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榮,師穎新,趙 穎
(大連民族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116605)
農業是最原始、傳統和基礎的產業,伴隨人類社會的變革與進步,農業的產業內涵也在不斷拓展與延伸,在20 世紀中期,由種植業向養殖業再向加工業、商貿業發展,大農業的產業框架在一些發達國家早已清晰可見。新西蘭經濟學家費歇爾是第一位將大農業稱之為第一產業的人,1935 年他在《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指出:“人類經濟活動的發展分三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即初級階段,是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并將第一階段的產業稱為第一產業[1]。馬克思曾在其著作中精辟闡述了農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基礎生產力地位與作用。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人類社會的物質供給和消費水平的提升與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密不可分,農業生產力水平是劃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依據。原始農業主要依靠自然力,實行刀耕火種,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活動成果僅限于維持人類的基本生存;傳統農業以人畜力為動力,農牧結合是最主要的特征,土地肥力的恢復在農業內部物質循環中得以實現,生產效率低下,生產工具簡陋,農業是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現代農業是以機械為動力,以生產工具機械化、電氣化,生產過程生物化和農藝化為特征,農業與工業相結合,打破了農業內部的物質循環,石油化工產品成為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支撐力量,農業生產力有了質的飛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為農業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的轉移提供了物質和人力保障,農業成為推進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力量。
中國改革開放35 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生產力,把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發展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2]農業生產力又是社會綜合生產力的基礎,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生產力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提出了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中國的廣大農村率先實施經濟體制的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占人口比例絕大多數的8 億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農業的增長方式由粗放、低效、大幫哄,轉向精細、高效、重技術的生產模式,農業生產力提升很快,連年增產,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以糧食產量為例,1978 年中國糧食總產量是30 476.5 萬噸,到1990 年就達到了44 624.3 萬噸,平均每年增長2 829.56 萬噸。到2012 年達到了58 957 萬噸,農業生產力的基礎作用得以體現,農業總產值與GDP 總值35 年來呈現出正相關和同幅度的增長。如圖1 所示:

圖1 農業GDP 與國民經濟總GDP 相關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既是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又是重要的工業生產的原材料,主要農產品人均產量和農業機械化程度是衡量農業生產力水平和農業對二三產業發展支撐度的重要指標。中國改革開放35 年來,主要農產品人均產量和農業機械化程度呈現出相伴遞增的態勢,如表1 所示:

表1 中國1978 -2010 年糧食和肉類人均占有量與農業機械化水平
以上的理論與實踐分析,可以看出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力是保持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原動力和改善民生的關鍵所在。
改革開放35 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持續的增長,GDP 總量從1978 年的3 645 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12 年的519 322 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率為9.8 %,GDP 總量躍居于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從1978 年的381 元增長到2012 年的38 354 元(以當年價格計算),經濟總量由世界排名的123位躍升為第2 位[3]。中國35 年來經濟的持續增長主要得益于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其主要體現在如下五個方面。
新中國的土地改革運動極大解放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據統計,糧食由1949 年的2 263.6 億斤增至1952 年的3 278.3 億斤,年均增長14.6 %。棉花由1949 年的888. 8 萬擔增至1952 年的2 607.4 萬擔,增長了2 倍。1952 年與1949 年相比,糧食畝產量由68.5 公斤增至88 公斤,棉花由10.5 公斤增至15.5 公斤。人均糧食產量由209公斤增至288 公斤,棉花由0.82 公斤增至2.29公斤,肉類由2.05 公斤增至5.95 公斤。1952 年全國農業總產值483. 9 億元,比1949 年增加48.5 %,年均增長14.1 %。在短短3 年里,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土地改革,在于解放了農業生產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對小崗村農民所選擇的包干到戶責任制給予了肯定,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隨之在中國廣大農村迅速鋪開,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發揮,農業生產力的各種要素在中國當時的實際國情下得到了最好的配置,使農業生產力水平快速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農產品的供給不斷增加,糧食產量連續增長,農民收入不斷提高,1985 年農村家庭人均糧食出售量達到123.49 公斤,到2012 年達到500 公斤以上。1985 年農村家庭人均豬、牛、羊肉出售量達到17.36公斤,到2012 年達到57.3 公斤,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超過農業勞動力自身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了農產品的自給有余。為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提供了基本生活資料的保證。
