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蘭香,毛智趣,黃海深,江偉河,唐光定
(1、陽山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東清遠513100;2、陽山縣人民醫院,廣東清遠513100)
AFP-L3對肝癌鑒別診斷的臨床價值
何蘭香1,毛智趣1,黃海深2,江偉河2,唐光定2
(1、陽山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東清遠513100;2、陽山縣人民醫院,廣東清遠513100)
目的探討甲胎蛋白異質體(AFP-L3)在肝癌和良惡性肝病鑒別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收集協作單位和本單位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AFP陽性的住院和門診就診患者。采用鄭州安圖LUMO化學發光分析儀檢測分離前AFP和分離后AFP(AFP-L3),計算AFP-L3占AFP總量的百分比[AFP-L3(%)]。結果①肝癌組AFP-L3陽性率及均值明顯高于肝硬化組和慢性肝炎(P<0.001);肝癌組低濃度AFP(AFP<200μg/L)者AFP-L3也明顯高于肝硬化組和慢性肝炎組(P<0.01)。②肝癌組中,不同濃度AFP均值和陽性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甲胎蛋白異質體(AFP-L3)在肝癌與良性肝病的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對低濃度肝癌和良性肝病的鑒別診斷中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肝癌;甲胎蛋白異質體;鑒別診斷
肝癌是我國臨床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死亡率高,我國每年新發肝癌患者約三十四萬,占全世界肝癌總數55%,居惡性腫瘤的第五位,檢測甲胎蛋白(AFP)含量是目前診斷肝癌早期和篩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相對特異的診斷價值,較目前較常用的同位素掃描、B超、生化檢驗等方法敏感,但不能有效區分良惡性腫瘤,使得很多患者無法及時診斷和治療。而甲胎蛋白異質體(AFP-L3)為肝癌細胞所特有[1],1999年在肝癌學術會上被指定為原發性肝癌臨床診斷標準的肝癌標記物之一,我們使用新研制的國產微量離心柱法分離AFPL3,并使用化學發光法對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共183例進行對比分析,以探討AFP-L3在鑒別良惡性肝癌的臨床價值。
1.1 對象選取收集協作單位和本單位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AFP陽性的住院和門診就診患者。各類慢性肝病患者經臨床結合、免疫學、B超、CT測定診斷確診,肝癌患者符合1999年成都第四屆全國肝癌學術會議修訂的原發性肝癌診斷標準[2]。以AFP-L3≥10%作為肝癌的診斷標準。
1.2 標本采集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5ml,3000r/min離心10min,分離血清,置-20℃冰箱冰凍保存。
1.3 方法采用北京熱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微量離心柱法除去不結合的AFP,再浸泡洗脫離心獲得AFP-L3,然后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和使用鄭州安圖LUMO化學發光分析儀檢測總AFP和AFP-L3的含量,以AFP-L3%≥10%作為AFP-L3異常升高的標準。
1.4 統計學處理用SPSS 13.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以x±s表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
2.1 AFP陽性患者共183例,并分為三組,其中肝癌組83例,年齡18~82歲;慢性肝炎組44例,年齡15~77歲;肝硬化組56例,年齡20~82歲;各組AFP-L3檢測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各組AFP-L3檢測結果比較
表1 各組AFP-L3檢測結果比較
注:與肝癌組比較:*P<0.001。
22.7% 25.0% 85.5%組別總例數AFP-L3陽性例數陽性率慢性肝炎組肝硬化組肝癌組44 56 83 7.63±4.7* 10.23±4.03* 21.16±13.88 10 14 71
2.2 肝癌患者83例中按各組不同AFP濃度的AFP-L3(%)測定結果比較見表2。
表2 不同AFP濃度的AFP-L3(%)測定結果比較
肝癌是預后極差,惡性程度極高的惡性腫瘤,被稱為“癌中之王”,全球發病不斷增高,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無法進行手術治療,故患者生存率低[3]。AFP檢測是目前肝細胞肝癌(HCC)最常用的腫瘤標志物之一,但敏感性和特異性均不高,不能對良性肝病和HCC準確定性,因為肝細胞再生過程中會產生一定量的AFP,單純的檢測AFP很難與肝硬化、慢性肝炎鑒別,尤其是低濃度含量的肝癌往往會誤診為普通的病毒性肝炎,從而耽誤病人的早期診斷和治療,部分良性肝病患者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4],使其臨床應用價值受限,常常被誤診,增加患者不必要的心理負擔。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高速發展,研究人員發現AFP-L3是HCC細胞特異產生的一種糖鏈異構化甲胎蛋白,是HCC的高度特異指標[5],比單純檢查AFP能顯著提高特異度[6],有良好的臨床意義,特別是AFP在20~400μg/L之間的檢測結果中具較好的價值,與曹立、孫華寶等報告一致[7]。
本次實驗研究檢測結果分析顯示:以AFPL3≥10%作為肝癌的診斷標準,肝癌組AFP-L3檢測的敏感性為85.5%,均值21.16,與肝硬組和慢性肝炎組的敏感性為25.0%、22.7%,均值10.23、7.63相比,兩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甲胎蛋白低濃度肝癌組(<200μg/L)的敏感性為86.7%,均值20.01,與肝硬化和慢性肝炎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使肝癌與良性肝病得以明顯區別,低濃度AFP陽性標本檢測AFP-L3更具臨床價值,不受AFP>400μg/L作為肝癌診斷標準的限制。當AFP-L3超過10%時表明肝癌細胞在增多,其肝病惡變概率非常大,所以檢測AFP-L3能有效地鑒別肝細胞肝癌與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性疾病,尤其對AFP-L3≥10%的患者進行嚴密監控和隨防很有必要,同時也對低濃度AFP患者得以及時準確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孫艷虹,姜儻.腫瘤標志物在臨床上的應用(上)[J].新醫學,2008,39 (2):121-123.
[2]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原發性肝癌診斷標準[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3):135.
[3]朱瑜.AFP、CEA、CA199診斷乙型肝炎相關肝癌初步研究[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1,29(5):541-542.
[4]屠振興,吳孟超,崔貞福.甲胎蛋白異質體對原發性肝癌早期診斷的研究[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1985,4⑹:193-196.
[5]張雯錢,金雄肖,彥耳陳,等.甲胎蛋白異質體(AFP-L3)檢測技術的研究進展[J].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2009,1(3):211-215.
[6]楊盛力,潘曉莉.GP73的研究進展[J].肝膽外科雜志,2011,19(1): 70-72.
[7]曹立,孫華寶,敖琴芳,等.ROC曲線評價甲胎蛋白異質體對原發性肝癌的診斷價值[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0,28(5):465-467.
R735.7,R446.62
A
1674-1129(2013)03-0258-02
10.3969/j.issn.1674-1129.2013.0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