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永章,肖韶峰,劉誠芳
(西南民族大學a.組織人事部b.經濟學院,四川 成都610041)
高校的競爭力歸根結底體現為教師的競爭力,教師競爭力的提高更多要依靠科學的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機制;大學文化由于在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中具有獨特的凝聚以及激勵等功能,因而作為現代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就特別需要注重大學文化在人力資源管理及開發中的應用。
文化是人類在處理人和世界關系中所采取的實踐活動與精神活動的方式及其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1];它包括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2]。大學文化,則被認為是由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大學人”在對知識進行傳承、整理、交流和創新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與大眾文化或其他社會文化既相聯系、又有區別的文化系統,它體現了一所大學獨特的、鮮明的思想和個性風格,反映著大學的信念和追求,也是一所大學群體意識的集中體現[3];具體說,大學文化是以大學為載體,在歷代“大學人”共同的創造和傳承下,所形成和積累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4]。概括而言,大學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質(環境)文化三個層面。
大學物質文化處于大學文化的外層,是大學文化的物質載體,精神文化的物質基礎;它是指學校看得見、摸得著的辦學“硬件”,主要體現為物質層面的建筑風格、綠化環境、教學科研設施、學校標志性景觀以及校園建筑物等。它是以物化、顯性化的方式展現一所學校獨有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精神氣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全校師生的理想信念,喚起全校師生高尚的情操。比如北京大學的“未名湖”,廈門大學的“薩本棟銅像”以及清華大學的“二校門”等。
大學制度文化,處于大學文化的中間層,主要表現為學校的各類規章制度、運行機制以及師生的行為規范等,包括高校的共有制度以及該校獨有的特殊制度。這些制度不僅要確保學校良好運轉,更要不斷推動學校師生勇攀科研高峰,無限追求學術真理。而大學精神文化處于大學文化的內層,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和主體,主要體現為大學的辦學理念、辦學宗旨、大學精神、校風和校訓等。
大學精神是大學精神文化的核心,是由歷屆師生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經有意識的概括和提煉而確立的精神信仰,展現的是一所大學特有的、鮮明的個性和思想,反映的是全體師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維系一所大學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大學精神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大學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優勢和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正如美國一位著名企業家沃森所說:一個組織能取得什么樣的成就主要取決于它的組織哲學、組織精神和內在動力,而這些相比較于技術水平、企業資源以及組織架構等而言則重要得很多[5];大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管理最重要的幾個方面就是如何提升學校的凝聚力以及如何有效的激勵教職員工。一所大學的凝聚力越強,就越能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越能充分調動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越能更好的發揮他們的才華。一所大學的吸引力與凝聚力,不僅僅與物質待遇有關,更與精神、文化息息相關。大學文化則是一所大學凝聚力的根本,缺了它就無法滿足教師的社交、尊重、自我實現以及自我超越等精神需要;大學文化注重精神文化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試圖以這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形成全校師生的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以此凝聚教師的歸屬感,增強他們的使命感、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能動性[6]。此外,大學文化所蘊含的獨特理念、校訓、校風、教風以及學風等就像一面旗幟,指引著大學人的前進方向,時刻激勵著大學人致力于共同的奮斗目標,使大學始終充滿著奮發前進的活力[7]。
物質文化通過校園結構布局、人文景觀、標志性建筑、校園環境的綠化和美化以及教學科研設施等為大學管理提供最直接的環境,它既彰顯學校的實力,也反映出學校不斷進取,追求卓越的信念。一種高品位的大學環境蘊藏著深具價值的教育影響力,這種教育影響力是通過一種無形的、默化的方式進行,通過這種精神理念的環境化、視覺化和物化達到精神理念教化的目的,對學校師生的性格、心靈、思維、情操等產生全方位的作用。當這種文化格調和影響傳遞到教師后,可以更好地引起他們對學校的認同,讓其有一種歸宿感,從而可以更好地激發他們的熱情與積極性、使其在教學和科研貢獻自己最大的能量,為學校的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例如,大家一進入清華大學校園,看到歷經百年滄桑的古老學堂就能感受到其深厚底蘊,讓人肅然起敬;學堂路上筆直挺拔的白楊和自行車流,催人奮進,走進其教學大樓,可以發現其網絡、生活設施的全面也讓年輕人感受到這是一個學習的場所,產生催人奮進的十足動力。相反,如果走入一所大學的教學樓,看到的是垃圾滿地,門窗都是年久失修,如此的大學物質文化肯定讓人聯想到該校自甘墮落,不思進取,讓人心生去意。
大學制度文化是聯結大學精神文化和大學物質文化的中介,用有效的制度保證精神文化的傳承和物質文化的持久。沒有良好的有效制度,無法保障對學術的自由探討和追求;沒有有效的制度難以保障師生的獨立人格;沒有良好的制度,難以形成物質文化的持久,進而為精神文化的傳承奠定有效的物質基礎。此外,有效的制度能夠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不斷激發他們的潛能,推動他們在學術追求道路上不斷進取,獲得新的成績。
