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恒韜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圖書館,遼寧 阜新 123000)
孫恒韜 男,1979年生。本科學歷,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社會化服務。
在發達國家圖書館員職業化的相關制度、機制已經達到完備的時候,我國圖書館員職業化道路還沒有實現,去職業化的趨勢卻已經逐漸顯現出來。所謂去職業化,行業內比較認同的是陳瑩、李樹林提出的定義,即由于勞動組織和勞工關系的市場化,工作從職業導向轉為過程導向,工作內容不再取決于職業,而取決于任務,從而打破了傳統職業的界限劃分,為完成任務,可以跨越職業的門檻[1]。
2.1.1 核心業務的轉移與外包
信息技術為專業控制和標準化管理提供了強大的工具,圖書館學專業的核心知識變得越來越模糊,甚至已經產生不了深奧的知識,圖書館大量核心業務外包。業務外包分為專業性業務外包和非專業性業務外包。專業性業務是指:對滿足讀者需求,實現用戶價值和圖書館生存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業務;對圖書館最終服務和產品的質量及水平具有關鍵作用的業務;有助于圖書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業務;具有增值性或競爭優勢,能夠促進圖書館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業務;富有技術進步或技術含量較高,體現圖書館職(專)業特點或館員核心業務能力的業務[2],如圖書采訪編目、圖書加工、報刊裝訂、書目數據庫建設、現代化技術。非專業性業務如圖書上架、整架、公共衛生、安全、消防、綠化、設備的保養維護和管理等。20世紀 80年代中后期,國外圖書館普遍將非專業業務外包,而目前,許多圖書館將專業業務的相關工作交給一些專業公司來做,或者選擇人力資源成本更低的兼職人員、非專業人員、臨時工等來從事圖書館工作,從而加強了圖書館員的去職業化。
2.1.2 圖書館員專業力量的降低
圖書情報專業畢業生從事非專業工作比例增加,圖書館低層次工作人員數量上升。非圖書館學專業出身的人員正在占據或頂替大量原有的圖書館員崗位,如美國公共圖書館聘用非專業人員從事圖書館的核心工作,從總體上看正在削弱專業人員的力量,專業生涯的吸引力不斷下降。根據日本圖書館協會公布的數據,日本每年通過司書課程和司書講習獲得專業職務資格者超過1萬人,但 2000年真正在圖書館就業的,全國只有 200多人,僅占2%左右。圖書館員職業采用人事代理制度,圖書館對非本專業人員需求增強。
2.1.3 圖書館職業精神的削弱
圖書館業務內容單一,重復性的工作較多,久而久之,館員很容易產生疲倦感,缺乏創新精神,單調重復的工作容易使人缺少工作激情,漠視職責,怠慢讀者,圖書館的服務質量降低,自身的競爭力減弱。專業隊伍還存在著較嚴重的知識結構老化和學科結構失衡的問題,館員知識結構單一、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在繼續學習深造上,一方面管理層重視和支持的力度不夠,另一方面館員個體進修的意識也不強,“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職業理念和“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嚴重削弱。
2.2.1 圖書館法規不健全,無圖書館員資格認證
1956年美國頒布全國性《圖書館服務法》; 1950年日本頒布《圖書館法》與《圖書館法實施規則》。我國 1955年文化部抄發中華全國總工會《關于工會圖書館工作的規程》,1956年高等教育部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圖書館試行條例(草案)》,1987年中國科學院頒發《中國科學院圖書情報工作暫行條例》,1981年教育部頒發《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1982年文化部頒布《省(自治區、市)圖書館工作條例》。圖書館法的主要作用是保證、監督和規范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而我國沒有一部真正的圖書館法。我國圖書館界至今仍存在館員上崗無行業統一資格標準、專業人員與非專業人員界限不清、繼續教育缺乏激勵機制、圖書館學教育與圖書館實際相脫離等問題,使圖書館服務質量難以保證與提高,中國圖書館工作的國際化受到影響[3]。專家表示,我國真正的圖書館法出臺還需要很長時間,及時制定圖書館法,緩解圖書館去職業化的趨勢,是保證圖書館職業化的根本。
2.2.2 圖書館財政壓力增加
近年來經費短缺一直是困擾高校圖書館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作為服務型部門,高校圖書館的經費主要來源于學校統一規劃撥款和個人捐贈,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圖書館開展的服務越來越多,但經費卻捉襟見肘,財政壓力不斷增加。雖然電子資源的投入有所增加,卻是以紙質資源的縮減為代價。資源價格的大幅上漲也給圖書館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迫使其降低在其他方面的支出。
