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士謀 薛鳳旋 燕 月
城鎮化是社會經濟生產力與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集聚區,是人類聚居文明發源地和商貿輻射的集中地。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2%,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新一屆政府領導層已將城鎮化作為我國未來幾十年發展的重大引擎。那么,中國的城鎮化道路到底怎么走?我們就國內外城鎮化中建設與治理、經驗與教訓,選編若干文章,供閱讀。
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如何提高城鎮化質量,走出新型城鎮化道路,是個重大議題。
我國的城鎮化全面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巨大發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鄉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住房條件。但,這些年來,城鎮化超出了正常的發展軌道。
1980年,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僅有19.5%,全國的城市數量僅有223個,城市人口9035萬人;到2011年,全國城鎮化水平達到52.1%,說明了我國城鎮人口占全國之半,已有城市657個,建制鎮1.9萬個,全國城鎮人口有6.91億人(其中包括1.5億農民工),并在全國經濟發達地區形成了6大城市群與8個城鎮密集區,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城鎮化速度過快帶來諸多社會問題:有的省市大量市政基礎設施、房屋建筑和公共設施存在質量問題,橋梁、房屋倒塌的也不少,造成基本建設投資浪費很大。
最大問題是就業,與城市建設速度相對應,每年需要安排2500萬人的農轉非人員就業,特別是當年大專院校畢業生超過750多萬人的就業壓力尤為突出。
吳良鏞院士認為無序發展的城市化過程中,我們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人口猛增,用地失控,環境禍患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空間。特別是每年來自農村的打工農民,他們辛辛苦苦為城市建設貢獻了很大力量,但還沒有城市的戶籍,很多福利待遇享受不到。
全國進城的1.5億農民工占全國城鎮化人口6.9億人的21.5%,但至今仍然是暫住人口,并未進入城鎮化范疇。
城鎮化過度發展還帶來交通、環境等方面的巨大壓力。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與有用的礦產資源和一些西方國家比較,差距很大。在這種國情背景下,我國城鎮化的生存空間、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都是相當脆弱的。
近幾年來的重大事件可以證實,不少地區只追求工業化、城鎮化的速度,造成用地失控、環境破壞,每年所消耗的各類資源越來越多,生態環境越來越差。陸大道院士認為,我國雖然地大物產也豐富,但還有260萬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高原、沙漠半干旱地區)和生存條件較差的高寒缺水地區。缺乏像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巴西等擁有尚未開發的土地資源和豐富的耕地資源。因此,健康城鎮化是中國的長遠戰略,也是大力保護我國各種資源環境的重要因素。
改革開放30多年間,我國城鎮化速度提高了31個百分點,特別是1996年后,每年提升了1.2個百分點。
但從全國大部分城鎮的蔓延、擴張速度分析,“土地城鎮化”的速度更快,出現了冒進式的土地失控。不少地方未經省、市、區批準,擅自建設占地很大的度假村、高爾夫球場與旅游休閑區等。自1996~2008年,全國每年流失的土地約一千萬畝。開發區總面積已達到2.6萬km2,開發區內很多用地不集約化,土地丟荒很多。
城鎮化進程中的冒進現象,有兩個明顯特征:一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許多城市郊區化泛濫,許多單位大量占用土地,尤其是開發區、大學城;二是經營城市管理城市的沖動超越了客觀經濟發展規律,政出多門,相互攀比。
國土資源部的資料顯示,“十一五”期間,全國土地出讓每年平均達660萬畝,還有農林水各部門每年占用近千萬畝良田,這對于我國有限的土地資源是一個嚴重的挑戰。
各地區紛紛提出把高指標的城鎮化率作為政府的政績目標,追求國民生產總值GDP的快速增長,并在工業開發區、新城建設上相互攀比,形成了盲目競爭與發展之勢,缺乏科學指導與監督管理。
2001~2010年中,我國地級以上的大中城市,建成區面積平均增長85~90%,但城市人口增長僅有36%。城鎮化率提升都有突出的人為拉動的因素,不少地方的市長都奢望將自己管轄的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越大越好,在相當程度上脫離了我國人多地少、自然資源脆弱的國情,脫離了城市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健康城鎮化道路重中之重,是我國的城鎮用地,特別是開發區與小城鎮建設中,要提高用地的集約化緊湊度,倡導混合使用土地的新理念。
根據住建部中國城市設計研究院專家調查分析,我國70%的城市人均用地指標為90m2~110m2;22%的城市為110m2~150m2(人均用地指標過高);僅有8%的城市為人均80m2~90m2(比較合理,但占的比例太小)。
按全國656個城市計算,全國現有城市建成區占地3.81萬km2,今后在改造老城區,提高容積率,充分利用地下空間等方面加強措施,增加投入,起碼可以挖潛、置換出用地面積的16%~18%,即節約土地資源5800 km2~6600 km2(約870萬畝 ~990萬畝)。
全國1.9萬個建制鎮,北方地區大部分小城鎮人均用地超過160 m2~170 m2(如河北、山東、河南、內蒙、陜西、甘肅等),南方地區相當部分小城鎮中人均用地超過130 m2~145 m2,還有不少農村老的宅基地未改造使用。若根據國外城鎮節約用地經驗,集中緊湊發展小城鎮(合理用地指標:北方省區120 m2~135 m2/人;南方省區100 m2~110 m2/人),通過計算,全國也可以節約用地或置換出用地空間9860 km2~11250 km2。
此外,還有全國2800多個開發區、城鄉道路、農田水利與其他方面的節約用地,起碼也有15200 km2~16500 km2可以節約挖潛的用地空間,作為今后各類建設用地遠期之用。
發達國家,除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之外,多數國家的城鎮用地相對比較集中緊湊(例如日本、荷蘭、西班牙等),城鎮建設用地指標多數為90m2~105m2/人,而且他們的用地產出率比我國要高6~8倍之多,高速公路、重要的地區公路每公里占地60~70畝地;而我國目前的高速公路四車道每公里占地約80~110畝地,還不包括寬闊閑置的綠化帶。
今后應大力提倡城鎮化“精明增長”的理念,嚴格控制城市的無序盲目擴展,倡導混合使用、節約利用土地的方法,提高城鎮用地的效率和潛力。
住建部、農業部和國土資源部依據全國多名專家、學者的分析研究,按照我國人多地少,水土資源有限、生存空間有限,以及生態環境脆弱的國情,從國家的長遠利益出發,提出了我國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鎮的人均合理用地指標,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任何一個國家的城鎮化水平,遵循該國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條件與基礎,都有一定歷史時期內的客觀發展規律的。國內學界普遍認為,今后20~30年間,中國的城鎮化發展速度不宜過高,應當走一條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切忌冒進、大躍進。
從我國的資源環境、經濟增長速度和國際間的合作態勢分析,我們認為,2010~2020年,我國的城鎮化過程會逐步進入平穩較快的發展階段,關鍵在于“十二五”規劃的實施,如果我國每年GDP保持在8%左右增長速度,城鎮化水平每年增長0.85個百分點(沿海省區可以稍快些),是比較科學合理與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