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君
(云南民族大學 民族文化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前人對漢語差比句否定式的研究多集中在各種句式及否定項的分析上,這里主要研究漢語兩種差比否定式 “不比”、“不如”與傣語差比句否定式相對應的情況,本文所使用的傣語材料都是來自金平方言中“白傣”一支的語言,①下文簡稱傣語。漢語和傣語都屬于漢藏語系,差比語序都符合SVO語言共性,差比句有兩種否定形式:X+bǎu55(不)+Z+M+Y即漢語中的“不比”句,X+bǎu55(不)+Z+k?52+Y對應漢語中的“不如”句,(X、Y分別表示比較的主客體,M表示差比標記,Z為結論項)。
傣語差比句固有的一種語序為;X+Z+M+Y(其中X表示比較主體,Z表示比較屬性,M表示比較標記,Y表示比較客體)其相應的否定式有兩種形式,一種為含有差比標記的否定式,一種為不含差比標記的否定式,即X+bǎu55(不)+Z+M+ Y與X+bǎu55(不)+Z+k?52+Y。第一類否定式是在肯定的形式上加否定詞bǎu55(不),具有等比和差比兩重蘊含義,從結構上看屬于單純否定;第二類否定式的語義具有單一性,卻表示負差比義,從結構上看屬于變異否定。②傣語差比句否定式這種分類與漢語類似。
肯定句和否定句最顯著的區別在于有無否定詞,含有一個否定詞的否定句一般只和一個肯定句相對應,如,“是—不是”。但差比句的肯定式可能對應于兩種不同的否定句,其中一種是在肯定式上直接加否定詞,另一種則使用不同表示比較義的詞和句法結構。含有差比標記的單純否定式X+bǎu55(不)+AP+M+Y;

1.漢語:你不比我高。另一種為變異否定式bǎu55(不)+AP+k?52(如同/像)+Y,不含差比標記。
2.漢語:我不如你聰明。

從有無差比標記的方面看,漢語中的典型差比標記“比”在例1中不可省去,同理,傣語差比標記sεu33也不可省去。漢語中如果表示一種負差比義時,就可不用標記,傣語亦如是。但與漢語不同的是,既然存在標記的有無,那么在傣語中,差比標記也有省略的情況,據筆者調查發現,金平傣語差比標記只有在結論項帶有數量結構或結論項為非度量形容詞時才可以省略,如:

他比我大兩歲。
例3中的結論項ma25“大”帶有s??33pi33“兩年”這樣的差量值,例2中的結論項lǎk55“聰明”是一個表示性質的非度量形容詞,在這兩種情況下,可以省去差比標記。因此,一般情況下,如果金平傣語差比句否定式的結論項為可以衡量的形容詞時,差比標記則可省去。所謂度量形容詞,按照陸儉明先生的觀點,是指能用來說明大小、多少、高度、長度等量度的形容詞,大都是成對的,即大小、多少、長短、高低、厚薄等。
從結論項形容詞的量級方面看,這兩種否定式又有相同之處,即都可以受程度副詞“不”否定。石毓智根據形容詞的量能否加程度詞的方法將形容詞分為定量和非定量兩種,非定量形容詞可以受程度詞“不”或“沒”的否定③,如ma25“大”、“lǎk55“聰明”、di33“好”、khǎn31“漂亮”、lai33“多”、kva?25“寬”等非定量形容詞,都可以進入傣語差比句的兩種否定式中,并受bǎu55“不”的否定。漢語差比否定式中似乎對進入結論項的形容詞沒有性質制約。
從邏輯形式方面看,漢語否定句的否定詞一般都直接加在句子謂語前,可以看成是對結論項的否定,屬于一種狹域否定,但在漢語差比句的否定式中“不”或“沒”不僅僅是直接加在肯定式上,其否定轄域為整個句子,是一種廣域否定。④傣語中,m?43bǎu55so?33sεu33ku33“你不高比我”邏輯上的肯定式為m??43so?33sεu33ku33“你高比我”,其中否定詞bǎu55直接加在句子的謂語so?33上,構成對結論項的否定,因此,傣語差比句的否定式屬于一種狹域否定,這一點與漢語正好相反。這是由于傣語差比句語序較漢語來說,更符合典型SVO語言共性要求。
漢語差比句的否定式,從結構形式上看是直接在相應的肯定式上加否定詞,呈現相對稱的形式,但在意義上卻出現與肯定式不對稱的一面,石毓智認為肯定式和否定式之間存在語義的不對稱,即語義變異。在差比句中主要體現為對比較客體的否定而引起不同語義的跨越。現根據差比句的兩種否定式分別進行分析。
4.漢語:今天沒有昨天熱。

