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大鵬
“第一夫人”如何登上世界舞臺
費大鵬
自古以來,中國一向避諱所謂“后宮干政”,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近年來領導人的伴侶們常常表現得低調和沉默。為什么這次各國媒體都一致希望中國新的“第一夫人”彭麗媛能在國際和國內舞臺上有一番作為?“第一夫人”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到底有什么作用和意義?她的職責和任務有哪些?

在所有國家,“第一夫人”都只是非官方的稱呼,既不是職務,也不同于勛爵之類的名譽頭銜。這個今天已經被全球大多數國家廣泛接受的稱呼,歷史并不久遠,它起源于美國,直到十多年前,才被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接受。原則上說,“第一夫人”指國家領導人的配偶,但事實上,第一位被稱為“第一夫人”的女性,不但不是領導人的妻子,甚至完全沒有親戚關系。
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華盛頓的太太瑪莎幫了丈夫很多忙,也因此被尊稱為“華盛頓夫人”。她是美國第一位總統夫人,但卻并沒有被稱呼為“第一夫人”。
美國第三任總統杰斐遜上任時,妻子已經去世19年。盡管他已經習慣了一個人生活,而且處理社交和政治事務時并不一定需要妻子的幫助,但每當白宮舉行宴會時,受邀的女賓們總覺得缺少一個女主人來主持,有些掃興。杰斐遜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就邀請國務卿詹姆斯·麥迪遜的夫人多莉·麥迪遜暫代女主人的角色,負責招待來訪白宮的官員妻子們。
多莉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或許是這份工作帶來了好運氣,杰斐遜卸任后,她的丈夫麥迪遜成為美國第四任總統,她管理白宮的時間就比總統任期還長一倍,達到了16年。
多莉不但通過出色的社交能力贏得了上流社會的廣泛支持,也贏得了平民百姓的尊重。多年后,在她的葬禮上,美國總統扎卡里·泰勒將她尊稱為“我們這片土地上的第一夫人”。十年后,美國《插畫新聞報》第一次使用“第一夫人”作為標題,這個稱呼從此確定下來,成為對白宮女主人的尊稱。
可以說,從最開始,“第一夫人”就不僅僅特指總統的妻子。歷史上,各國的“第一夫人”身份各有不同,有些甚至連“夫人”都稱不上,只能稱為“女士”。美國總統布坎南終生未婚,他的侄女哈里特就充當了“第一夫人”的角色;越南首任總統吳庭艷也是單身,就以弟媳陳麗春為“第一夫人”;美國總統哈里森的夫人身體不好,加上舍不得離開家鄉,他就讓兒媳充當白宮女主人,暫代“第一夫人”的位置。
“第一夫人”這個稱呼真正流行開來,與兩位總統夫人有莫大的關系。第一位就是林肯的夫人瑪麗,當時美國和歐洲等國的報紙在提到她時,紛紛開始使用“第一夫人”一詞,這個稱呼從此走出美國,走向世界。第二位是露茜·海耶斯,她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擁有大學文憑的“第一夫人”,其學識和修養讓當時的美國頗為折服,“第一夫人”的稱呼從此固定下來,被一代代總統夫人傳承下去。
但許多總統夫人并不喜歡這個稱呼,例如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就曾在接受采訪時戲稱這稱呼聽起來“像一匹賽馬的名字”。
如果從對一個國家的意義上來看,“第一夫人”首先是一種禮儀和國家形象的象征。她不是一個國家最有權勢的女性,也不是最出名的明星,但突出的地位為她影響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提供了平臺。歷史上,各國受人愛戴的“第一夫人”們不但在衣著、話語和發型等方面影響著本國的女性,還影響著女性的事業、婚姻和家庭觀。
當19世紀初白宮剛剛建成時,美國人覺得總統夫人的義務就是打理好白宮的日常事務,在“家務事”方面給全國的夫人小姐們做出表率。同時,因為美國是當時為數不多的民主共和國,在同占大多數的君主制國家打交道時,總統夫人要表現出地位相襯的禮儀。人們希望“第一夫人”表現出兼具平民與王后兩種身份的公眾形象。從“第一夫人”這個概念誕生伊始,她的衣著打扮、她如何休閑、她如何消費、她如何準備家宴和國宴,就成為全國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這方面,多莉·麥迪遜絕對是楷模。在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她都是“第一夫人”們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她是白宮的女主人、管家、設計師甚至守護神,她當年所做的一切被認為是每個“第一夫人”都應該繼承的傳統。
