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波 陶成武
(1.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長沙 410012; 2.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100)
籃球運動作為人們最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普及于我國的各類人群之中,群眾籃球運動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群眾籃球運動的發展對促進我國職業籃球的發展與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也推動和促進了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基于此,群眾籃球運動的發展受到了廣大專家和學者的關注,如何發展群眾籃球運動成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焦點。本研究以社會轉型期我國群眾籃球運動的發展情況為切入點,探討籃球運動的內涵與本質,分析社會轉型期我國群眾籃球運動發展的現狀,旨在為我國群眾籃球運動的長遠發展提供參考。
以群眾籃球運動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在湖南省圖書館、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Internet、中國知網等資源庫,查閱大量有關籃球運動發展、群眾籃球運動發展的專著與文獻資料,并進行了整理與研習。
1.2.2 調查法
對“群眾籃球運動”的定義進行了專家走訪調查,并就調查的結果進行了歸納與整理,得出群眾籃球運動的內涵與本質。
1.2.3 數理統計法
對于調查所得到的數據,運用Excel統計軟件進行了相關的分析與處理。
1.2.4 邏輯推理法
運用類比推理、邏輯分析等方法,對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與討論,探討社會轉型期我國群眾籃球運動的發展,并提出建議。

圖1 “廣義群眾籃球運動”定義的調查統計結果
為進一步明確群眾籃球運動的定義域范疇,根據前人的研究,設計了專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圖1、2),占調查總數67%的專家認為“廣義的群眾籃球運動是指除競技籃球運動之外的一切籃球活動(D選項)”,占調查總數73%的專家認為“狹義的群眾籃球運動是指不包括學校籃球運動和武裝力量籃球運動在內的群眾籃球運動部分(B選項)”。支持狹義群籃球運動的專家認為,學校和武裝力量組織籃球運動與一般的群眾籃球運動是有區別的,他們參與籃球運動的目的、管理方式、組織形式及活動的內容等與普通的群眾籃球運動有質的區別。普通的群眾籃球運動是自發的,而學校武裝力量的籃球運動是有組織、有目的、統一管理的。
群眾籃球運動的發展對政治、經濟、文化等有重要影響,這主要在于群眾籃球運動的本質和社會功能。群眾籃球運動的本質是能夠提升人們的健康水平、消遣與娛樂、促進身心健康等,它的社會功能是能夠促進生產、政治和經濟的發展。群眾參與籃球運動可以直接影響其物質的和精神的變化,有助于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與身心素質,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同時群眾籃球運動的開展,促進了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增進了溝通與了解,促進社會的和諧。
2.2.1 政策導向與民眾意識是促進我國群眾籃球運動發展的根本
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掀起一次開展體育運動的熱潮,新建了一大批高標準的體育場,其中包括燈光籃球場16500塊,為群眾籃球運動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條件。與此同時,在國家和集體的大力支持與組織下,農村籃球運動的開展也逐步走向正規化、制度化,并組織了一系列籃球賽,如全國農民“豐收杯”籃球賽、農運會籃球賽等。
市場經濟的發展,體育法制法規的逐步健全,為群眾籃球運動的開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在組織形式上逐漸由國家辦和社會辦相結合轉變為完全由社會辦轉化;在資源供給逐漸由國家統一規劃轉向優化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如1995年頒布了《體育法》,并規定“城市規劃企業、學校、街道和居住時,應當將體育設施納入建設規劃。”同年,國務院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明確指出:“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納入城市規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體育場地設施或挪作他用。各種國有體育場地都要向社會開放”。這些制度的頒布與實施,為群眾籃球運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主要表現在:一是保證了群眾參與籃球運動的硬件條件,滿足了廣大群眾參與籃球運動的需求,據統計,1995年全國有籃球場426903塊,其中室內籃球放1139座,燈光球場5672塊,在城市的居民區、街巷等均豎立起了籃球架,供群眾參與籃球運動。二是體育健身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參與健身的積極性增加,籃球運動成為了人們參與健身運動的方式之一。

圖2 “狹義群眾籃球運動”定義的調查統計結果