大學精神文化不是外在于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的產物,而是內在于制度文化與物質文化之中,內在于大學的各種活動之中。一所大學對教師的支配不是依靠行政的管理與物質條件的滿足,更主要的是依靠精神文化的力量;而大學的價值觀與理想信念作為大學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能在教師隊伍中間產生強烈的共鳴,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合力,讓大家都積極融入到這個集體當中,進而在內心產生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共同為實現學校的理想和目標而不斷開拓進取。此外,大學精神文化還能在教師隊伍之間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讓教師的思想與行動統一到學校共同的發展目標上來,促使他們為積極實現學校的奮斗目標而不斷煥發出巨大的工作熱情與獻身精神。美國哈佛大學之所以能夠培養出許多杰出的人才,包括理查茲等在內的數十位諾貝爾獎得主,包括羅斯福在內的七位美國總統,主要歸功于哈佛精神——“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與真理為友”;耶魯大學能培養出數學界與物理學界的巨擘也主要得益于其“追求真理和光明”的耶魯精神;此外,物理學界的哥本哈根學派,經濟學界的劍橋和芝加哥學派,數學界的希爾伯特學派;其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一流物理學、經濟學以及數學界人才與知識的搖籃,依靠的就是它們獨有的精神氣質與濃郁的教風、學風。由此可知,大學精神文化所能釋放的推動教師和學生進步的能量及其所產生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是無比的強大[5]。
在高校的教師人力資源管理及開發中,應大力加強大學文化建設的力度和深度,營造一種積極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學術科研氛圍,通過大學文化的塑造,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潛能與創造力,以促使高校更好的發展。
良好的教師人力資源管理及開發離不開優秀的大學文化土壤與氛圍,只有塑造了優秀大學文化的高校才能更好地、更低成本地促進本校教師隊伍的不斷創造與發展,才能真正造就一支不斷進取,不斷創新的高水平教師隊伍。為了能塑造更好的促進教師人力資源管理及開發的大學文化,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樹立優秀的管理理念,且始終要以這樣的理念來指導人力資源管理及開發的實踐。優秀的管理理念是優秀的大學精神文化的表現,優秀的管理理念能使高校的管理帶有特定的精神氣質,能不斷推動教師的奮發進取,求實創新,進而推動整個教師隊伍素質與能力的不斷提升。高校要將這些理念寓于大學文化建設的過程。從當前高校的實際情形來看,應當樹立以下的管理理念。
(1)破除傳統的“人事管理”觀念,樹立“人力資源管理及開發”的理念。傳統的教師管理模式注重的是人才的引進、日常管理以及人員的調出,人才引進和人才調出是教師管理的主要內容;而且,在其管理的過程中比較強調事而忽視人,這些都是傳統的人事管理理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高校教師隊伍的發展,但存在諸多的弊端,而且與社會發展趨勢以及人才成長模式嚴重脫節。因此在教師管理模式中,應確立人力資源管理理念,要注重通過合理的崗位設置與聘用機制,科學的教師考核與評價機制,以及有效的收入分配激勵機制來實現對教師人力資源的開發,有效地推動教師隊伍水平素質與能力的提升。
(2)樹立“以師為本”與“以師為尊”的管理理念。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管理中必須凸顯教師的主體地位,樹立“以師為本”與“以師為尊”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以“師為本”與“以師為尊”就是要以“教師”作為學校發展的根本出發點,以教師為中心來組織和實施一切活動。要有效的確保“以師為本”與“以師為尊”理念的貫徹,關鍵在于構建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機制和人才成長環境,要創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始終堅持尊重教師的意愿,既讓教師能感受到一種溫暖的氛圍,又讓他們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發展前途,從而真正做到吸引優秀人才、留住優秀人才以及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激發教師的潛能和創造力。
(3)樹立“教學和科研中心”的理念。以“教學和科研中心”就是指在高校中一切活動都要緊緊圍繞這個中心,其它所有活動都要為教學和科研而服務;基本涵義就是一切都要服從于教學與學術活動,充分尊重學術權力,給予教學和學術自由發展的空間。教學和科研是大學的生命線;教學是大學最根本的職能,也是大學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科研則既是促進教師教學水平與能力提升的基礎,又是保持大學活力與創新的源頭,教學與科研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當然,在教學與科研活動中,無論是知識創新,還是對理想的不懈追求,都需要寬松、自由的學術氛圍。為此,大學應當消除不必要的管制和干預,充分保障教學和學術研究的自由空間。
有效的制度能夠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潛能和創造力。對于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管理,從制度文化和制度建設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創新管理體制,健全參與機制,建立民主決策機制。為更好的順應時代變化趨勢與人才成長規律,需要創新大學內部管理體制。降低管理重心,調整管理跨度,建立校院兩級管理體系;同時要完善民主決策機制,通過進一步完善“教代會”,“職代會”等教師參與決策機制,完善“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教學委員會”等教學與學術組織決策機制,使得大學各項決策過程更加民主、科學、公開和透明。
(2)健全人才規劃與培養引進機制。大學應根據其發展戰略,學科建設與學術梯隊建設需要,制定相應的人才隊伍規劃,合理確定學校教師資源的需求,包括短期、中期以及長期的人才需求計劃,并根據人才資源供給狀況適當進行調整。在此基礎上,加大內部培養與外部引進的力度,以保障學校人才隊伍規劃目標的實現,促進學校的可持續性發展。