工業化是一個國家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工業國的過程,一般采用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來加以衡量,當工業總產值占70 %時可視為實現了工業化,工業化是工業現代化的前期階段,更是工業現代化的基礎。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開始步入工業化的起步階段。1952 年中國的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3.1 %,農業總產值占56.9 %。1999 年中國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就達到了70.82 %,標志著國家實現了工業化。農業是工業原材料的主要供給基地,原材料的數量、質量是實現工業現代化的前提和保證。
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內部的生產結構不斷優化,作為輕工業生產原材料供給者的第一產業起著重要支撐作用。中國輕工業原料的70 %來自農業。農業內部的結構不僅決定著農林牧副漁業的協調發展,而且對工業生產結構優化以及第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傳統的低生產率的農業不僅表現為農業總產量水平低下,而且表現為以糧為主的農業結構,中國種植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50 年代為80 % 以 上,1978 年 占76. 7 %,1999 年 降 到57.5 %,2012 年降到47.4 %。1978 年糧食占種植業的比重為76.7 %。到1984 下降至66.2 %。畜牧業產值在1952 年占農業總產值的11.5 %,1978 年占14.96 %,1989 年占22 %,1999 年占28.54 %,2012 年占48.6 %。農業內部結構的不斷優化,為工業結構優化以及第一、二、三產業結構的優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消費結構的優化提供了物質保證。
城市化是農村人口轉移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城市工業生產的發展需要勞動力;農村剩余勞動力也需要向城市轉移,形成所謂"推力",二者結合,共同推進城市化的進程。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他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鄉村居民須先維持自己,才以剩余產物維持都市的居民。所以,要先增加農村產物的剩余,才談得上增設都市。”[4]改革開放32 年來,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在不斷提升,機械化、電氣化、良種化等生產技術的應用,農業勞動生產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農村中的剩余產品和剩余勞動力也在不斷增加,1985 年農村家庭人均糧食剩余量(出售量)達到123.49 公斤,到2012 年則上升到500 公斤以上,按城市居民每年人均糧食消費量200 公斤計算,一個鄉村人口可保證2 -3 個城市人口的糧食需求。1985 年農村家庭人均豬、牛、羊肉出售量達到17.36 公斤,到2012 年達到57.3 公斤,按城市居民每年人均肉食消費量18. 25 公斤計算,一個鄉村人口可保證3 個城市人口的肉食需求。由此推算,中國的農業生產力已具備了推進實現城市化的物質保障,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超過農業勞動力自身需要的剩余產品和剩余農業勞動生產率。1990 年中國農業剩余勞動力總數為1.5 億人,2000 年就達到了1.8 億人,2010 年提高到1.9 億人以上。農業剩余勞動力成為城市建設所需勞動力的主要來源,特別是建筑業和商業服務80%以上的就業者是來自于農村。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力比重由1978 年的70.5 %,下降為1995 年的52.2 %,2001 年下降到45.1 %,2012 年下降到34.1 % 。城市化水平從1978 年的17.92 %,提升至1990 年的26.41 %,2000 年的36.22 %,到2012 年已達到45.5 %,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和外出流動,支持了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在更大范圍實現了農村勞動力的充分就業,推進城市化發展,進而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
國家的綜合國力需要用多項指標加以衡量,如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福利、人均壽命等指標加以評價,其中經濟指標更具有可比性,特別是人均產量和人均收入是聯合國對國家實力進行評價的最常用的指標。中國的基本國情是13 億人口,其中農村人口占53%,農民人均產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對綜合國力的提升起到基礎性的支撐作用。從中國主要產品產出總量和GDP 總量看,均已步入世界前列,雖然人均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仍位于比較落后的檔次,但從縱向看中國的農民人均產量和人均收入水平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在不斷提高,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市場上最基本生活資料的最大的供給者,特別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產品。持續上升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已被實踐證明是國富民強的根本保證。
更好地發揮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作用,實現農業持續穩定增產增收,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于科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5]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就是要由單純依靠人力物力的高投入,轉變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生產要素優化組合高效投入,從而達到提高農產品供給的能力。具體講就是要在如下五個方面實現新的轉變。