5.漢語:今天和昨天一樣熱。

6.漢語:今天比昨天冷。

漢語中“比昨天熱”具有差比性,例4的“不比昨天熱”具有兩層含義分別指例5的“和昨天一樣熱”與例6的“比昨天冷”,事實上涵蓋了等比和差比兩種比較。例4的“今天不比昨天熱”可能出現的預設有兩種,說話者認為今天的氣溫要比昨天低;說話者心里感覺今天和昨天氣溫差不多,都有點熱。如果是第一種可能,則例4只是否定了“今天熱”這種可能,明確了“今天冷,昨天熱”這一事實,于是就出現了諸如例6的表差比義的句子;如果是第二種可能,則例4只是否定了預設中說話者的心理,于是就出現例5表示等比義的句子。
在傣語否定格式蘊含的兩種語義中,聽話者一般傾向于理解具有負差比義的那一層語義,仍以 “今天不比昨天熱”為例,即首先讓聽話者感受到的是“昨天更熱”或者是“今天和昨天一樣熱”,在語氣上顯得更加委婉,只是“今天和昨天一樣熱”的語義強度要弱些。這種情形和漢語差比句否定式不同,這是因為在“X不比YZ”的表達式中Z所承擔的常常是“高、大、長、熱”等積極性的褒義詞語,而如果是“低、小、短、冷”等消極性的貶義詞,則常用其肯定式。這里提到另外一個否定副詞“沒有”,傣語中的否定詞bǎu55既可以表示“不”又可以表示“沒有”,但與漢語不同的是,當bǎu55表示“沒有”、“不如”、“不及”義時,此時的差比句否定式為例2的情形,省去差比標記,增加了一個k?52,表示“如同,像”的意思,正如例5的h?n31k?52ka25“一樣熱”。在傣語中bǎu55…k?52成為一種表示比較義的固定格式,以ku33bǎu55lǎk55k?52mǎn43“我不如你聰明”為例,這句仍然是差比性的,只是從正差比變成了負差比。而能進入這一格式的形容詞大多為表示高標準的形容詞,即按照人們的正常心理,人們在爭取努力時,只能希望由低向高發展,而不會爭取由高向低發展,因此,一些低標準的形容詞是不可以進入這一個格式的。如:“你跑得比我慢”其否定式不能說成“你跑得沒有我慢”。
7.漢語:他沒你高/他不像你一樣高。

此時的差比句不僅表示負差比義,從語義上看,還具有等比義,可以看成是等比句的否定式,同時又具有極比義,如:
8.漢語:沒有比你高的人了(言外之意就是你最高了)。

可見,差比句肯定否定的極性轉換,往往帶來不同語義的跨越。再看含有“沒有”的否定式,這一類否定式與傣語含有比較標記sεu33的不同是,“沒有”式構成意義上對稱否定,形式上不對稱,而sεu33式構成的是意義上不對稱否定,形式上對稱。如:
9.漢語:他的書沒你多。

他的書的數量達不到你的書的數量那么多,從語義上否定了“他書多你書少”,構成“他的書比你多”的語義上相對意義的否定。此時,比較結論項前不能再有程度副詞“很、再、非常、更”等,同時,比較結論項之后也不能再有表示差量值的成分,如“一點兒、多了、遠”等,這是因為,在諸如例9的“沒有”句式中,bǎu55只表示程度有差別,而不表示差多少,bǎu55本身已經否定有無,而補語“多了、遠”等表示的程度要高于一般,既然已經表“無”了,就無需再比較程度了。可見,在漢語中,如果差比句已經有了表示否定的詞,那么就不可以再出現表示程度的限制詞,但在傣語差比句否定式中,可以在結論項之后加補語表示程度,傣語的表達如下:
10.漢語:他比你高不了多少。

上文提到程度補語,在漢語里將述程式(含程度補語的述補結構)分為兩種,一種為表示比較義的述程式,一種為不含比較義的述程式(馬慶株1992)。其中表示比較的述程式有帶“得”和不帶“得”兩種格式,如“高多了”“高得多”。不含比較義的述程式只有一種表達式,帶“得”或不帶“得”。⑤表示比較的述程式可以受“比”字的介賓結構的修飾,也就是說可以進入差比句的肯定式,如:你比他成績差遠了,但是用在否定式中則為:*你沒有他成績差遠了,金平傣語與漢語類似,
11.漢語:他比過去漂亮多了

*12.漢語:他沒以前漂亮多了。

可見,表示比較義的述程式結構一般不能進入差比句的否定式中,既然是一般那就表示存在特例,在漢語中,表比較義的述程式可以進入表示假設的差比句否定式中,如:“要是我不如他高,可能就會選不上了”,但在傣語中則沒有這種說法,表比較義的述程式結構不能進入差比句的否定式中。
形式和意義之間往往不是一一的對應關系,而是一種不對當的關系,趙元任先生稱之為“扭曲關系”,差比句肯定和否定也可看成是一種形義的扭曲關系。傣語中不含標記的否定式構成意義上對稱否定,形式上的不對稱,而含有標記的否定式則構成形式上的對稱否定,意義上的不對稱,漢語則與之相反。從語言類型學的角度看,漢語和傣語雖然都屬于SVO語言,但由于漢語是SVO語言中的特例,因此在差比句否定式方面會呈現出與典型SVO語言的不同之處,如差比否定詞并非直接附加在謂語上,表示一種廣域否定;否定格式中多含有兩層語義等情形。
注釋:
①刀潔.金平傣語概況[J].民族語文,2005.
②這里所謂的單純否定和變異否定的說法,采用劉丹青《差比句的調查框架和研究思路》里的用法.
③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對稱與不對稱[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4,(1).
④張和友.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語義特征及其語用解釋[J].漢語學習,2002,10(5).
⑤馬慶株.動詞和動詞性結構[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10,(1).
[1]馬慶株.動詞和動詞性結構[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10,(1).
[2]刀潔.金平傣語概況[J].民族語文,2005,(2)
[3]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9,(1).
[4]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對稱與不對稱[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4,(1).
[5]盧福波.漢語比較句中肯定式與否定式的不對稱現象[M].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
[6]張和友.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語義特征及其語用解釋[J].漢語學習,20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