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華 (四川省射洪縣人民醫院,四川 射洪 629200)
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為治療髖部疾病的標準手術之一。該手術方式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具有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恢復關節的穩定和肢體的功能等優點。但同時也存在并發癥,術后脫位為其嚴重而常見并發癥之一。年齡一直被認為與脫位有關,高齡患者由于都存在軟組織張力低、術后依從性差等,因此術后髖關節脫位風險更大[1]。而對脫位的預防,護理的配合顯得尤為重要。我院自2006年6月~2010年11月對38例高齡患者行THA。經過針對性的護理和康復指導,僅1例發生出院后脫位,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38例,其中男17例,女21例,年齡80~97歲,平均86.5歲。其中股骨頸骨折35例,股骨頭壞死1例,骨關節病2例。術后住院14~26 d,平均18.5 d。
1.2 術前護理
1.2.1 心理護理:患者術前會顧慮住院費用和手術效果。擔憂花子女的錢,花了錢手術效果又不好,易產生焦慮、恐懼心理。對此護士應與家屬一起給予耐心的開導,主要以安撫與鼓勵的形式與其交流,為其介紹相關醫學知識并舉出實例,介紹病區內術后效果良好的患者,讓患友之間實現有效溝通,從而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
1.2.2 注意事項:高齡患者因其認知能力較低,手術前一定要反復告訴患者和家屬人工關節置換后的注意事項,并發癥有哪些,發生脫位的常見原因。重點是讓其掌握預防的方法,明白假關節永遠沒有自己的關節好,但只要通過正確的康復訓練,是完全可以預防脫位的。
1.2.3 床上排大小便訓練:告知患者及家屬未經醫護人員允許必須絕對臥床,床上排大小便。調節室溫,注意保暖,拉上床簾,在患者有尿意或便意的情況下,遞送尿壺或便盆將尿或便排出體外,必要時給予誘導排便,如聽流水聲、按摩腹部。注意時間不可超過10 min,以免損壞骶尾部皮膚。
1.2.4 髖部肌肉收縮的訓練:教患者做提肛動作,即:盡力收縮肛門周圍肌肉,用力夾緊肛門,盡力收縮提升小腹。目的是提高髖關節軟組織的張力,增加關節的穩定性。
1.3 術后預防與護理
1.3.1 保護髖關節的穩定:麻醉蘇醒過程中因為在麻醉的原因下肌肉松弛,是脫位的高發時期,高齡患者應保持髖關節的高度穩定狀態,此期間嚴禁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搬患者過床時應該特別小心,應由3~4人平托,其中1人專門維持患肢,在過床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患肢外展30°左右的中立位。
1.3.2 脫位的觀察:臨床表現:髖關節疼痛,雙下肢不等長,搬動患者時感到髖部異常彈響、髖關節活動時疼痛加劇、髖關節屈曲,下肢異常內旋姿勢、主動、被動活動受限。X線片提示人工關節頭臼脫位。
1.3.3 疼痛護理:術后24 h內,疼痛較劇,高齡患者忍耐力較弱,且預防意識不強,常常因疼痛而想象調整體位可以讓自己更舒適,因而忽略禁忌。所以應及時采用止痛措施,防止疼痛躁動引起脫位。注意保持正確、舒適的體位,以緩解疼痛。
1.3.4 體位護理:所有THA術后要防止患肢內旋或外旋,高齡患者也不例外:即置患肢于外展(15°~30°)中立位,穿“丁”字鞋;防止內收,在兩大腿之間放一軟枕或梯形枕;防止過度屈曲(60°以內)和伸直,術后在腘窩處放體位枕,使膝關節微屈15°左右。
1.3.5 排便護理:高齡患者皮膚彈性差,且身體虛弱,排便時使用便器堅持不了多久,故需2人予以排便護理。1人遞送便器,便盆要求光滑,從健側置入,置入時充分抬起臀部,放入便器,腰部墊一軟枕。遞送便器切忌抽推,注意保護骶尾部皮膚,便后要及時清潔。另外1人在一旁專門保護術肢,忌外旋內收。
1.3.6 翻身方法:高齡患者建立翻身卡,由醫護人員協助:向術側翻身,伸直術側髖關節,屈曲健側下肢,翻身后身下墊軟枕。向健側翻身,患者伸直術側髖關節,保持中立位,伸直同側上肢,手掌墊在粗隆后面,屈曲健側下肢,翻身后,兩腿間置一軟枕。
1.3.7 功能康復鍛煉:手術效果與康復鍛煉密不可分。術后針對脫位的風險因素筆者制定了一套有效、連續、完整的方案。同時,加強督導及評價。據文獻報道,高齡患者由于軟組織張力降低等原因THA術后更易發生脫位,其脫位率高達10%[2]。手術后髖關節不能維持正常的張力,可能是導致脫位的重要原因[3]。術后第1天開始就要鼓勵患者作踝關節主動伸屈練習,髖、膝關節被動活動。術后2~3 d開始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漸漸加量,直腿抬高(60°以內),盡量持續抬高的時間,提高股四頭肌肌力。高齡患者髖關節周圍軟組織過度松弛,所以提高髖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張力就很重要。手術后3 d開始督促患者做提肛動作,100~200次/d,持續至能基本正常行走。術后3~5 d準備合適的拐杖,指導患者及家屬掌握正確的下床方法,讓患者逐漸下地站立:健側腿先離床,足部著地后,再移動患肢,需外展、屈髖<45°,由陪護協助抬起上身使患側腿離床并使足部著地,再拄雙拐站起。行走時,雙拐與患肢一起前進,再移動健肢。高齡患者耐力差,要注意行走的時間,距離逐漸加長,行走時有人陪護,防止意外。上床時,患肢先上床。
