活動中都將社會責任的理念前置并踐行社會責任,從而提升圖書館的社會聲望,促進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李偉陽. 社會責任定義:掌握ISO26000標準的核心[J]. WTO經濟導刊, 2010(11):37.
[2]黎友煥, 文志芳. 國際標準ISO26000解讀[M]. 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