2.2.2 “街頭籃球”傳入為我國群眾籃球運動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20世紀90年代末,一種新型的籃球運動——街頭籃球,開始傳入我國。這種籃球運動的傳入,掀起我國群眾參與籃球運動的一次高潮,尤其是促進青少年籃球運動的開展方面。街頭籃球運動形式變化較多,內容豐富新穎,改變了傳統籃球運動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充分展示的籃球技術技巧與個人風格的展示,在籃球運動的技術、戰術以及高強度的對抗性之外,展示籃球運動的技術技巧,進一步增強了籃球運動不同形式的觀賞性與娛樂性。街頭籃球運動傳入我國進一步促進我國群眾籃球運動的開展。如1995年首次舉辦了大規模的“羊城晚報杯”三人籃球挑戰賽有約300支隊伍報名參賽,到1999年第三屆“百事可樂”三人籃球參賽隊伍已發展到1590支,創造了世界三人籃球賽歷史上規模最大、比賽場次最多、組別最全的一次比賽。
2.2.3 政策支持下的群眾籃球運動在我國全面鋪開
在黨的十六大召開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新農村成為了黨中央和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新的建設目標中,進一步強調加強社區、學校、街道等體育設施建設,明確提出要實現每個行政村都有籃球場地的目標,確保體育設施建設滿足廣大社區、街道、農村群眾居民的需要。在這些政策的導向與支持下,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籃球場館設施及群眾籃球活動得到了如火如荼的開展。
2.3.1 改革開放時期的群眾籃球運動形式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國的體育工作也迎來了新的春天。1978年國家體委制定了《關于做好縣的體育工作意見》,1979年3月下發了《關于加強群體工作的意見》,這兩份文件均強調了要積極開展農村體育,要定期組織各種農民運動會,借著這股東風,農村群眾籃球運動得到了大力開展,在農村舉行了各種類型的籃球比賽,如農運會籃球比賽、省級農民籃球賽、鄉鎮和大隊級籃球賽等,并形成了相應的制度。各種類型籃球賽的開展,極大地促進了農民參與籃球運動,促進了群眾籃球運動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職工體育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進而促進了職工籃球運動的開展,組織了各種類型和規模的職工籃球賽,展示了社會力量辦體育的旺盛生命力。如80年代末開始舉辦的大企業籃球賽,在我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2.3.2 市場經濟探索時期的群眾籃球運動形式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群眾籃球運動形式也發生了根本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各種類型的籃球賽大量減少,原因在于企業、工會、行業不愿意再掏錢組織群眾性籃球賽;二是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人們工作壓力的增大,占據了更多的生活時間。
這一時期群眾籃球運動的開展主要是社區、街巷、村鎮以自發組織形式為主,在一些籃球運動場地較為充裕且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社區、街巷籃球運動已開展得相當熱鬧。
(1)群眾籃球運動的定義并沒有完全一致的統一界定,有狹義與廣義兩種。群眾籃球運動的本質在于提高健康水平,進行娛樂消譴,在身心健全發展的基礎上不斷超越自我,它的社會功能是促進社會生產、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發展。
(2)政策導向、群眾意識以及新興項目的引入成為了社會轉型期我國群眾籃球運動發展的主要動力,并且發展勢頭良好。
(3)在社會轉型初期與后期,即改革開放初期與市場經濟探索時期,我國群眾籃球運動的組織形式也由計劃經濟形式轉為向社會獲取資源的形式。
(1)繼續加大我國群眾籃球運動的開展力度,確保籃球運動的普及,保障全民健身活動的正常開展,政府應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與導向。
(2)加大與群眾籃球運動開展有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保證群眾參與籃球運動的硬件條件。
(3)合理配置與有效利用資源,創造條件免費開放學校、社區等籃球場館,提高學校、社區等籃球場館的利用率。
(4)提高人們的健身意識,使人們深刻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促進人們對籃球運動健身相關知識的了解。
[1]奚鳳蘭.對社會轉型期“舉國體制”的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18(5).
[2]陳勝.中國籃球市場發展潛力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6).
[3]潘健,張鴻聲.轉型期職業體育體制改革的特征與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1(3).
[4]肖嶸.國外大眾體育對中國群眾體育的啟示[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6).
[5]郭林璇.社會結構轉型時期社區體育的定位與價值[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2).
[6]鐘添發.加大改革力度 全面開拓——中國籃球市場[J].籃球,1997(1).
[7]李建軍.中國籃球體制改革所面臨的困惑[J].籃球,1997(7).
[8]李建軍.中國籃球的產業化與職業化[J].籃球,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