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圣賢,黃居科,范召輝,黃切玉
(廣東省深圳市石巖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108)
腸梗阻是腹外科常見且多發的一種疾病,而廣泛性粘連性完全性腸梗阻,則是臨床上一個重大難題。這種疾病大多繼發于腹部手術后、腹腔炎癥、腹部創傷及出血等,而多次腹部手術則是引起這種疾病的主要原因[1]。對于該病的診斷并不困難,但是治療卻十分困難,內科保守治療往往不奏效,外科手術不當或操作欠佳則會導致再次發生腸梗阻[2],甚至出現嚴重并發癥而危及生命。腸外排列術是進行小腸松解后,將腸管人為的進行有序排列并用可吸收線將系膜固定。腸內排列術的原理是利用導管的彈性作用,使腸袢形成大弧度半環形,避免銳角形成,而又因損傷漿膜層或原有的粘連而行粘著愈合而固定位置,從而達到預防腸梗阻的發生[3]。本文作者自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收治了67例廣泛性粘連性完全性腸梗阻患者,并對患者施行內腸排列術或外腸排列術,收到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1 在收治的67例患者中,男41例,女26例,年齡為23-65歲,平均年齡36.5歲,病程為2-13年,平均病程6.5年,67例患者均接受過2-6次不等的腹部手術史,平均次數為2.3次。患者的病史為:胃大部切除術后8例,腸破裂修補術后8例,結腸癌術后7例,闌尾炎術后16例,腹膜炎術后9例,子宮及其附件炎術后5例,胃潰瘍穿孔5例,外傷性腸穿孔4例,先天性腸粘連3例,腸套疊1例,腸扭轉1例。患者的粘連性腸梗阻發病次數為2-6次,平均3.1次。
1.1.2 手術適應癥:患者曾接受過1次及1次以上腸粘連松解術,而在術后又再次復發腸粘連。患者在接受腸粘連松解術時漿膜大范圍撕裂。患者因結核性腹膜炎導致的腸梗阻。患者有腹部挫傷,且腸壁大面積受損。患者因某種腹腔炎癥而導致完全或不完全腸梗阻。
1.1.3 診斷:67例患者均有腹部脹痛并伴隨排氣、排便的停止。感到惡心并伴有嘔吐的為31例。患者的主要體征是:腹部呈膨隆狀65例,腹部呈不對稱狀21例,腹部蠕動波和腸型可見者為40例,腹部按壓疼痛者58例,反跳痛呈陽性的患者32例,腸鳴高亢者34例,腸鳴減弱者23例。呈全身性營養不良及體重明顯減輕者35例,口部及唇部感覺干燥者21例。經CT檢查和B超檢查后發現腹腔內積液者12例,經腹部X線拍片后發現階梯狀液平面的患者有58例。全部67名患者均診斷為廣泛性粘連性完全性腸梗阻,需手術治療。
1.2 治療方法
1.2.1 術前治療: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措施,患者一旦確診為粘連性腸梗阻后,應立即給予禁食和胃腸減壓。由于患者入院時癥狀為排便排氣停止,又伴隨惡心、嘔吐等癥狀,所以及時給與水分補充,并調節其體內電解質平衡,且由于患者禁食,應給予相應的營養治療。患者由于腸梗阻,時間過長極容易引起細菌和病毒感染,應適當給予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當患者出現急性癥狀時,應馬上給予相應的麻醉劑、止痛劑、鎮痛劑等以緩解癥狀。
1.2.2 手術方法:取硬腰聯合麻醉,待麻醉成功后,進行術前常規的消毒及鋪單,取左/右腹直肌進行切口進腹,之后進行常規的剖腹探查,應首先找出腸梗阻發生的部位及原因并且在近端施行小腸減壓以解除梗阻,隨后應進行小腸松解,即將腸管、系膜和腹膜之間的粘連分開,使小腸處于游離狀態。在進行松解術時應避免盲目的鈍性分離,以防造成止腸漿肌層撕脫,對手術操作造成的受損部位應及時予以細心修復,防止進一步的不良影響。若存在不能順利分離的致密腸粘連,在粘連非常嚴重或腸腔過度狹窄時,可在小腸保證足夠長的前提下進行切除術,在術中遵循的宗旨是,分離粘連,小腸減壓,改善循環,減輕損傷,認真止血,使腸腔通暢,溫水洗腹腔,使之容積增大,以便下一步施行腸排列術。在本研究所涉及的患者中,有30例施行外排列術,37例施行內排列術。
1.2.3 外排列術:找到屈氏韌帶,在其下30cm至回盲部50cm處的小腸進行有序放置。每列折疊的長度都應與腹腔適應,約為25cm左右,在折疊時應保持轉角的圓鈍,將排列好的相鄰腸管系膜進行縫合固定,距轉角3-4cm處可不進行縫合,以防銳角形成而導致再次梗阻。縫合時使用可吸收線,針距應保持在5.5cm左右,術后沖洗腹腔,清點物品后縫合腹部。
1.2.4 內排列術:找到屈氏韌帶,在屈氏韌帶下方15cm處切開腸壁,插入雙腔帶氣囊內固定管,縫合固定,將氣囊充氣,并將氣囊緩慢拖拉至回腸的末端,將氣囊抽空,在空腸的起始部位做管狀縫合,固定于腹壁,之后輕輕搖動病人,使腹部腸管利于復位,清理積血異物后關腹。一般在術后1-2周可拔管。
1.2.5 術后處理:術后應嚴密觀察患者的各項體征,體征平穩后取半臥位,繼續進行胃腸減壓,及時給與水份和電解質的補充,并通過靜脈給予營養治療,術后可使用適當的抗生素進行治療,結核病人應繼續規范治療。可給予活血化瘀的藥物和通里攻下的藥物輔助治療。如果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后即可進流食,并可鼓勵下床活動。腸內排列術患者在拔管前應進行腹部X光片的復查。
2.1 治療效果:患者經手術治療后,其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術后癥狀減輕程度與時間
綜上,腸排列術術后患者各種癥狀均得到緩解,且恢復期較短,腸排列術的治療效果較好。
2.2 隨訪結果:在患者進行手術出院后,本院進行了為期達3年的隨訪,在隨訪的患者中,有1例出現腸瘺,比率為1.49%,有2例患者出現再次梗阻,比率為2.99%,均經藥物治療痊愈,沒有再次手術,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隨訪結果
綜上所述,在本研究中所接受的67例患者中,我們依照其具體病情給予相應治療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病人在術后全部出院,手術成功率為100%,在術后,我們對患者進行了長達3年的隨訪,再次梗阻的概率為2.99%,術后腸瘺的概率為1.49%,有4例患者有下腹墜脹感并可自行緩解。
腸內排列術和腸外排列術可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選擇,一般對粘連情況很重,非常容易復發的情況使用腸內排列術,而患者情況較輕,復發危險率較低的情況下選用腸外排列術[4],在本實驗中腸內排列術和腸外排列術的實驗結果在術后復發、并發癥和治療效果方面,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 張澤平,陳越,王益,等.小腸系膜穿管支架式腸排列術治療廣泛粘連性腸梗阻[J].醫學新知雜志,2007,17(4):218-219.
[2] 孫淑明,吳麗娥.腸粘連防治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5,11(4):367.
[3] 廖文斌,黃秉權.小腸折疊排列防治粘連性腸梗阻[J].實用外科雜志,1986,6(4):217-218
[4] 羅富和,張林,穆玲.小腸系膜穿氣囊導尿管治療廣泛粘連性腸阻體會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