(3)健全培養和培訓機制。應通過健全培養和培訓機制,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優化教師隊伍的學術梯隊結構,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這主要得依靠以下幾點:首先,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師培養與培訓的保障機制;其次,采取靈活高效的培訓形式,講求效果,只要對教師提高有幫助的培訓形式,都可以采用;最后,對學成歸來的教師為他們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促使他們學習效果能盡快地轉換與發揮作用。
(4)健全評價與考核機制。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可以促進教師自我發展,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從而促進學校的發展;此外,科學的考核與評價體系可以積極的引導與激勵教師,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潛能與創造力,為高校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構建主要著眼于幾點:首先,端正評價目的;其次,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和標準;第三,完善評價方法和評價程序;最后,善用評價結果。
(5)健全聘任機制。大學應按照“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嚴格考核、合約管理”的原則,實行和健全教師崗位聘任制,實現高校教師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通過聘任制的實施,可以更好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為他們營造一個有序競爭的氛圍,充分激發他們的潛能和創造力,鼓勵他們不斷求變創新,以此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與水平。當然,大學要實行完全意義上的教師聘任制,要考慮以下幾點:首先,要科學定崗、合理定責;其次,加強聘任的實施和管理,強化崗位,弱化身份聘任;最后,要加強聘期考核,妥善處理好年度考核與聘期考核的關系。
(6)健全收入分配機制。要建立與崗位職責、實際業績及貢獻與收入分配相結合的分配機制,打破“身份”定薪,建立以崗定薪、崗變薪變的合理分配機制。既要合理拉開收入差距,以充分引導和激勵教職工的積極性,又要避免收入失衡,打擊青年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進一步完善福利分配機制,福利雖然在高校教師的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它的激勵作用卻不可小視。合理的分配機制可以更多的體現對教職工的關心、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從而促使他們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科研當中,以更好地服務于學校的發展。
大學物質文化建設是精神文化建設的基礎,以視覺化的方式展現學校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內涵,將默默地影響著師生的價值觀。為此,高校應首先加強校園規劃和綠化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及科研提供舒心的環境;在建設過程中,應盡可能考慮教師與學生的需求,做到以人為本,以充分發揮物質基礎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其次,盡力改善教學科研條件,加大設備投入,為教師的教學科研創造一個更好的平臺,以充分施展他們的才華,從而可以更好地促進學校的發展。最后,做好高校教師的后勤保障工作。只有解決了教師的后顧之憂,他們才能更忘我地投入到教學科研當中去,做出更好的成績。
大學的精神文化是高校的一種文化理想,也是高校發展的精神動力。體現了高校的獨特的、鮮明的思想和個性風格,反映著高校的信念和追求,也是一所高校群體意識的集中體現。但不同的高校其歷史文化傳統、辦學特色及其發展戰略是不一致的,這就決定了不同高校的精神文化內涵是有所不同。通過精神文化的塑造,實現教師的個人理念和追求與學校一致,從而充分發揮高校精神文化在提升教師發展與學校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高校精神文化建設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
(1)繼承高校優良的傳統,秉承其辦學特色,不斷發展創新。高校的精神理念通過歷屆師生的傳承、培育和發展,創造積累下來,是一所高校最寶貴的財富,所以必須繼承其優良傳統,不斷將其發揚光大。其次,必須秉承高校自身的辦學特色,一位偉人曾經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樣可以理解為只有特色的,才是自己的。一所高校在發展的歷程中必須秉承其辦學特色,努力保持其獨特的戰略個性,讓教師也充分體會到其獨特性。最后,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環境的不斷發展變化,要求高校的精神理念與境界也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求變創新,讓高校精神理念與時代精神保持相通,但其核心的精神理念與境界必須永遠保留。
(2)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方針。大學的精神文化是一個非常豐富的世界,充滿自由和創造、理性和激情。因此,需要創造和保持這種良好的學術環境,要充分尊重知識分子創造性勞動這一特點,尊重教師在學術上的不同見解,包容教師的獨特個性,以形成百舸爭流、人才輩出,在科學真理追求上你追我趕,競爭有序的局面[5]。
通過樹立科學的管理理念,建設杰出的物質文化,塑造良好的制度文化以及傳承獨特的精神文化,必將能夠有效的提升教師人力資源的管理及開發水平,極大地促進高校教師水平與層次的提升,更好的推動中國高校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1]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2]陸根書.論大學文化的幾點思考[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86 -92.
[3]謝和平.大學文化、大學精神與川大精神[N].光明日報,2004 -01 -26.
[4]趙存生,方惠堅,鄭惠堅.大學文化研究與建設[J].中國圖書評論,2002 (11):15 -20.
[5]劉誠芳.現代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龍軍偉.校本人事開發與管理[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楊欣虎.王菁華.戴吉亮.大學文化核心競爭力及其構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1 (4):43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