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翊皓
(作者系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哈文麗)
2012年,沿河自治縣抓住國發2號文件和武陵山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實施機遇,充分發揮投資和消費拉動作用,進一步解放思想,大力發展山區新型工業化、山區城鎮化和山區現代農業、生態特色旅游,促進了發展加速、效益提升、增比進位。預計全年完成地方生產總值48.1億元,增長16.6%;財政總收入6.8億元,增長27.1%。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2011年,沿河自治縣全面小康實現程度為58.41%,落后全市5.49個百分點、全省7.39個百分點、全國24.59個百分點,時間進程上大體落后全市3年、全省5年、全國15年。這意味著從現在起到2016年,沿河必須保持高于過去、高于省市、高于武陵山區的發展速度,奮力追、全力趕、努力超,力爭全面小康實現程度每年提高4個百分點。目前,只要沿河充分用好各種要素條件和政策機遇,2017年以后,全面小康實現程度每年可提高6個百分點以上,在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13年,是全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的重要一年,沿河將按照銅仁市委“兩區一走廊”區域布局,以融入成渝經濟區為取向,以建設“和諧富裕幸福沿河”為主題,以“加速發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為目標,堅持“三化”同步和文化旅游“一業”奮起,促進信息化與“三化一業”深度融合,努力走出一條追趕型、調整型、跨越式、可持續的全面小康之路。
今后,沿河將以建設烏江經濟走廊為目標,抓住國發2號文件和武陵山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實施機遇,全面加強交通、水利、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打牢發展基礎。抓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構建“三高兩鐵一航道”的水陸交通骨架,加快推進沿河至德江、沿河至酉陽高速公路建設,確保2015年建成通車。抓好326國道提級改造,完成縣城黃家山段改道工程,規劃建設縣城至塘壩至朗溪二級公路,啟動板場至望牌、夾石至新灘、黑獺至萬木等縣際公路建設,大力爭取縣城至譙家至木黃高速公路、南川至秀山沿河段高速公路、昭通至吉首和黔江至都勻過境沿河鐵路建設,規劃建設沿烏江二級公路,新增通村油路300公里。進一步實施烏江航道提級整治,把烏江建成黔中經濟區與成渝經濟區的水上交通大動脈。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設。
同時,沿河將以實施“三位一體”規劃和“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為抓手,抓好烏江岸坡珍珠水庫水源中型灌區規劃設計,積極爭取冰口洞地下引水工程,開工建設當壩水庫、甘溪水庫,實施鐘南洼地排澇工程,完成9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啟動縣城和各鄉鎮備用水源點建設,抓好人飲安全工程,新增解決14萬人飲水安全問題。
此外,將著力加強電力通訊設施建設。加快沙沱電站建設,確保年內4臺機組運行發電,建成沙沱220千伏輸變電工程,開工建設官舟110千伏輸變電工程。
積極推進“三網”融合,確保建成移動通信基站48個;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設,實現上網行政審批事項網上辦理率達到100%,推動建設智慧小區、智慧園區、智慧景區,切實增強信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豐富的水能資源、風能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勞動力資源,是沿河的發展潛力、趕超優勢。沿河必須挖掘潛力、發揮優勢,開發戰略性資源,培育戰略性產業,加快建設武陵山區能源輸出重點縣、農特產品基地縣、生態旅游示范縣,擴大經濟總量,確保地方生產總值增長19%,力爭達到21%。
大力發展山區新型工業。加快“一園五區”建設,完成工業產業投資18億元以上,完善園區水、電、路等配套工程,新建標準廠房3萬平方米,將山峽生態工業區、淇灘循環經濟工業區建成省級經濟開發區,將官舟山羊科技工業區建成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啟動洪渡食品工業區和塘壩礦產品加工工業區建設。加快能源、建材、農產品加工、礦產品加工、特色輕工等重點工業產業發展,大力爭取核電項目,啟動風能發電項目建設前期工作,確保日產3200噸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高檔汽車裝飾用品、引火線、乳化醇、蠻王酒業、萬華糧油、顆粒飼料加工等工業項目投產運行,提高工業經濟總量和質量,確保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0家以上,規模工業總產值達到20億元,增長65%以上。
