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雄
子宮肌瘤是臨床中常見的婦科疾病,屬于女性生殖系統疾病中的良性腫瘤,患者主要的臨床癥狀可見月經量過多,伴有月經失調,可出現便秘、尿頻、腰部疼痛及下腹部的墜脹感等,一旦病情進展嚴重可能會導致女性患者發生不孕,為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生活壓力及心理負擔[1]。2010年1月-2012年10月,湛江中心人民醫院采用經皮股動脈穿刺選擇性子宮動脈栓塞術療子宮肌瘤患者78例,取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78例均為我院婦科住院患者,年齡21~49歲,平均年齡(37.85±5.29)歲,其中單發肌瘤32例,包括漿膜下肌瘤患者9例,肌壁間肌瘤患者21例,黏膜下肌瘤患者2例;多發性子宮肌瘤46例。所有患者中月經量明顯增多57例,其中43例合并貧血,月經時間明顯延長11例,10例患者兩次月經間隔時間明顯縮短,盆腔有疼痛的患者18例,出現有壓迫癥狀的患者6例。
1.2 治療方法 患者采用局麻后,采取Seldinger技術穿刺右側的股動脈,穿刺成功后置入5 F動脈鞘,在導絲引導下沿著動脈鞘管送進4 F或者5 F的Cobra導管,按照順序進入對側及同側的髂內動脈,使用高壓注射器注入非離子造影劑,進行髂內動脈造影,同時觀察髂內動脈與分支的走行,顯示出雙側的子宮動脈并明確子宮動脈的開口與走行,在透視下使用導絲導引,將4 F或3 F Cobra微導管的前端超選擇子宮動脈,盡量避開卵巢動脈,注入造影劑顯示子宮動脈分支血管和子宮肌瘤的血液供應狀況。選用直徑為300~750 μm的PVA顆粒,同相同量造影劑進行混合,在透視下進行緩慢地注入,直至子宮動脈輕度的擴張,可見造影劑的少量反流,最后使用混合造影劑明膠海綿顆粒進行子宮動脈尾端栓塞,直到子宮動脈阻斷。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在手術治療后1、6、12個月后的子宮肌瘤體積和及子宮體積的變化情況,子宮及肌瘤體積按(ABMπ/6)cm3公式計算,其中A、B、M分別代表子宮或者肌瘤的3個徑的測定值,兩個以上肌瘤計算各個體積之和[2]。同時觀察患者貧血改善情況和月經量、周期的改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5.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子宮和肌瘤體積變化情況,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子宮和肌瘤體積變化情況比較()

表1 治療前后子宮和肌瘤體積變化情況比較()
注:治療12個月后與治療前比較,t=14.8998和20.5626,P=0.0000和0.0000 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項目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后6個月 治療后12個月子宮平均體積 285.89±92.87 233.18±57.82156.27±51.01121.11±30.25肌瘤平均體積 146.28±44.19 102.86±38.16 49.26±16.21 38.22±14.19
2.2 治療前合并貧血的患者術前平均血紅蛋白平均值為(76.29±18.91)g/L,治療后3個月平均血紅蛋白平均值為(126.54±12.01)g/L,經統計學分析比較,t=14.7093,P=0.0000<0.05,差異具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
2.3 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盆腔疼痛患者的癥狀均出現明顯緩解,6例有壓迫癥狀的患者中4例癥狀完全消失,2例明顯緩解,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月經周期及經期變化情況()

表2 治療前后月經周期及經期變化情況()
注:與治療前比較,t=10.7651和7.2508,P=0.0000和0.0000 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癥狀 治療前 治療后月經周期 22.45±4.18 29.01±3.39經期 6.89±3.27 4.01±1.27
子宮肌瘤是中、青年女性較為常見的生殖系統良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一直處于婦科疾病的首位[2],臨床主要表現為腹部腫塊,患者月經量增多、月經期延長并且兩次月經間隔時間縮短,嚴重者可導致患者的貧血,對年輕患者造成不孕。肌瘤可位于子宮的粘膜下、漿膜下和肌壁間,可單發,也可多發,本組患者中多發者46例,單發者32例,多發的比例約占58.9%,與文獻報道相符。腫瘤較大時可壓迫周圍組織,出現便秘、尿頻、腰部疼痛及下腹部的墜脹感等癥狀,婦科對于本病的治療多采用手術療法,包括肌瘤剔除手術及子宮切除手術,但是手術治療也給患者帶來巨大的身體和精神創傷,也增加了患者及其家屬的經濟負擔,并且恢復慢,并發癥多,而常規應用內分泌治療的藥物效果不明顯,且不良反應較大,停藥后容易復發[3]。選擇性子宮動脈栓塞手術是一種微創治療方法,同傳統手術的治療比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月經過多的癥狀,且住院時間較短,恢復快,并發癥少等特點。其治療的機制為選擇性的栓塞子宮動脈,阻斷肌瘤的血液供應,讓肌瘤發生變性及壞死,瘤體最終縮小甚至消失[4]。
湛江中心人民醫院采用經皮股動脈穿刺選擇性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肌瘤,操作過程中盡量做到插管要到位,將導管插到子宮的動脈主干上[5],明確肌瘤的血液供應情況,選擇微導管準確超選擇插入肌瘤供血動脈,避開宮頸-陰道的分支,輸尿管支,膀胱支及卵巢動脈等,在使用栓塞劑的時候要緩慢、有序的進行,防止推入的速度過快使栓塞顆粒發生返流,導致誤栓的發生,同時還要避免過度的栓塞,減少并發癥的發生[6]。本研究顯示,患者經過治療后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或消失,月經恢復正常;伴有貧血的患者術前平均血紅蛋白平均值為(76.29±18.91)g/L,治療后3個月平均血紅蛋白平均值為(126.54±12.01)g/L,經統計學分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6、12個月對患者進行復查,子宮體積及肌瘤體積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縮小,經統計學分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經皮股動脈穿刺選擇性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肌瘤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及臨床癥狀解除明顯等優勢,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有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
[1]劉新華,董子啟.子宮肌瘤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療前沿,2008,3(6):20-21.
[2]王新,李麗偉.碘油-平陽霉素乳劑加明膠海綿栓塞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22):103-104.
[3]馮麗霞,劉冬萍,熊寧,等.選擇性子宮動脈栓塞術對癥狀性子宮肌瘤的治療作用 [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1,11(10):896-898.
[4]練云,邵柏.子宮動脈栓塞治療子宮肌瘤14例臨床分析[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8,8(11):1054-1055.
[5]那彩鳳.經皮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癥狀性子宮肌瘤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08,8(6):476-477.
[6]呂靜.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7):569-570.