2.2.3 網絡環境對圖書館的沖擊
網絡已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主要途徑,圖書館早已不是信息和知識的唯一來源。網絡文獻和電子圖書的出現,徹底顛覆了這種傳統的服務模式,信息傳播前所未有地快捷和方便。圖書的數據化和信息化也悄然改變著人們的閱讀習慣。電子商務迅猛發展,并紛紛將拓展線上電子書業務作為重要發展方向,無形中擠壓了圖書館的生存空間。
獨具性、持續競爭優勢、知識和資源及能力等要素的整合是圖書館核心能力內涵的主體部分。石聿根認為,圖書館核心能力是指在圖書館系統中作為競爭主體的圖書館通過對資源、技能和過程的有機協調與整合,形成獨具的、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服務競爭力[4]。首先是進行服務創新,用新技術和新思想來變革服務模式,拓展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其次是進行圖書館內部資源配置和優化,進行圖書館各部門之間的整合,即資源建設、讀者服務、人力資源、圖書館文化、組織管理等方面的整合,確定本圖書館潛在的核心動力,從而調動必要的資源進行培育。第三是專注于核心業務,將非核心業務進行外包,這樣圖書館可以集中有限的資源和能力,專注于自身的核心業務,創建和保持長期競爭優勢,并能達到降低成本、保證服務質量的目的。
成立于1909年的美國專業圖書館協會(SLA),作為公司、私人企業、政府部門、博物館、院校、醫院、信息管理咨詢公司等專業機構圖書館員的行業協會,其特別委員會于2006年修訂了《21世紀專業圖書館員職業能力報告》,該報告從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專業能力)及Personal Competencies(人格素質)兩方面對專業圖書館員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進行了全面的闡述。英國和日本等國外圖書館也有相應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而我國圖書館員職業化進程十分緩慢。近年來,圖書館職業化受到業界關注,與之相關的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素質等問題也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吳慰慈在《圖書館職業資格認證制度》一文中提出:圖書館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的建立與實施,可以從源頭凈化和強化圖書館專業隊伍,使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逐步納入法制軌道,以保證圖書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圖書館學教授肖希明認為:“圖書館的職業精神,就是圖書館從業人員在對圖書館整體利益認識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對圖書館職業所承擔的社會義務的文化自覺,是圖書館從業人員的職業觀、價值觀。”可見,圖書館職業精神涵蓋了館內各層次、各部門從業人員的職業精神。這種精神可以激勵館員更好地提升自我。具體包括:愛崗敬業精神、崇尚服務精神、開拓創新精神和團結協作精神。培育圖書館員的職業精神,使圖書館在讀者服務、文獻采選、典藏、調用、組類等各環節始終表現出有機體的生長特征;塑造圖書館員的專業水準,實現從傳統借還服務向個性化知識服務的轉型,匹配讀者的專業閱讀需求,完成新時期圖書館事業的本質化轉型。
新一代圖書館員必須不斷學習,激發自身潛能,力求掌握完善的專業理論、應用技術及相關背景知識,努力成為集各種技術于一身、跨多學科和多領域的多樣化尖端人才。培養圖書館員獨立學習的態度以及強烈的科研意識,提倡終生學習理念;管理層高度重視,改變領導方式,提供館員提升和進修的機會,并把通過培訓和教育提升的科研能力和工作能力作為年終考核的內容,進一步轉化為圖書館服務師生讀者的行為,從而塑造和完善館員的職業素養。
[1] 陳瑩,李樹林.論德國勞動力市場“去職業化”趨勢及其對職業教育的影響[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6):130-133.
[2] 王國莊.圖書館核心業務與業務外包的再思考[J].圖書情報工作,2008(2):116-119.
[3] 王世偉.論中國圖書館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建立[J].圖書情報工作,2003(1):7-10.
[4] 石聿根.圖書館核心能力及其培育[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