大力發展山區現代農業。深入推進“農業綜合開發試點縣”工作,抓好土地整理和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實施“三個萬元”工程,抓好326國道沿線、官石公路沿線、烏江沿線和官舟以山羊產業園為重點、新景以茶葉產業園為重點、沙子以空心李產業園為重點、譙家以核桃產業園為重點的“三線四園”產業帶、產業園建設,重點打造生態畜牧業、生態茶葉、生態烤煙、生態果蔬等農業品牌,扶持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培育種養大戶和產業基地,流轉土地4萬畝,發展龍頭企業32家、專業合作組織50個,培養種養大戶2000戶以上,建成萬元山1萬畝、萬元田1萬畝,糧經比調整到46∶54,提高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確保第一產業增長8%,力爭達到9.5%。
大力發展以文化旅游產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圍繞“四張國家級名片”和“中國土家山歌之鄉”品牌,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打造以養生度假、運動休閑、探險科考、紅色旅游、觀光體驗為主的旅游景區。啟動思渠土家風情園建設,積極開展國家5A、4A級景區申報工作,培育2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景區景點,開工建設4星級溫泉度假酒店、5星級天瑞酒店,抓好旅游商品開發,培育3家民族工藝品加工企業,確保旅游綜合收入增長50%以上。
積極發展教育培訓、咨詢策劃、設計制作、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連鎖經營、大型超市、商業街、加盟店、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確保第三產業產值增長20%,力爭達到22%。

圍繞建設“烏江物流港口門戶城市”、“中國土家第一城”戰略目標,堅持規劃、建設、管理并重,城鄉統籌、產城一體,加快沿河山區城鎮化建設。
建設新區、提升舊城、完善功能。按照“拉開框架、路網先行、建設新區、松散老城”思路,啟動縣城至沙子隧道、烏江三橋、黃家山至壩坨公路建設,建成城北連接橋、人行景觀橋、縣城至壩坨濱江大道。加快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建設壩坨新區、河東糧站片區、外貿片區、城南交通片區、城北民族風情街5個城市綜合體和月亮巖、東風碼頭、烏江印象、匯鑫源、領秀城、濱江麗景等重點城鎮開發項目建設,配套完善供電、供水、綠地、公廁等市政設施。建設十二盤森林公園、烏江濕地公園、沙洲城市農業公園、白塔公園。實施烏江大道、溫泉大道第二輪景觀工程,彰顯土家文化內涵,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烏江流域最具區域競爭力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實力城市。
建設美鎮名村。抓好官舟鎮省級示范小城鎮、洪渡鎮市級示范小城鎮和譙家鎮、淇灘鎮、客田鎮3個縣級示范小城鎮建設。同步推進其它特色城鎮建設,打造一批商貿集散型、交通樞紐型、移民安置型、生態旅游型、產業園區型小城鎮,著力建設“黔東美鎮”。結合新農村建設、生態移民搬遷、“一事一議”項目、“村莊整治”和“四在農家”創建,全面推進農村集中建房,抓好11個縣級試點和17個鄉級試點,著力打造3個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特色突出的“武陵名村”。
同時,要以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為目標,加強城鎮管理,深化戶籍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解決進城農民工子女的教育、醫療等實際問題,消除就業、社保等方面的體制障礙,讓農民“愿意進、留得住、能致富”,共享城鎮化發展成果,力爭城鎮化率提高4個百分點以上。
2013年沿河將重點抓好“十大工程”,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好頭、起好步。即:全面小康創建工程、烏江經濟走廊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突破工程、生態文明建設工程、集貿市場建設工程、民族文化發展工程、扶貧攻堅工程、民生保障工程、素質提升工程、社會管理創新工程。
建設和諧富裕幸福沿河,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當今時代所賦、百姓所盼。只要我們抓住機遇,發揮優勢,苦干實干、開拓創新,就一定能夠把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