除此之外,“第一夫人”還應該表現出女性的特質:憐憫、博愛。很多慈善和公益組織都希望能得到“第一夫人”的支持,這樣就等于得到了全國女性的支持。在這方面,多莉·麥迪遜也是典范,她常年對一家專門收容女嬰的孤兒院提供幫助,還常去探訪女校——在那個時代,女性在受教育方面是絕對的弱勢群體。
中國新任“第一夫人”彭麗媛也是投身公益的典范。近幾年她很少出現在舞臺和銀幕上,作為聯合國艾滋病親善大使,她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公益事業上。她的身影出現在公益短片《永遠在一起》中,呼吁社會各界關心和幫助艾滋病患兒,不要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主題曲《愛你的人》也由她演唱。

杰奎琳·肯尼迪賦予了“第一夫人”新的意義,從她開始,美國的“第一夫人”們甚至參與到政治中來。她們往往關注某個領域的社會問題,不但親自做志愿者,還會憑借自身影響力游說議員,甚至推動新的法案。例如杰奎琳·肯尼迪對保護歷史建筑法案的貢獻,約翰遜總統夫人對環境保護法案的推動,里根夫人對解決青少年吸毒問題所作的努力。
從新世紀開始,隨著“第一夫人”的概念在全球得到普及,人們對“第一夫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引領潮流和時尚也成為“第一夫人”當仁不讓的職責。2008年,法國“第一夫人”布呂尼隨丈夫薩科齊出訪英國。臨行前,法國媒體認定一貫不拘小節的薩科齊無法適應英國政壇苛刻的禮儀規矩。好在布呂尼憑借出眾的形象和得體的著裝吸引了英國大臣們和媒體的注意,給丈夫賺足了面子。覲見英國女王時,她頭戴灰色帽子,身穿同色高領連衣裙,輔以黑色手套和腰帶;在隨后舉行的歡迎晚宴上,她又用一襲深色晚禮服吸引所有人的視線。英國媒體評價她的亮相“完美”,連帶著對法國政府也大加贊賞。
從新世紀開始,人們對“第一夫人”的要求顯然越來越高,不但要求她們像過去那樣成為全國女性的楷模,還需要在某些方面有常人不及的特長: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里是個政治女強人;現任“第一夫人”米歇爾聰明睿智、穿著時尚有品味,而且不乏政治手腕,去年她在民主黨代表大會上的一番演講,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在全世界傳誦。與她們相比,中規中矩的小布什夫人勞拉就被譏諷為一個連獨立宣言原件都會錯誤扔掉的蠢女人。
在多數國家,盡管“第一夫人”不領工資,但她的日常生活開銷、旅行開銷和安保開支都由政府負擔。1978年美國通過了政府倫理法案,規定總統配偶可以接受的禮物價值不得超過規定,所有收到的禮物以及禮物價值多少錢都要公布,而且這些禮物都歸美國政府所有,不得私藏。即便是親朋好友贈送的禮物,“第一夫人”也不能據為己有,要自掏腰包,按照政府的估價再“買”回來。
美國每年的聯邦預算中,都有專門為“第一夫人”和她的團隊劃撥的經費。老羅斯福的夫人是第一個擁有社交秘書的;之后,小羅斯福的夫人多了生活秘書;杰奎琳·肯尼迪更進一步,第一次雇傭了媒體秘書。到今天,米歇爾·奧巴馬的工作團隊相當龐大,他們平日里就在白宮的東翼區辦公。
白宮東翼建于二戰時期,最開始用作軍方的辦公區。艾森豪威爾總統決定把為“第一夫人”服務的社交、聯絡和媒體官員放到這個區,從此這里就成為“第一夫人”團隊的辦公區。
“第一夫人”的任務越來越重,人們對其的期待也越來越高,但很多美國人還是批評說,米歇爾太能花錢了,她浪費的不是丈夫奧巴馬的錢,而是美國聯邦的經費。
近三年,米歇爾每次外出度假都會惹來非議,因為她度假的開銷實在太高了。每次出行,她都要帶女兒和至少數十位秘書,再加上龐大的保鏢隊伍。有人算了一筆賬,米歇爾在外度假時,每天至少要花掉美國納稅人8萬美元。
難怪《奧巴馬夫婦》一書的作者將她描繪成一個“后宮干政”的“虎妻”。不過看看米歇爾的貢獻:成為“第一夫人”群體中最亮的一顆明星,在各種國際峰會上出盡風頭,對外展現了美國女性、特別是黑人女性的形象,甚至憑借出色的演講讓奧巴馬成功獲得連任。
“第一夫人”們的這些貢獻,都無法用金錢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