農業生產的最大特點就是以有生命的動植物為生產對象,在生產資源循環利用中,持續地獲取農產品。一粒種子在人類作用的影響下,會增產出幾百粒種子,一頭仔豬在人類的飼養下,會由幾公斤增重至幾百公斤重,農業生產是最具增值性的生產。傳統農業的增長主要靠勞動投入總量的增長來實現農產品產量的增加,而現代農業的增長則是靠人類對有生命動植物生命活動的干預來提升動植物的生命力和適應力,使其增產增收。農業科技創新是實現對農業生產對象進行干預的最有效手段,如袁隆平院士的雜交稻,使水稻畝產量超過了千斤,生物克隆技術,使植物的育苗、育種時間大大縮短,農業生產率大幅度的提高。農產品的供給能力持續增長支撐力唯有科技創新。
農業生產對土地資源有著特殊的要求,土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是農業生產的最基本的條件和保證。農業土地生產率的高低主要取決于人類對農業自然資源的保護、利用和引導的狀況,農業自然資源是由土壤、氣候、光照、水源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要素是農業生產力的基礎性要素,當人類要素及人類所制造的要素與基礎要素共同作用,進行有目的的生產活動時,才會產生增產性的生產成果—農產品。農產品的數量與質量則主要取決于人類對自然要素的掌控能力,如筑渠引水澆灌農田,建造塑料大棚,變一季生產為四季生產,使土地生產率成倍增長。保障農業投資的持續增長是提高人類對自然要素掌控能力的關鍵所在。亞當斯密在他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投在農業上的資本,不僅推動較大的生產性勞動量,而且,按照它所雇用的生產性勞動量來說,它對一國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所增加的價值,對國內居民的真實財富與收入所增加的價值,都大得多。在各種資本用途中,農業投資最有利于社會。”[4]農業投資的持續增長不僅要靠農業自身的積累,而且要靠全社會的支持,特別是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要由各級財政的專項補助金加以扶持。放寬農業小額信貸的融資渠道,廣泛吸納社會閑散資金投放于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項目,是當前解決農民資金不足和保護農民向土地投資積極性的最有效措施。
農業生產要素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農業勞動力,農業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科技水平決定著農業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和生產效率,農業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在現代主要是靠受教育各技術培訓。現代的農業科技知識傳授主渠道是農業高等教育,農業職業專科教育和農業電視網絡教育。改革開放32 年來,中國的主要農業高等教育的規模在不斷擴大,每年招生和畢業的人數也在不斷的增加,但是,畢業后真正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和農業科研的人數比例卻很低,據統計不到20%。農業院校培養的農業專業人才大量的流入非農產業,學非所用,其主要原因是城鄉生活條件和收入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又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勵,造成了農業科技人才的缺乏。造就新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關鍵是為農業專業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臺,鼓勵農業科技人才承保農田、荒山、荒地,實施規模經營和產業化經營,運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機械,大幅度提高土地生產率,提高畝產量和畝收益,讓智力投資得到豐厚的報酬,產生示范效應和引領效應。加快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大力培訓農村實用人才,構建吸引農業科技人才到農村工作和為農村服務的有效的機制是持續提高農業生產力的關鍵所在。
農業生產力的持續提高取決于農業生產力諸要素的優化組合程度,農業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接受新科技的能力對農業生產力諸要素的優化組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現代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現代化的生產工具能否快速的運用于農業生產之中,成為先進的、現實的農業生產力是問題的關鍵。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人才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作用,制定鼓勵農業科技人才投身農業科技推廣事業的政策,架起農業科技深入農村千家萬戶橋梁與紐帶,是農業科技轉化為農業生產力的必要條件。如發揮農村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的作用,針對不同的生產季節和農業生產項目開展技術講座,舉辦優良品種、農藥化肥、農業機具等農業生產資料的推介會,讓農業技術培訓走進村村屯屯,讓增產增收的農業生產新技術深入千家萬戶,提高農民運用新技術的能力與素質。建立優良種苗、種畜供給體系,開展網上農業專家與農民的直接對話業務,發揮農業專家的指導作用。構建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水平是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最有效途徑。規范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嚴厲打擊騙農坑農的違法行為,倡導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支農愛農護農的良好社會氛圍。構建全覆蓋的農業生產保險體系,降低自然災害可能給農民帶來的損失和風險,確保農民持續增產增收。
農業政策是確保農業生產力持續提高的重要保證。農業政策的核心是土地政策,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問題是農村中最為敏感的問題,穩定和完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鼓勵農民向土地投資是確保農業生產力的持續提高的關鍵所在。為了克服土地分隔不利于農業機具作業的弊端,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鼓勵農民建立各種形式的互助合作社,以土地、資金、勞動、技術入股的方式,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農工商一體化經營,扶持設施農業、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的發展,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創新。
[1]李悅.產業經濟學[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2012.
[4]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EB/OL].中國經濟網,北京:2012-02 -0210: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