1.3.8 三勤三心:勤巡視、勤觀察、勤詢問;更關心、更細心、更耐心。對于高齡患者,要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巡視病房,第一時間了解患者的情況,詢問患者的身心感受,觀察是否有異常,以及時處理。同時,加強并仔細做好專科護理和基礎護理,耐心反復地宣教脫位預防的重要性及方法。部分患者聽力喪失,對知識的接收理解程度幾乎為0,這時重點要靠家屬以及醫護嚴密觀察。
1.3.9 出院指導: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最容易導致脫位。為防止高齡患者脫位的發生,要做到:①術后2個月內最易出現髖關節脫位,要特別當心。專人照顧起居生活,扶雙拐行走,2個月后可以開始扶單拐,3個月后可以視情況棄拐,改用手杖,注意預防發生意外跌倒。②飲食:多進富含鈣質的食物,防止骨質疏松。③避免術側關節受壓;不要蹲位如廁;坐位時要兩腿分開,要坐有扶手、牢固的椅子,坐凳不得超過30 min,不坐矮凳、小轎車;屈髖不要超過90°;禁止盤腿及翹二郎腿;注意正確的系鞋帶及穿鞋姿勢;要經常保持腳尖向外的姿勢;避免在不平或光滑的道路上行走;6周前不可自地板上取東西,6周后手要自兩腿之間拾取東西。④防止上呼吸道感染,蚊蟲叮咬、腳癬要及時治療,以免感染灶通過血液傳播引起關節松動。⑤按醫囑定期復查,術側髖關節出現任何異常情況,均應及時與醫生聯系。
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為3~30個月,平均14個月,術后僅1例發生脫位。該患者為一女性患者,81歲,術前診斷為股骨頸骨折,發生于出院后7個月。由于個人獨居,摔倒后感疼痛,未引起重視,10多天后兒女探望發現立即送往醫院后診斷脫位,予以切開復位治療。
假體脫位是THA術后嚴重而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原因包括患者因素、假體因素、手術因素等。高齡患者脫位的增加可能是由于認知能力的下降、并發癥的存在、股骨頸骨折的初步診斷和總體健康的下降的綜合影響[4]。
反復宣教能夠加深患者對知識的印象:絕大部分患者及家屬均缺乏醫學知識,并且由于年齡關系,高齡患者對宣教過的內容容易遺忘。所以,應該在各個階段重復講解關節脫位的后果、預防方法和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引起患者及家屬重視,主動配合治療護理。
術后能獲得理想效果與護理密切相關:高齡患者各器官的功能衰退,各系統生理功能的儲備能力較差,對創傷所致的各種應激反應調節能力也差,故術前需行全面評估,充分的準備和護理,使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狀態接受手術。術后嚴密觀察,加強巡視,關心體貼,做好專科和基礎護理,及時給予康復指導是脫位預防的重中之重。術后早期活動,對促進高齡患者恢復體力、增強肌力、增大關節活動度、恢復日常生活動作的協調性等具有滿意的早期療效。筆者發現,堅持做提肛運動2~3個月可以明顯增加髖關節周圍組織肌力,增加關節的穩定性。術后1周體力恢復較好者可在患肢不負重條件下練習站立,扶雙拐行走,促進髖周肌肉鍛煉,逐步為假體創造穩固的環境。
術后出院指導不容忽視:針對唯一一例脫位病例,該患者出院4個月后身邊就時常無人照顧,生活也不規律,自己覺得沒有什么問題,也沒有遵醫囑到醫院復查。故應該告誡所有患者及家屬,出院后絕對不可獨居,注意飲食營養,并繼續遵醫囑康復鍛煉,定期復查,身體有不適及時就醫,要讓患者及家屬明確需要終身保護維持關節功能。
總之,對于高齡患者,筆者認為,想要減少THA術后脫位的發生,需圍繞可能導致脫位的每一個環節,制定一套完整的診療護理方案,確保各項措施按計劃實施。同時加強健康教育,反復講解、說明、示范,使患者與家屬理解,重視并掌握預防關節脫位的方法,這些都是防止關節脫位的重要措施。同時,高齡患者出院后必須由專人照顧起居,有情況及時就醫。這樣才能讓手術有最好的療效,也能讓高齡患者盡可能恢復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1]李永獎,張力成,楊國敬.全髖翻修術后假體脫位的預防[J].中國骨傷,2008,21(3):173.
[2]郭風勁.全髖置換術的護理與康復[M].COA2010教程匯編,2010:353-355.
[3]王慧玲,張曉萍,付 艷,等.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的原因及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9):186.
[4]趙雪圓,李瓦里,房 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臨床康復體會[J].中國骨傷,2008,21(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