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犬病死亡率極高
近日,臺灣地區出現的全球首例錢鼠感染狂犬病案例的報道,使得狂犬病這一古老的病種又重回人們的視線,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狂犬病是否可跨物種傳播?它會不會在人群中大面積流行?這一病種是否發生了變異?人類感染的風險會不會增大?
狂犬病又名恐水癥,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急性傳染病,流行性廣,病死率極高,對人生命健康具有嚴重的危害。人患狂犬病通常由患病的動物以咬傷或抓傷的方式傳給人體而被感染。臨床表現為特有的恐水、恐聲、怕風、恐懼不安、咽肌痙攣、進行性癱瘓等。
狂犬病病毒進入人體后首先侵染肌細胞,在肌細胞中度過潛伏期,后通過肌細胞和神經細胞之間的乙酰膽堿受體進入神經細胞,然后沿著相同的通路進入脊髓,最后到達腦部。病毒在腦內感染海馬區、小腦、腦干乃至整個中樞神經系統,并大量復制,延神經下行到達唾液腺、角膜、鼻黏膜、肺、皮膚等部位。它的損害來自內基小體,而內基小體廣泛分布在患者的中樞神經細胞中,這也是確定診斷的一個重要指標。
人被狂犬病毒感染的動物咬傷后,潛伏期無任何癥狀。在狂犬病早期,病人多有低熱、頭痛倦怠、全身不適、煩躁、恐懼不安等癥狀,病人對聲音、光線或風之類的刺激變得非常敏感,稍受刺激立即感覺咽喉部發緊。在患者愈合的傷口周圍及其神經支配區也有麻木、癢痛的及螞蟻行走般的異常感覺。
幾天后,病情進入興奮期。病人高度興奮,突出表現為面部表情極度恐怖,恐水、怕風,遇到聲音、光線、風等都會出現咽喉部的肌肉嚴重痙攣。病人雖然口渴卻不敢喝水,甚至聽到流水的聲音或者別人說到水,也會出現咽喉痙攣。嚴重時,病人還有全身疼痛性抽搐,導致呼吸困難。
狂犬病病人大多數神志清醒,但也有部分病人出現精神失常。興奮期約兩三天后,病人變得安靜下來,但隨之出現全身癱瘓,呼吸和血循環系統功能都會出現衰竭,迅速陷入昏迷,數小時后就會死亡。
狂犬病已經存在4000多年,遍布世界各地,也曾經奪走了數千萬人的生命。但是它的主要傳染途徑是被攜帶病毒的動物所咬傷,除此之外有極個別的患者是通過血液、器官移植等途徑受感染,因此它一般不會大規模暴發。解放軍第302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中心副主任秦恩強認為,此次臺灣地區咬人的錢鼠被檢測出狂犬病病毒,也并不能說明人感染狂犬病的風險加大,人類狂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狗和貓,而野生動物和其他家畜咬傷人的幾率則相對較小。
從目前媒體的報道來看,全臺灣19個病例中,染病鼬獾有18例,由此可見錢鼠并不一定是感染源,有可能是受到了帶有病毒的鼬獾攻擊時被咬傷而傳染的。
近年來,從我國野生動物體內檢測到狂犬病病毒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曾經有人在老鼠體內檢測到狂犬病病毒,也有被老鼠咬傷導致人患狂犬病的報道。但研究同時也表明,老鼠不是狂犬病的儲存宿主,老鼠感染狂犬病或傳播狂犬病只是偶發個案。
在我國,鼬獾已成為唯一被證實存在狂犬病獨立傳播的野生動物種群。秦恩強說,此次錢鼠感染狂犬病毒雖然是首次被發現,但大眾無需驚慌,只要做好防范措施,不被感染了病毒的動物咬傷,就不會被傳染。
近年來,飼養寵物犬、貓的家庭越來越多。專家提醒,要做好寵物防范,避免被其咬傷,尤其是要注意大型、烈性犬類。
有專家指出,每年夏季,貓狗傷人事件會較其他季節增加一半以上。一方面由于天氣炎熱,貓狗煩躁易怒,容易出現攻擊行為。另一方面由于人們衣著單薄,皮膚裸露,受傷風險也大大提高。
很多人認為被狗咬傷后才有患狂犬病的風險,如果狗注射過狂犬疫苗就無需擔心,其實不然。狂犬病只是恐水癥另外一種通俗的叫法,并非只有犬類身上才會攜帶狂犬病病毒,貓身上也有,這就使我們常忽視了被小動物抓傷的潛在危險。
我國狂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犬,一些看上去健康的犬的唾液中也可以攜帶狂犬病病毒,也能傳播狂犬病。所以,對于自家養的寵物也不能掉以輕心,盲目認為它一定是健康的,被寵物咬了也不處理,這種觀念是不對的。
為了避免貓狗患上狂犬病,寵物犬或貓必須到動物防疫部門接種獸用狂犬疫苗,最好每年一次,年初最佳。另外應避免接觸野生動物,尤其是野外工作者,做好防護的同時,要避免和野生動物發生沖突,以免被咬傷。
一旦被貓狗咬傷或抓傷,要立即擠出傷口處的血液,讓含病毒的血液流出,并用大量干凈的清水沖洗傷口,再及時接種疫苗。與抓傷不同,如果被貓狗咬傷,傷口較小、較淺,無大活動性出血時,可自行先用肥皂水直接沖洗傷口,至少沖洗30分鐘,之后要用干凈的紗布把傷口蓋上。
專家提醒,被貓狗抓咬傷后,絕不要聽信“24小時或48小時之內注射狂犬疫苗都來得及”等不科學說法。只有正確進行處理,才能遠離狂犬病,遠離危險。(據科技日報、中國新聞網)

▲在我國,鼬鼠已成為唯一被證實存在狂犬病獨立傳播的野生動物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