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華(貴州省貴陽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貴州 都勻 558004)
膽總管結石是外科常見病和多發病,此種結石多位于膽總管的中下段,但隨著結石增多、增大和膽總管擴張、結石堆積或上下移動,常累及肝總管,危害重大。該病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病率有明顯增高趨勢,特別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的改變,患病率更高居不下[1]。對于膽總管結石的治療,方法較多,但伴隨人們健康觀念的不斷提高,對治療方法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的治療手段成為患者迫切的需求。近年來采用ERCP治療膽總管結石,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的治療方法,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治療組50例患者中男22例,女28例,年齡22~74歲;單發結石15例,多發性結石35例,結石直徑4~14 mm。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20~72歲,單發結石10例,多發性結石20例,結石直徑5~14 mm。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結石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開腹手術治療。治療組:患者取左側臥位,將十二指腸鏡通過食道、胃腔、幽門、進入十二指腸降段,拉直鏡身,調節角度鈕,使乳頭處于視野中央或偏左上方,沿11點鐘方向插入三腔刀后,送入斑馬導絲,見導絲沿脊柱方向上行后,考慮插管成功,并注入造影劑再次明確結石位置、大小和個數。根據結石大小及乳頭形態,用三腔刀沿11點鐘至12點鐘方向切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對于結石直徑在10 mm以下的,直接用網籃取石,結石直徑>10 mm以上的,行十二指腸乳頭大切口或用碎石網藍碎石后再取石,多發結石無法一次性取凈者,經過沖洗引流7 d后再進行取石。
2.1 治療組插管成功率:治療組插管成功率為90%,5例因乳頭位置不佳插管失敗轉為手術治療。
2.2 兩組取石效果比較:治療組一次取石成功率為88.89%,二次取石成功率為11.11%。對照組一次取石成功率為80%,二次取石成功率為20%(P<0.05)。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治療組術后有6例出現并發癥,其中1例為高淀粉酶血癥其余為輕度感染。對照組術后有8例出現并發癥,其中5例為高淀粉酶血癥,3例感染(P<0.05)。
近年來膽總管結石的發病率有明顯的提高,已經威脅到了人們的健康生活。本病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癥狀,其臨床表現及病情的輕、重、危,完全取決于結石阻塞時的程度和有無膽道感染[2]。如此導致很多患者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而當患者能夠感受到身體不適時,結石已比較大,增加了取石的困難。
對于膽總管結石的治療,傳統是方法是采用藥物排石和開刀取石手術,藥物雖然對小結石有一定效果,但花費的時間較長,少則需要幾個月,多則幾年才能排出結石,有的甚至根本無法排出,不僅給患者增加了經濟負擔,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精神負擔。開腹取石是繼保守治療后的外科手術治療方法,通過在患者腹部開一個8~20 cm的切口取石,此種方法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將結石從體內取出,但由于手術創傷大,術后患者需忍受巨大的疼痛,同時復發率和并發癥也比較多,且瘢痕大,影響美觀,無法滿足患者的內心需求。
隨著臨床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內鏡技術在臨床凸顯其優勢,而ERCP就是內鏡技術在膽胰系統治療中的應用。在ERCP的基礎上行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取石,標志著膽總管結石進入了微創時代,并具有多種優勢,充分滿足了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①此種治療方法具有診斷的優勢,可通過膽管造影對膽總管疾病進行確診,一度被認為是診斷此類疾病的金標準。②此種手術創傷小,只需在十二指腸乳頭做一個切口就可進行取石。③復發率低,在取石的過程中還可以解決引發結石的病因,對病灶進行徹底清除。最后,此手術重復性強,對于無法一次性取石者或復發者,相對于傳統外科手術復發后再次手術難度大而言,采取ERCP技術再次手術則更簡單,成功率更高,損傷更小[3]。④對于一些體弱的患者,ERCP術中可以通過放置膽管支架,建立良好的膽道引流,即可在不取石情況下,解除膽管阻塞、感染等癥狀,且有利于結石的減小,為進行ERCP操作提供有力條件。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與傳統開腹手術比較,此種手術成功率比較高,只要乳頭位置良好便可很好的進行取石。雖然本組有6例出現了并發癥,但只要在今后不斷的提高手術操作嫻熟度,控制好造影劑的使用量,并減少反復插管,便可很好的控制并發癥。
[1] 劉運祥.實用消化內鏡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
[2] 李兆申.ERCP基本技術與臨床應用[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2.
[3] 田正鳳.ERCP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0,1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